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3994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2.(2019江苏南师附中模拟)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来,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3.(2018江苏南通三模)“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这里的“先生”是(  )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4.(2017江苏苏州一模)康有为说:

“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

吾兵、农、学校皆不修,民生无保、养、教之道,上下不通、贵贱隔绝者,皆与我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

”上述材料表明康有为(  )

A.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企图用“托古改制”之法变革现实

C.以有无保民养民之道判断国之强弱

D.决心与中国封建传统势力彻底决裂

5.(2019江苏四星级高中第一次联考)“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6.(2019江苏常州调研)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材料表明该学者(  )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7.(2019江苏扬州模拟)“中国对西方学说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8.(2019江苏扬州调研)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等书籍。

曾国藩此举(  )

A.兴办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

B.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

C.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

D.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

9.(2018江苏镇江三模)“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

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

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

”材料中的“新学”(  )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中体西用”D.倡导“维新变法”

10.(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

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

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

”材料主张(  )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11.(2018江苏苏州期初)《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

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

梁启超说:

“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12.(2019江苏姜堰模拟)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产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13.(2019江苏宿迁调研)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

“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B.弘扬传统文化

C.提倡自由平等D.否定西方文化

14.(2018江苏南通二模)“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

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由此推断,材料中的“他们”(  )

A.主张维新变法B.坚持“中体西用”

C.提倡民主科学D.宣传马克思主义

15.(2019江苏泰兴期中)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  )

A.实业救国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D.民族独立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6.(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

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着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

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

以此判断时代的主题。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答案 D 总理衙门大臣“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本质上说明了当时中国洋务专业人才缺乏,故选D项。

自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事务越来越多,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反映立宪思想传播的情况,C项错误。

2.(2019江苏南师附中模拟)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来,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 D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项错误;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与黄宗羲的思想无直接关联,B项错误;君主政体包括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这也是黄宗羲被誉为“中国的卢梭”的原因,D项正确。

3.(2018江苏南通三模)“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这里的“先生”是(  )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答案 B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不符,A项排除;材料中“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表明“先生”主张改良,B项正确;孙中山、陈独秀均与“感今上之恩”不符,C、D两项排除。

4.(2017江苏苏州一模)康有为说:

“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

吾兵、农、学校皆不修,民生无保、养、教之道,上下不通、贵贱隔绝者,皆与我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

”上述材料表明康有为(  )

A.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企图用“托古改制”之法变革现实

C.以有无保民养民之道判断国之强弱

D.决心与中国封建传统势力彻底决裂

答案 B 康有为之所以认为西方的强大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其目的在于利用、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实现社会改革,即“托古改制”,故B项正确。

5.(2019江苏四星级高中第一次联考)“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先进知识分子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答案 C 由材料中“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文学,促进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启蒙,故选C。

6.(2019江苏常州调研)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材料表明该学者(  )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 B 林纾反对“覆孔孟,铲伦常”,认为“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这表明他反对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和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的主张,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信息体现,排除。

7.(2019江苏扬州模拟)“中国对西方学说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 A 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始终抱守天朝上国的观念,鄙视西方人,对西方的学说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后,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改变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改称“洋务”。

所以选A项。

8.(2019江苏扬州调研)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等书籍。

曾国藩此举(  )

A.兴办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

B.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

C.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

D.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

答案 D “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说明曾国藩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D正确。

9.(2018江苏镇江三模)“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

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

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

”材料中的“新学”(  )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中体西用”D.倡导“维新变法”

答案 D “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即经学、诸子学、西学,把儒家思想和西方学说结合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符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

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

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

”材料主张(  )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材料中“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主张,故D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通晓夷情”,而是提倡用西学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进化思想”,故C错误。

11.(2018江苏苏州期初)《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

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

梁启超说:

“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答案 D 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冲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所以选D项。

12.(2019江苏姜堰模拟)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产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答案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

A项是魏源的主张,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D项是清末“新政”的内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13.(2019江苏宿迁调研)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

“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B.弘扬传统文化

C.提倡自由平等D.否定西方文化

答案 B 材料中“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表明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赞赏,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学革命、自由平等和评价西方文化的信息,A、C、D三项错误。

14.(2018江苏南通二模)“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

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由此推断,材料中的“他们”(  )

A.主张维新变法B.坚持“中体西用”

C.提倡民主科学D.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C 材料中“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说明“他们”并没有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材料与“民主制度”有关,故不是洋务派的主张,B项错误;材料中“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表明“他们”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而非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错误。

15.(2019江苏泰兴期中)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  )

A.实业救国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D.民族独立

答案 D 由于列强的不断入侵,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

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6.(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

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着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

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

以此判断时代的主题。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6分)

答案 答案 

(1)策略:

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表现:

打着自强求富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1分)主题:

救亡。

(1分)

(2)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分)

成果:

维新思想。

(1分)使命:

启蒙。

(1分)

(3)介质:

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3分)事件:

五四运动。

(1分)

特点:

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