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361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检测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②。

[注] ①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②石曼卿《红梅》中有“认桃无缘叶,辨杏有青枝”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

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

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

请作赏析。

(6分)

答:

 

 

解析:

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诗歌鉴赏]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

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

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

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

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

颈联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

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

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

尾联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重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菩萨蛮

李 晔①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

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 ①李晔,唐昭宗。

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

“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

”(《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

皇帝殿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

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

B.词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词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千山”“万丘”既是阻挡词人视线的大景、近景,也是词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写照。

D.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

E.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

情真语真,浑朴苍凉。

解析:

选BC B项,“双飞燕”不是虚写,文中景物描写都承自首句“登楼遥望”,故而为实景;“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本词写家国情怀,不掺杂儿女之情。

C项,“千山”“万丘”不是近景,是远景。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

(6分)

答:

 

 

解析:

题干明确考查“情景关系”,故思考的方向应为该词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情景之间,无非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再兼顾情感的乐哀和景物描写的乐哀。

本词写词人遥望远方之景,长安宫室,双飞之燕,渭水长流,千山迢迢,借景物抒发忧愤之情,使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

另外,词人心怀国都被破之悲,却眼见双飞之燕快乐飞翔的乐景,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参考答案:

①乐景衬哀情。

(1分)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

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

(2分)②寓情于景。

(1分)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

(2分)

[诗歌鉴赏]

本词首句“登楼遥望秦宫殿”,直笔陡起,如开门见山。

自王粲写作《登楼赋》之后,古人登楼往往与无穷的忧愁联系在一起。

李晔贵为天子,却被叛臣凌逼,仓皇避难华州。

其内心的忧愤,不难想见。

何况华州节度使韩建早有不臣之心,更使李晔于忧愤之外,还有危惧之感,亟盼返回京师。

但京师尚在叛臣控制之下,欲归不得,只能以遥望暂慰愁肠。

下片头两句,虽然是写遥望所见,但情感已经深化一步。

词人力图从无可奈何的忧愤中挣脱出来,以求改变这种类似软禁的境遇。

他的目光已由遥望宫殿转向探寻出路。

这种探寻是徒劳的。

远望天际,唯见“烟笼碧树”而已。

这凄迷的景象,犹如一团裹于心头的愁云惨雾,驱之不散。

本词以“望”字统摄全篇。

上片写登临极目所见所感,由景生情,又融情于景;下片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通篇结转出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词的思想内容虽无足论,而艺术上却有可取。

这首词情真语真,浑朴苍凉。

持平而论,其艺术价值不减唐代名家之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注]。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注] 经营:

指蜂儿于花间盘旋采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的情绪,“何须”则带有劝告语气,呼应题中“戏题”二字,写了牡丹同开皆隐约,又写了它们的“斗轻盈”。

B.第二联就牡丹的性格做进一步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相呼应,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C.第三联写“双燕”轻轻掠过,却是没有心机的,一个“还”字点出了繁忙;“游蜂”劳动经营,却是多情的,着一“正”字也表明忙碌。

D.第四联采用叙述手法,说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今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睛暂时明亮起来。

E.全诗既描绘了牡丹的娇艳,又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前六句采用拟人手法,通过戏谑调侃的语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赏花画卷。

解析:

选BE B项,“性格”分析不正确,应为“神态”。

E项,“娇艳”分析不正确,应为“婀娜多姿”。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诗的主体对象是“牡丹”,其他的人(作者)和物(双燕、游蜂)的描写对主体对象起侧面衬托的作用。

“双燕”“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侧面写出了牡丹花的姿态。

尾联就很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侧面表现牡丹之美。

参考答案:

侧面描写,(2分)第三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2分)尾联通过写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2分)

[诗歌鉴赏]

首联写牡丹“同开俱隐约”,不必“相倚斗轻盈”,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并未言明。

从诗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

“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的情绪。

“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

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

“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但这并不轻松。

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

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

“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

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

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

尾联很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

B.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

D.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

E.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极度快乐之情。

解析:

选BE B项,“‘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错误,“短棹”意指船小,体现的是词人悠闲的状态。

E项,“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极度快乐之情”于文无据。

(2)词的下片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

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6分)

答:

 

 

 

参考答案:

下片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

(2分)下片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

(2分)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

(2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片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 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

指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

选BD B项,“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无心逐胜游”是因为“羁病”的处境。

D项,“诗中的两处‘三五夜’……也是相同的”错。

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

(3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以己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

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

(3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长安月夜》原名《长安正月十五日》,本诗以“喧喧车骑”写游人如织,他们呼朋引伴,车骑相随,遍览长安盛景。

而作者只身在长安,身体染病,无心欣赏美景。

他人之喧嚣热闹与自己之羁旅无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句写元宵之夜,明月春风暖人心,万户千家出门赏月,欢乐无边,自己踽踽一人,加上身体欠安,徒有无限的哀愁苦闷。

一人与万人对比,倍增己之愁苦。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为律诗节选。

同样是三五之夜,作者在京师,朋友在江陵;作者禁中独自值宿,朋友被贬千里之遥,月亮就成了二人相思之载体。

作者宫中对月思念友人,自信友人此时亦在千里之外对月思念自己,这是对两人情谊的莫大自信。

情感总是能够无视空间的距离,将两人的心紧密相连。

唯一可忧心的,就是朋友所在之处潮湿多云,只怕会遮挡住这片互寄两人情谊的月光。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醉落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

萧萧卧听鸣幽屋。

窗明怪得鸡啼速。

墙角烂斑①,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

丹唇冰面喷馀馥。

遗珠满地无人掬。

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②。

[注] ①烂斑,即斑斓。

②玉,喻月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

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

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快,导致天过早地亮了,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

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

这幅图画描绘出清晨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

D.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拾起,可见宴乐的豪奢。

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

解析:

选BC B项,“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不当。

“窗明怪得鸡啼速”兼写听觉和视觉。

“怪得”,惊诧语。

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人已经开始思想活动了。

埋怨鸡啼之“速”,可想见一夜睡眠的安适。

C项,“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不当。

“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是推窗所见,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的确是一幅笔墨洗练的图画,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机的一切。

(2)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6分)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独卧室中的所见所闻:

惊鸥、鸡啼、松绿、风窗日影,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回来的情景:

歌楼、歌女、遗珠、红靴、白月,都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诗歌鉴赏]

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独卧室中的所闻所见,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归来的情景,两相对比、烘托,表现了自己闲适的心境。

冬日的清晨,词人拥衾高卧。

听,外边传来阵阵扑翅之声,是谁把眠鸥惊起?

寒风蓦地吹过,萧萧的馀响顿时回荡在幽屋中。

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人已经开始思想活动了。

埋怨鸡啼之“速”,可想见一夜睡眠的安适。

“墙角”二句,已是推窗所见。

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

下片首句即来个转折。

画面不断地跳跃、变换,似乎与上片全无干系,其实仍是紧接“卧听”写来。

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

“翻曲”,按照旧曲谱作新词。

“丹唇”句,是在幽屋中的词人进一步发挥的想象。

“丹唇冰面”,形容歌女唇红肤白。

“喷馀馥”,即所谓“吐气若兰”。

“遗珠”句,极写宴乐时的情景。

歌女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拾起,不难想象主人的放纵与豪奢。

尾句写宴罢归去。

“玉”,喻月色。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

(1)~

(2)题。

(11分)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 ①石燕:

《浙中记》载:

“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②江豚:

《南越志》载:

“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③洛中:

即洛阳,洛阳多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首句中的“玉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称为亡国之音。

B.第二句写外敌合兵围攻景阳宫,而陈朝戍守将士不知去向,一个“空”字,直接表现出陈朝的腐败状况。

C.颈联描写了金陵的松楸荒冢、残宫禾黍的凄凉衰败景象,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南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D.颈联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石燕浮云、江豚吹浪的风云晴雨变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