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454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章节测试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

 *

A.范畴不同(正确答案)

B.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正确答案)

C.隶属关系不同(正确答案)

D.心理成分不同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

B.道德情感(正确答案)

C.道德意志(正确答案)

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

E.道德动机

3.与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三种情绪()。

*

A.羞耻(正确答案)

B.负罪感(正确答案)

C.同理心(正确答案)

D.挫折感

4. 就小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表现出的特点为(       )。

*

A.行为的动机由外在教育的压力向内在需要转化(正确答案)

B.在结构上表现出观念和行动的分离(正确答案)

C.情境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正确答案)

D.知行合一

5.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表现。

[单选题]*

A.家法

B.单位规定

C.法律法规

D.道德准则(正确答案)

6.小孩子把冒险当作勇敢,请问是他的什么品德心理成分出了错?

()[单选题]*

A.道德认识(正确答案)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

A.法律是依靠强制手段来维护的一种准则与规范(正确答案)

B.法律是高于道德的

C.违反道德准则不会受到惩罚

D.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维护的一种准则和规范(正确答案)

8.“知、情、意、行”中“知”代表着品德的(     )。

[单选题]*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正确答案)

D.道德行为

9.(     )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

[单选题]*

A、亲社会(正确答案)

B、反社会

C、欺负

D、攻击

10.以下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

A、分享行为(正确答案)

B、助人行为(正确答案)

C、违法行为

D、合作行为(正确答案)

11.我国学者岑国桢等人1988年采用(      )对我国5—11岁的儿童的分享观念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分享的发展规律的存在。

[单选题]*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故事法(正确答案)

D、自然法

12.(    )是一种不期望以后报答而出于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

[单选题]*

A、助人行为(正确答案)

B、分享行为

C、欺负行为

D、合作行为

13.小学阶段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 )。

*

A、攻击行为(正确答案)

B、帮助行为

C、欺负行为(正确答案)

D、合作行为

14.根据攻击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   )。

*

A、身体攻击(正确答案)

B、语言攻击(正确答案)

C、间接攻击(正确答案)

D、精神攻击

15.欺负行为与一般的攻击行为相比具有的两个根本特征为(     )。

*

A、力量的非均衡性(正确答案)

B、力量的均衡性

C、重复发生性(正确答案)

D、突发性

16.以下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    )。

*

A、扶老奶奶过马路

B、与同学互帮互助

C、遵纪守法

D、打架斗殴(正确答案)

1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

*

A、大部分德育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

(正确答案)

B、影响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

C、强化会提高个体的道德行为。

D、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18.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单选题]*

A、班杜拉

B、皮亚杰(正确答案)

C、陶行知

D、罗杰斯

19. 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发展是从(    )到(      )的。

[单选题]*

A、他律自律(正确答案)

B、自律他律

C、自我他人

D、他人自我

20.皮亚杰把儿童品德发展的第三阶段称为()。

[单选题]*

A、公正阶段

B、权威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

D、可逆阶段(正确答案)

21.科尔伯格关于道德推理的三个水平为(    )。

*

A、前习俗道德(正确答案)

B、潜习俗道德

C、习俗道德(正确答案)

D、后习俗道德(正确答案)

22.科尔伯格关于道德推理分为(    )个阶段。

[单选题]*

A、三个

B、五个

C、六个(正确答案)

D、四个

23. “好孩子就应该助人为乐”的刻板观念是(     )的孩子们具有的道德和亲社会特征。

[单选题]*

A、小学阶段(正确答案)

B、初中阶段

C、幼儿园阶段

D、高中阶段

24.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科尔伯格关于道德推理的阶段?

(        )[单选题]*

A、逃避惩罚和服从

B、好处互换

C、社会契约

D、换位思考(正确答案)

25.促进道德发展的教学条件有哪些?

*

A、一个有权威的环境(正确答案)

B、某些行为不可接受的理由(正确答案)

C、通过演练认识他人情绪(正确答案)

D、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正确答案)

E、道德问题和两难处境(正确答案)

26.向学生揭示某些行为不可接受的理由的方法有哪些?

*

A、诱导法(正确答案)

B、向学生展示自己为他人造成的不便(正确答案)

C、做错事就直接惩罚

D、向学生解释其他人的立场、意图、动机(正确答案)

27.作为教师,为使学生了解社会和道德问题,(      )是错误的。

*

A、营造一个充满信任、自由、宽松的班级气氛(正确答案)

B、帮助学生自己来鉴别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正确答案)

C、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他们那样思考的理由有哪些(正确答案)

28.教师向学生解释其他人的感受是促进道德发展的(     ).[单选题]*

A、一个有权威的环境

B、道德问题和两难处境

C、某些行为不可接受的理由

D、通过演练认识他人情绪(正确答案)

29.如何树立道德和亲社会行为榜样(      )。

*

A、为小学生树立榜样(正确答案)

B、教师言传身教(正确答案)

C、通过学习材料展现道德学习榜样(正确答案)

D、教师向他们解释别人的感受

30.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单选题]*

A、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B、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他的品德就是坏的(正确答案)

C、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D、品德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1.评价个人品德的主要标志是(      )。

[单选题]*

A、道德意志

B、道德品质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

32.皮亚杰主要采用了什么法对儿童进行实证研究?

 *

A.临床法(正确答案)

B.实验法

C.对偶故事法(正确答案)

D.研究法

E.两难故事法

33.科尔伯格主要采用(        )对儿童进行实证研究。

 [单选题]*

A.临床法

B.实验法

C.对偶故事法

D.研究法

E.两难故事法(正确答案)

34.在某种教学条件下,道德推理和行为的发展确实会发生变化,下列几个教学条件是尤为重要的(      )。

*

A.一个有权威的环境(正确答案)

B.某些行为不可接受的理由(正确答案)

C.通过观察认识他人情绪

D.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正确答案)

E.道德和两难处境(正确答案)

35.”在学校举行的义务募捐活动中,教师带头把自己和从亲戚朋友那儿收集到的衣物捐献”是属于(      )教学条件。

 [单选题]*

A.道德问题和两难处境

B.一个有权威的环境

C.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正确答案)

36.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37.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单选题]*

A.马斯洛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正确答案)

D.罗森塔尔

3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A.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正确答案)

B.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确答案)

C.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答案)

D.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正确答案)

E.小组辅导(正确答案)

39.压力产生的来源*

A.躯体性压力源(正确答案)

B.心理性压力源(正确答案)

C.社会性压力源(正确答案)

D.文化性压力源(正确答案)

40.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情绪学说主要有()*

A.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正确答案)

B.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正确答案)

C.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感受器接受情绪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正确答案)

41.中学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A.爆发性和冲动性(正确答案)

B.不稳定性和两极性(正确答案)

C.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正确答案)

D.心境化和持久性(正确答案)

42.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A.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

(正确答案)

B.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识。

(正确答案)

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答案)

43.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A.中学生情绪非常丰富(正确答案)

B.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正确答案)

C.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正确答案)

D.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正确答案)

E.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心境化(正确答案)

F.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正确答案)

G.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正确答案)

44.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为*

A.复杂与简单共存(正确答案)

B.强与弱共存(正确答案)

C.波动和稳定共存(正确答案)

D.微妙的隐蔽性(正确答案)

E.意志的两极性(正确答案)

F.人际关系的两极性(正确答案)

G.容易移情(正确答案)

45.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A.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答案)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正确答案)

C.尊重与理解学生(正确答案)

D.发择学生主体性(正确答案)

E.个别对待学生(正确答案)

F.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正确答案)

46.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A.中学生情绪非常丰富(正确答案)

B.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正确答案)

C.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正确答案)

D.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正确答案)

E.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心境化(正确答案)

F.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正确答案)

G.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正确答案)

47.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48.惩罚不利于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4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 ,知、情、意、行依次进行[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50.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51.品德的形成受情感的影响[单选题]*

对(正确答案)

5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53.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单选题]*

错(正确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