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731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一) 对点检测·全员必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解析:

选BC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参考答案:

要点一:

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

“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

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城头月落霜如雪”中“月落”和“霜”两个意象暗写故事发生的季节(冬天),也与小序“大寒烈风”相呼应。

(√)

②诗人是写给儿子看的,对孩子谆谆教诲,如果不努力读书,志存高远,将来也没有好的生活。

(×)

分析:

“如果不努力读书,志存高远,将来也没有好的生活”错误,诗人用意在告诫儿子要有追求,要志向坚定,不能贪求安闲。

[诗歌鉴赏]

张耒,熙宁进士,得苏轼器重,但为官一再被贬。

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但因此他也接触到下层社会,所以其诗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但他的诗远不及白居易的精细工丽。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

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

写景:

“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

叙事:

“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

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

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

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

“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

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

“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钱钟书先生说:

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

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

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

如果说“不忧衣单忧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

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

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

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而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而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解析:

选BC 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前面实景转入虚景(烹紫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属“由实入虚”的手法,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

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的妙处可以从诗句所写的景物形象及采用的表达技巧上分析。

“西塞山前水似蓝”写出西塞山前的水呈现蔚蓝色彩,“乱云如絮满澄潭”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弥漫江上,缠绕山间,呈现出一种神奇的景象。

而且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山势和江面对比,画面感极强。

参考答案:

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

(√)

②这首诗也隐含着对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

(×)

分析:

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诗歌鉴赏]

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时间是公元890年,作者五十五岁时。

西塞山,因为三国时是东吴的江防边塞,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千古盛传的名作。

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

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在艺术处理上,前两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两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

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

“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

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

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漂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

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

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

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

“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

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

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

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

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

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就全诗看,尽管前两联以暗示行迹的方式对西塞山的奇特地势环境作了描写,但若无第三联以羡慕的心情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虚笔赞美,不仅诗的尾联难以引出,并且全诗亦显得平泛平淡,难以因巧见意。

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

至于作者在遣词造语上的细微精炼,在达意的准确和追求七律诗成熟的技巧上,造诣深厚。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情 诗

曹 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 ①黍离:

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

指役夫的家人。

③式微:

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解析:

选BC B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而不是“乐景写哀情”。

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理解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2)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解析:

这首诗通过“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等内容可以看出抒发的是思乡,对乱离中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渴望一展才华之情。

参考答案:

抒发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有志不得,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之情。

[多练一点·强化理解]

判断正误。

①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

②作者写“鱼儿”“鸟儿”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只是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

(×)

分析:

结合诗人的经历,还有另一层用意,即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

③“潜”字,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

(√)

 

[诗歌鉴赏]

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今从《文选》。

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

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

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

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

游者,指役夫。

《黍离》,指《诗经·王风·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

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

《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篇。

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

这里取其劝归之意。

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正如唐人王昌岭《从军行》叹当时边关征戍不断时所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秦汉联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

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

“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

“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

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帖,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讯息。

(二) 仿真检测·自主选做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注],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 凉

[宋]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 秋风思:

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莼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美感,后二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

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作铺垫。

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解析:

选BD B项,“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D项,“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表达出的是羁旅乡愁,而徐诗写黄莺更多的是表达新凉而至的喜悦心情。

分析时,要着眼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

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

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诗歌鉴赏]

题稚川山水

这既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

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两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川山水的点染。

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

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

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

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

“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

“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新 凉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

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

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

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

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

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咏即出。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故 都

韩 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

⑤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

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②池籞:

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

③噬脐:

自噬腹脐。

比喻后悔已晚。

④掩鼻计:

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⑤冯

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

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

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

“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

“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尾联用典。

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

无路”形成对比。

“终不觉”“无路”等字眼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解析:

选AE A项,“诗人所见”错,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想象的。

E项,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不能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

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

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

无路”。

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诗歌鉴赏]

诗篇开首即从诗人想象中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

第二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突出都城景象变化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

颔联承接第一句,进一步展开想象,描写故都冷落的画面。

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独自傍着矮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

颈联转入抒情。

“烈士”,是诗人自称。

当时诗人心萦国事,但痛感自身无能为力。

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

此句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后悔自己引进朱温的兵力。

尾联“掩鼻计成”,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

末句,诗人以冯

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

选DE 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