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364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docx

高等教育及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

育心理学考试样卷及答案(岗前培训用)(2009-05-1608:

00:

31)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个小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A  )。

A.心理自我   B.现实自我   C.投射自我   D.理想自我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介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   A)。

A.使能目标   B.行为目标   C.系统目标   D.表现性目标

4.依据测验目的,项目难度一般确定在(  B )。

A.0.1~0.3之间   B.0.3~0.7之间   C.0.7~0.9之间   D.0.9以上

5.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是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 A  )。

A.内驱力   B.凝聚力   C.向心力   D.吸引力

6.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B)

A.分析思维B.发散思维C.辅合思维D.抽象思维

7.能再认不能回忆的遗忘是(D)

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C.完全遗忘D.不完全遗忘

8.对长时记忆中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加工的主要方式是(C)

A.视觉编码B.语言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语言中介编码

9.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是(  D )。

A.描述策略   B.表象策略   C.归类策略   D.网联策略

1O.教师授课中的语言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这是运用了哪个感知规律?

(  A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11.按学习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   A)。

A.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B.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普通迁移和特殊迁移

12.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关键因素是(   A)。

A.自我意识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智力水平

13.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 A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14.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后,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是(  B )。

A.教学效能感   B.教学监控能力   C.教学反思能力   D.教学责任感

15.1879年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 )。

A.冯特   B.杜威   C.苛勒   D.勒温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6.组块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____知识经验_____。

17.模仿是个体受他人行为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与他人的行为____类似_____的行为。

18.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___心理______。

19.效度的类型有构想效度、_内容效度___和实证效度。

 

填空:

20.怎么教21.过滤式22.强化23.概率24.学生的学25.行为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6.简述学习的实质。

答: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包含以下内容: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

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

 

27.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

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

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最为强烈,大一、大二、大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表现为政治方面的改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行为方面的参与意识、社交意识等。

28.品德的实质是什么?

答: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稳定的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不只是指具有某种道德观念,而是指具有某种观念并在行为之中表现出来,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道德品质是稳定的,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代表不了道德品质,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某种一贯的道德行为,才标志着道德品质的形成。

29.怎样理解心智技能的本质?

30.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

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

这是对本身自我思维的认识,对其发生的实质和过程的一个全面的掌控,开始对其目的和过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判断。

(2)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

他们不仅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且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别人思维之间的不同,从而能选择社会上较完美的思维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

(3)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

这样,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明确清晰,更有效、更直接的达成活动的目的,完成学习活动。

31.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答: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共同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现代心理学倾向于从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来分析,将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两大类。

结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有关的成分;而表面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的成分。

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

不管是表面的还是结构的相似性,都将增加学习者对两个任务的相似程度的知觉,而知觉的相似性决定迁移量的多少,两种情境的结构相似性则决定迁移的正或负。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

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反之,效果就越差。

教学经验也表明,对事物关系有了概括了解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理解和处理陌生的问题。

(3)认知技能与策略

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

有时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不能产生迁移。

这是由于他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对认知活动中动作执行的控制仍然没有掌握,不会在应用知识时控制动作系列的执行顺序以及对每个动作对象及变化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没有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学习者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4)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当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定势能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时,定势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迁移起阻碍作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32.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式逻辑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常规性思维,但大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接受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的知识。

大学生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的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逐渐增强了。

大学生的保守思想比较少,思维较少受传统束缚,他们敢于向习惯势力挑战,思维表现出鲜明的批判性。

5)思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大学阶段是意中人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我为中心”在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合理化,只是数量仍然有限,社会阅历也欠丰富,看问题时存在不足,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

补充(网上的答案):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3.试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

答: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

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既可以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进行。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

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

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

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

要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34.你认为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

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

(1)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

(2)社会大环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起很大的作用

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明显的影响。

表现在学校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地方政府、群众和新闻媒介的教育观等等方面。

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

(3)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①教师的教育观念科学与否对教学效能感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间教育观念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而形成的教育观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学生的成就。

②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在教师之间,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而且还使他们在同事那里得到友爱、温暖、帮助和鼓励。

这样有助于教师们组成一个合作的群体来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共同进步和提高。

校园内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总之,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5.用具体事例论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答: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像。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主要有: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

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

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④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技术,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的方法,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

(4)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

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

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

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等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

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他做法,不应干扰或取代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否则将是舍本逐末。

36结合实际谈谈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关系。

高等教育作为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和其他子系统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的基本表述为: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额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政治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具体来说,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反映了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特征。

作为高层次、高水平的教育。

社会希望高等教育展现如下功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也被看做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最终要求。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该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

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展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存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调节收入分配

(三)高等教育于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科学知识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知识的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自然科学门类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并逐步加强向大学内部的渗透,目前科学课程已经在大学教育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高校中各种学科和专业的形成,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上的变化等,都反映着科学技术变革和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的不断创造,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高等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挥再生产科技生产力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3)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虎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折深深的文化烙印。

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首先,文化体系中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些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无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影响。

其次,文化影响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