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889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docx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突破三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突破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0题

2019年3月

6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及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6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

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

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

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6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6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字”一般应该是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射”是古代六艺的一种,指射术。

“六艺”包含六种基本才能:

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古代的“射艺”主要是指射箭。

C.“行在所”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古代帝王大多在各地建有多处行宫。

D.“幸”在此处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有“宠爱、爱护”之意,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其意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

B.“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C.公,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

6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

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

“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6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B.员外郎、光禄少卿、司农少卿都是古代官职名称,其中司农少卿主管农业,“迁考功员外郎”中的“考”是对官员的考核,而“迁”一般指官职的改任。

C.左,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D.《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在古诗文里已经成为一个典型意象,比如“隔江犹唱后庭花”所用即是此意。

7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D.《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文忠”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谥号,这两本书都是以作者死后的封号作书名。

7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7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妃或称皇妃、宫妃、帝妃等,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也特指太子、王爷之妻。

7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

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

“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7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

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

称孤:

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

“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后“袍泽”引申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

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出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

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

屯戍:

作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7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我的。

人们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自称“朕”,“朕”从此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B.“衰麻”,指丧服,衰衣麻绖。

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C.太傅,官名。

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

后历代沿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如文、武、康、厉等都是美谥,幽、炀等都是恶谥。

7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

C.豪右,指豪门大族。

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而“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7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迁,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C.大业,年号名。

古代封建王朝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

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

吏部掌管对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7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特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7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

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

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

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

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8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家”、“舍”:

“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兄等;“舍”用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弟、舍侄等。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庙堂:

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便是。

8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属,汉代内官有佐治之吏称为掾属,和外官中的诸曹掾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8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政”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检查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寝庙:

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8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

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同,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8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

“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8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姓氏:

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母亲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氏是后起的族号。

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B.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人,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杨万里为杨诚斋。

C.“社稷”旧时指国家。

“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

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8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8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是指朝廷征辟的士人。

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8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9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诸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专项突破三答案】

61.D解析:

应为“纪传体”。

62.B解析: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63.B解析:

“填沟壑”是死的自谦的说法。

64.C解析:

谥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65.A解析:

河上就指黄河边。

66.C解析:

“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错,“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67.D解析:

“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8.B解析:

朔,农历每月的初一。

69.A解析:

《春秋》不是《左氏春秋》。

70.D解析:

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五行”,我国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71.C解析:

“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72.B解析:

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73.A解析:

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

74.D解析:

屯戍:

为百姓耕作,错。

指军队驻守边境。

75.D解析:

厉为恶谥。

76.D解析:

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77.C解析:

一个皇帝可以改用多个年号:

“太宗”不是年号。

78.B解析:

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死后才有。

79.C解析:

《陈情表》是李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实情,而非“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

80.D解析:

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

81.C解析:

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82.B解析:

士大夫有时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83.A解析: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84.C解析:

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85.A解析:

隶书汉朝时通行。

86.C解析:

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87.C解析: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88.D解析:

庶人之死称为死,卒指士大夫之死。

89.A解析: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90.B解析:

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还有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