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941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4年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曹刿论战

(一)(2014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

、楚救之。

秦计曰:

“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

“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

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

退。

③隐蔽:

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

【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一)文言文(共10分)

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

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

21.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二、马说

(2014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②。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

“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乐曰: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

①姓:

指子孙。

②天下之马:

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

母马。

④牡:

公马。

⑤骊(lí):

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

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3分)

9、B

11、D

10、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得分点:

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得分点:

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12、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2014济宁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7.答案:

D

评分:

共3分。

答对得3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8.答案:

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

共4分。

每小题2分。

意思对即可。

9.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分)

9.答案:

人才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

共6分。

每问3分。

填空1分,回答2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

“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三、愚公移山

(2014达州市)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

(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C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B惧其不已D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分)

 

(二)(15分)

  16.(2分)

(1)将近

(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7.(2分)D

  18.(2分)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分)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

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四、湖心亭看雪

(2014徐州市)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

①昭庆:

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

曹植。

③洛神:

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

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上下一白()

(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一)(16分)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

(1)全

(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①抬起②发动C.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

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

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

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

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

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

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

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2014广西柳州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题每题2分,13题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

”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

”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

”勿杀!

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

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

②主:

掌管。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

妇左右莫不私王(私:

偏爱)

B.时时而间进

(间:

偶尔)

C.数烛邹已毕(数:

数量)

D.寡人闻命矣(闻命:

接受教导)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13.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分)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3分)

10.C;11.A;12.C;

13.

(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重点词语“面”“刺”)

(2)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

(重点词:

“使”“以”)

(二)(2014黄冈市)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5-29题。

(14分)

【甲】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

身边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

丰收。

25.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虽欲言(虽然)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25.A

26.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6.D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29.【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

(2分)

29.【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

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完成9~13题。

(17分)

【甲】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

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

尧的名。

②驯德:

顺天应人的美德。

③便章:

治理。

④百姓:

百官族姓。

⑤羲、和:

羲氏与和氏的并称。

⑥饬(chì):

约束,整顿。

⑦功:

事情。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

(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9.

(1)满一年

(2)兴办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10.A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11.

(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12.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

(4分)

齐威王:

尧 帝:

13.

(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参考译文】帝尧,就是放勋。

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

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

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

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

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六、孙权劝学

(2014龙东地区)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1—14题。

共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

点燃蜡烛。

④昧行:

在黑暗中走路。

昧:

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1)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

(2)恐已暮矣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2分)

 

11.

(1)到了……的时候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