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63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9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作者作品介绍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

本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不被统治者赏识和重用,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主题思想

文章借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3、写作特色

本文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慨。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

4、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才干

3.其真无马邪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2)一词多义

1.食

食不饱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同“饲”,喂

2.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

3.以

不以千里称之介词,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连词,来

4.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5.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它,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大概

6.称

不以千里称也动词,chēng,著称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chèn,相当、相配

(3)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4.才美不外见名词用作状语,在外面

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4)古今异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

等同,一样。

今义:

多指等待、等候。

2.执策而临之策古义:

马鞭。

今义:

政策,决策。

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

疑问代词,怎么;今义:

指安全、平安等

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奴隶古义:

仆役;今义:

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6.是马也是古义:

这样;今义:

判断动词,是

(5)特殊句式

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3.其真不知马也判断句

4.执策而临之省略句,应为“(食马者)执策而临之”

5、练习题

(1)填空题

1.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寓意。

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2.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被列为“韩柳”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3.有一位名人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的一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选择题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B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析:

A项,两个食同饲。

B项,见同现。

C项,邪同耶。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的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4.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解析:

A一顿饭/喂养;B即使;C这样/······的样子;D规律/道义。

6.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解析:

题目中的“而”是转折;A表并列;B表转折;C表顺承;D表顺承。

7.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解析: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错。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真无马邪?

果真不知马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策之不以其道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骈死于槽枥之间

D.鹏之徙于南冥也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解析:

A连词,表示选择/难道,表示推测;B凭借/按照;C介词,在;D助词,无实义/结构助词,的。

(3)简答题

1.结合全文,简述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情感、悲愤之情。

2.这篇文章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4.“安能求之千里也?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

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6.在作者眼里,“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

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7.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①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②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③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8.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我本是一匹千里马,却落在这庸俗的赶马人之手。

他不懂我的习性,不知我的才干,整天让我去拉车。

我吃不饱,喝不足,根本没有力气拉车。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在饥饿与棍棒中苟延残喘。

我本想这辈子再也碰不上相马人了。

今天,我有幸碰上你,让我一生的心愿终于实现。

谢谢你,相马人,你让我死得无怨无悔。

8.上联:

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

贤才无辜逢昏君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有伯乐方显槽间千里马;

无刘备岂有隆中决策人。

(4)对比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韩愈)

【乙】鱗之为灵,昭昭也①.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为形也不类②,非若马、牛、犬、豕③、豺狼、麋、虎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

“麟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韩愈)

【注释】①昭昭:

明白显著。

②其为形也不类:

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

③豕:

(shǐ)猪。

鬣:

(liè)兽颈上的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策,驱使

③惟麟也,不可知只有

④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合适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4.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现象:

封建统治者(封建社会)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感情:

抒发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或:

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

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托物寓意。

不同:

【甲】文极具讽刺意味,且以议论为主。

【乙】文表意颇为含蓄委婉。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来源:

迷你语文网](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

“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C)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离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⑧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6.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

甲文托物寓意(托物言志)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关爱动物,善有善报的主旨。

乙文翻译:

有一条狗被人抛弃了,惊惶不安地在田间小路(走着)。

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

他的叔父很生气,(说):

“要它干什么呢?

”(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

张元乞求(叔父)不要丢弃它,说:

“(小狗)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能不重视它的生命。

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

(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败道义的。

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

”(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

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

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

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

(张元)马上(把医生)请来医治叔父,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

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

苟能起,又不艾⑩。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蝜蝂(fugrave;bǎn):

一种黑颜色的小虫。

②卬(aacute;ng):

高举着头。

③困剧:

劳累非常。

④踬朴(zhigrave;pū):

跌倒。

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⑤负:

作名词,指背的东西。

⑥上高:

往高处爬。

⑦嗜(shigrave;)取者:

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

⑧累:

负担。

⑨病:

疲惫。

⑩艾(yigrave;):

停止,悔改。

前之死亡:

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就,总是

②人或怜之有的人

③苟能行如果

④又持取如故先前,从前

⑤又不艾停止,悔改

⑥亦以病矣疲惫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B)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B)

A.蝜蝂者,善负小虫也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极其力不已

C.卬其首负之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虽其形魅然大者也

4.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在路上爬行遇到东西就拿,举着头背在背上。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天天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职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禄加大,因而贪取财物更加厉害,已接近摔死,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又不知道引以为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他的外形虽然庞大,他的名称是人,可是他的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5.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对比写法,用蝜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

寓意:

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翻译: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

它在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行走。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惫到极点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蝜蝂)如果能爬行,又像原先一样抓取东西。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到(从高处)掉到地下摔死。

现在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这会成为它自己的累赘,还只怕财富积累得不够。

等到他疲累跌倒垮下来的时候,被罢免不用了,被放逐到偏远的地方了,也就受其财物多的害了。

如果一旦再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

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面临摔落下去的危险,即使看到以前因极力求官贪财而丧命的人也不知引以为戒。

虽然他的形体看起来庞大,名义上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

这也太可悲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

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传》曰:

“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

执掌。

②柱干:

比喻担当重任的人。

③殆:

大概。

④中人:

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

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4.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

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语段

(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语段

(二)用②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2)翻译:

《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

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

传上说:

“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

”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

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

“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

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

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

向皇帝进贡的吗。

④飞龙:

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B) 

A.而意常不足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