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296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docx

教育学考试大纲重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重点)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六艺教育即:

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即循序渐进。

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

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提出“泛智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杜威的主张)

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2)教育能发掘人才的潜力

(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4)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

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①学生的身份:

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

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①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②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教师的人格特征

对教师的个性素质也有特定的要求,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8、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包括: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4、课程目标的种类

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

(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它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有四个规定性: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5、课程目标的依据

主要有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6、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7、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8、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教科书设计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0、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11、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3、课程评价的过程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9、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第八章教学(下)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测验的质量: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1)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分组教学制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一般可分为两类:

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