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958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docx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12页word

一、概念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安全、秩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外部效应:

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

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期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纯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各种公共服务。

公共提供:

“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将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到履行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的支出。

财政支出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

(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权威来对资源配置加以调节和管理。

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体现。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

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购买性支出:

也称消耗性支出,指的是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的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转移性支出:

是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政府采购:

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实践中形成的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律和惯例的总称。

(政府采购的原则:

(1)有效竞争原则

(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

根据招标的范围的不同可将采购方式分为:

(1)公开招标采购

(2)选择性招标采购(3)限制性招标;按照是否具备招标性质可将采购方式分为:

(1)招标性采购

(2)非招标性采购。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三是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反腐倡廉,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四是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途径:

一是加强政府采购立法,建立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二是加快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税收支出:

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剩余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所谓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课于他们的税收,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收归宿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弹性,如果需求相对于供给缺乏弹性,则税收主要转嫁给消费者,如果供给相对于供给缺乏弹性,则税收主要转嫁给生产者。

税收中性:

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拉弗曲线:

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

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

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

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

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国家预算:

一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

是对所有的预算支出项目都以“零”为基数,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在重新审查和评估该项目必要性的基础上,确定项目预算金额的预算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又称调整预算,是指以基期的业务量水平和成本费用消耗水平为编制预算的基础,根据企业预算期的经营目标和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竞争态势,通过对基期的指标数值进行增减调整而确定预算期的指标数值方法。

分税制:

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的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社会产品可以被分成两大类: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提供方式:

公共提供(免费)、无偿的,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

准公共产品、混合提供:

私人提供-有偿的公共提供-无偿的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1、第一层次需要----纯公共产品

维护政权的支出:

国防支出、法庭、监狱、司法支出(满足全社会范围内)

2、第二层次需要-----准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医疗、救济

3、第三层次需要----准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基础发展的需要,满足半社会范围的。

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或财政体制是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根本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

指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无偿转移或转让,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国债依存度:

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率。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

指某一财政年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财政赤字。

是指政府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利用预算赤字,以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手段。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以某种财政理论为依据,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各种财政工具的总称。

二、问题

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及包含的内容

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包括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和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

2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并分析机制和手段: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A、调节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B、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配置; C、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的配置 

各国政府通常采用某些指标(如我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或由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当前主要采用GDP增长率指标。

 

3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并分析机制和手段:

答:

(1)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个人通过城市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收入,个人的劳动投入和劳动报酬相对称,这既是效率原则,也是公平原则。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个人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劳动投入不相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社会公平的背离。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废品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②规范工资制度。

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④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试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并分析机制和手段:

1.含义:

①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

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是:

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2.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

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

3.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③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④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5试用“瓦格纳法则”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类,即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6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覆盖面还不够宽,保障水平还较低,而且所有制间、城乡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二是资金运营方式单一,缺乏正常的增值机制。

基金账户的亏空使得部分基金积累方式面临全面转向现收现付方式的危机。

三是在社会救助方面,救助水平过低,标准不统一。

四是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各种制度之间不配套。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属初建,运行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思路为:

(1)保障水平必须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要害还在于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较大,国家、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均较弱,保障水平过高,将脱离实际难以实施,最终加重政府的负担。

(2)必须建立社会保障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筹资来源、用途等加以确定,才能使得社会保障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解决我国目前保障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的方法之一。

(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收支情况,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监管,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4)起点宜低不宜高。

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是呈刚性增长趋势。

起点一旦确立,只会升不会降,持续运行将陷入困境。

在这方面,必须吸取某些北欧国家由于保障起点过高而产生“福利病”的教训。

(5)实行“两个挂钩”,重视基金的营运。

从长远看,养老金的变动要同工资增长和价格指数挂钩,即所谓指数化同时采取可靠的形式运营积累下来的基金,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建立防止保障基金贬值的屏障。

7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简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公平和谐。

《决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等;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这些重大举措,有利于实现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8试结合税制改革基本理论谈谈我国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的特点。

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说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第一大改革。

但是营业税是地方的第一大税种,让地方放弃自己的利益,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是整个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

从税收中性理论看,

1.改革试点的整体效果。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收

入,营业额越高,要缴的税越多。

随着各类生产要素成本的上

涨,营业收入高不一定利润就会高,但营业税却在增加,这实

际上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而增值税的税收负担除了与纳

税人的营业收入有关以外,还与纳税人成本中可以抵扣的购

进项目有关。

因此,成本中可以抵扣的购进项目占收入的比重

越高,纳税人承担的税负越低。

“营改增”以后,作为增值税一

般纳税人企业将可以抵扣原来在营业税中不能抵扣的购进项

目,消除多环节重复缴税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固定资产投入较

大的服务企业,若其上下游客户关系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增

值税抵扣链条,其税负会明显下降。

而在这次改革试点中,近七成的试点企业为小规模纳税

人,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适用税率为3%,服务业的营业税适

用税率为5%。

小规模纳税人的试点企业现按营业收入的3%缴

纳增值税,税负不高于或低于试点前所缴纳的营业税,税收负

担下降幅度明显。

2、“营改增”试点改革使企业避免重

复纳税,在整体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并不是每个行

业、每个企业都受益。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和自身规模、业务规

模等因素制约,试点后的某些企业税负反而加重了。

1.有试点企业缴税不降反增

2.税率划分被认为不够细致

3.物流企业深陷困境,频频遭遇抵扣难题

三)保证营改增改革顺利进行的方案与措施

1.适当为部分行业增加抵扣项目,防止税负过重

营改增的改革以后,由于使用增值税,必须要有增值税的抵扣发票。

对于一些行业,特别是货物运输行业来说,仅仅在汽油和固定资产这两项上进行抵扣的话,由于固定资产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立刻完成抵扣,这就会造成税负的增加。

2.合理划分税率,促进行业间的公平和合理

对于每一个地区,以及每一个行业,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试点之前,必须要具体分析它的特点,运用更为合适的税率。

要考虑到税率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抵扣难度,以及在各个行业之间会形成的差异。

如果税负增减不一,差异过于悬殊的话,那就是显失公平的,也就违背了营改增的初衷。

3.做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衔接以确保公平顺利

(1)一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税制衔接。

试点纳税人在非试点地区从事经营活动就地缴纳营业税的,允许其在计算增值税时予以抵减。

(2)二是不同业务之间的税制衔接。

对纳税人从事混业经营的,分别在适用税种、适用税率、起征点标准、计税方法、进项税额抵扣等方面,进行细致和合理的规定。

4.协调中央与地方间的利益分配

最初在中央提出“营改增”试点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提到关于税收收益分配问题时,中央的“国税收”政策却让地方政府退却了。

(二)实行营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1.营改增有利于税收制度的完善和优化

如今,我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正如上述关于交通运输业税收征收的例子中所提到的,这样的现状会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的破坏,造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多方面的损失。

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了税负累计现象的发生。

同时,它可以保障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这些都源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即增值税对于流转额中的非增值因素在计税时不予考虑,不影响商品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决策影响较小。

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

但是这种中性要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必然是以宽广的税基作为前提的。

所以实行营改增有利于税收制度的完善和优化。

2.营改增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在之前所讨论的增值税征收范围时,笔者提到目前我国的服务行业中,除了涉及到加工和修理的部分,其余都仍在征收营业税。

由于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无法进行抵扣,所以作为企业来讲,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它只能选择一种“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

很多时候,企业倾向于为自己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而防止外购服务中的过高税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单单是从出口退税这一点来讲,由于我国的服务行业仍然适用营业税,所以在出口时就无法完成退税。

服务的含税出口,使我国的服务业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服务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所以,进行营改增可以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和优化我国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3.营改增有利于简化税收的征管

如今,营业税和增值税两套税制并行的体制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在原来商品与服务清晰分离的时候,这样的并行体制发挥了很大的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征税带来的弊端。

但是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的不断出现,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困难。

传统商品的服务化也给两者的区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所以,逐步取消营业税,代之以增值税,在税收的征管方面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9如何完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可以更好地加强税收管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分税制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是属于不完全的分税制,从1994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后,才把工商各税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分设中央、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进行征收管理。

好处:

(一)实行分税制,能够充分发挥利益分配原则的效率

(二)实行分税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

(三)实行分税制,能够充分体现财政制衡原则

(四)实行分税制,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实施

弊端:

1、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

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2、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

税收收入没有严格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并依此确定应属何级财政收入,存在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不规范做法。

一些应为中央税的税种,如所得税被定为地方税。

地方各级政府间按税种划分收入未落实。

3、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目前,地方税种除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县、乡级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

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对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过小。

4、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