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5315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

太原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太原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座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惟妙惟肖。

B.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设计得真是巧妙绝伦。

C.放学了,同学们异口同声跟老师说再见。

D.你今天是怎么了?

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真急死人了!

2.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主观条件。

B.《愚公移山》中,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有远大抱负,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正确认识,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作者先写霸上和棘门军队的戒备松弛、形同儿戏。

接着写周亚夫麾下士吏全副武装和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令,既与霸上棘门军队形成对比,也侧面写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和令出如山。

有了铺垫,作者才极简洁地正面写周亚夫。

D.《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是文章的文眼,“闲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闲”字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也道出了他的政治处境:

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贮(zhù)蓄   澄(chéng)澈    滑稽(jì)          钦(qīn)差大臣

B.蜷(juǎn)伏    着(zhuó)落       中(zhōng)伤    骇(hài)人听闻

C.抽噎(yē)      嗔(chēn)怪        庇(bì)护        狼奔豕(shǐ)突

D.分歧(qǐ)      重荷(hè)         踟躇(chú)        刨(páo)根问底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B.《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我国历史学家顾颉刚。

C.《论教养》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利哈乔夫。

D.《创造宣言》的作者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举例论证)

B.慧能说:

“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

(引用论证)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对比论证)

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道理论证)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上也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变为了“大力推动”。

B.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木工,当代匠人是技能人才,更是我们全体劳动者应具备的精神。

C.在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文化命题和精神命题的今天,图书馆被更多的人视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有媒体报道,最近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将吟诵经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椴树花开

①这个初夏,没想到我竟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见到你。

②从我踏上塞尔维亚的土地开始,总是闻到一阵阵若有若无的香气,弥漫在空中。

走走停停,寻寻觅觅,四下张望,想知道那香味来自何处。

凭直觉,我猜是花香。

这应该是一种开花的树,或是树上的花,就像我家乡杭州的桂花树,秋天开花时节,一座城都香得沉醉不醒。

③那个下午我们正步行穿过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一座小广场,广场四周长满了高大的阔叶乔木,小路穿过疏矿的树林,树林里香气四溢。

一株株高大而健壮的大树,就在我身边,树高足有十几米,树冠蓬松,枝条繁茂,椭圆形的叶片绿得发亮。

结实的细枝上,挂满了一串串淡色的小花,仅有二至三厘水长,每朵由五个细小的花瓣组成,花朵密集,缀成一个小绒球,金丝花蕊朝下,如同一只只精巧的香水喇叭,悬挂在我头顶。

摇晃着、喷洒着、尽情挥霍着它浓郁的香气……

④这究竟是什么树呢?

有同伴用手机上的软件搜索,只几秒,树名与花名同时显现——椴树。

椴花。

⑤原来是椴树!

真的是椴树吗?

⑥所有有关椴树的记忆,在瞬间被唤醒。

⑦椴树,分布于北温带和亚热带,中国珍贵的重点保护植物。

在完达山脉及东北的山林里多有生长。

四十多年前,我见过冬天的椴树。

小兴安岭的林场,漫山的深雪。

树叶统统落尽了,高大的椴树,在帐篷外不远的雪地上,光秃秃地站立着。

灰白色的枝条硬朗舒展,有一种水墨画的淡雅。

然而,因为椴树的木质白而轻软,纹理纤细,是建筑上的重要材种,又可制作各种器具,所以每天每天,在电锯刺耳的声响中,山林里那些粗壮的红松,还有椴树水曲柳,一片片一株株轰然倒下。

粗大的原木,被大卡车一车车运往山外,然后肢解切割加工,制作成各种木器。

据说树皮的纤维还可制成麻袋绳索人造棉,甚至火药的导引线……

⑧那年开春前,快要下山回城的时候,连队里几乎每个人都分得了一块椴木的菜墩儿,直径宽达三十多厘来,厚十几厘米,像一块尚未涂上奶油的大蛋糕胚子。

我想象着那些树干笔直的椴树,被分割成了一截一截家常实用的菜墩儿,很心疼很珍惜地把它抱起来。

椴树截面米黄色的木纹,散发出清爽的椴木香味儿。

⑨听人们谈论椴树赞美椴树,因为它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树。

是的,有用。

⑩后来又听人说,比椴木更有用的是椴花蜜。

椴花蜜可谓蜂蜜中的顶级珍品,东北人会如数家珍地給你讲解椴花蜜的种种好处:

椴树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树种,椴树花可提取芳香油,椴花具蜜腺,花蕊中含有亮晶晶的蜜汁,喝椴花蜜能清热解毒,还能镇静止咳。

椴花蜜色泽晶莹,醇厚甘甜,结晶后凝如脂,白如雪,素有白蜜之称。

黑龙江省林区每年春夏可接纳大量外来采椴树蜜的省内外蜂群,每逢椴树丰收年,仅一个强大的采蜜群,就能采到商品椴树蜜50公斤,因而黑龙江省素来享有“国家蜜库”之美称。

用椴花蜜沏的水,晶莹透明犹如琼浆玉液,再放上一撮椴树花,就是甘甜芳春的椴花茶了。

⑪我多么希望能在山里采到七月,让我看一眼椴树花开漫山皆白的盛况。

但开春后,我就从小兴安岭回了农场。

此后很多年,我也再没见过椴树,哪怕是冬天的椴树。

只能从偶尔看到的图片中,想象着夏天的椴树绿叶葱茏的样子。

⑫我开始关注椴树,断断续续得到一些关于椴树的消息:

由于森林的大津掠夺性采伐。

主要蜜源植物——椴树也难逃此劫,椴花蜜产量已逐年减少……后来的岁月里,我见到的椴树,都以木器的形式出现,它们被制作成了各种精美实用的家具,不再有活的生命。

它们在我的抚摸下微微战栗,诉说着我们共同的疼痛。

⑬此刻,在贝尔格莱德。

我竟与椴树不期而遇,内心的惊诧与狂喜袭来,如同椴花在瞬间绽放。

我终于见到了绿叶全粉的椴树。

遗憾的是,我的耳边竟然没听见蜜蜂的嗡嗡声,也没见到采蜜的蜜蜂。

⑭椴树花开了。

可是,那些传播花粉的蜜蜂们在哪里呢?

(文/张抗杭,有删改)

7.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地点

季节

椴树的主要特点

贝尔格莱德

冬季

高大、光秃秃、枝条硬朗舒展

8.请从句子语气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心理。

9.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0.第⑨段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椴树“有用”?

11.根据文章内容,按照从特点到用途的顺序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椴花蜜。

(不超出所给字格)

记叙文阅读

工匠哲学

父亲是一名工匠,他编竹器,编出了艺术,也编出了为人的哲学。

父亲手里握着竹刀,一根竹竿在父亲的手里来回飞舞,顷刻间就成了青黄分明、粗细均匀的竹篾。

父亲神情专注,仿佛进入无人之境,安静沉迷。

接下来制底子、编篾子、穿提手、捆沿儿,手法灵活一气呵成。

父亲编成的竹篮、竹筐、竹筛等花样繁多,式样也多变,颜色搭配也变换多端,而且结实,很受人们的喜欢。

父亲因此远近闻名。

父亲说,编竹器也是编良心,要用心,努力做到最好,谁心里都有一杆秤。

有一次,父亲把竹器拿到城里小区去卖,不掏现钱,满意再给钱,父亲也不记录谁家拿了什么,一哄儿,就被抢完。

我和他一道去的,隐隐有些担心。

但父亲一笑,没什么担心的,人嘛,还没有个相互信任?

再说,我编的东西,我有信心。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父亲领我去收钱。

谁知道,父亲刚到就被门卫给拦下了,不是不让进,而是拉着父亲说:

“老哥,钱已经替你收好了,都在我这里,大家说东西好,人也好,我就代收了!

”父亲感激地握着门卫的手,冲我炫耀地笑,那神情,充满骄傲与自豪。

门卫说:

“你点点,三十六件竹器,三十六份钱,少了一份,人没在家,我垫上了,回头他回来还我。

”父亲认为不妥,非要退一份钱。

两人拉来拉去,门卫脸上闪过一丝不悦,说:

“你都信任我们,我还能不信任他一个篮子钱!

”最终父亲收下了。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特别温馨感人,内心激动不已。

后来,在另一个小区却发生了一件令我不愉快的事儿。

大家都付了钱,可是就一个大妈拿个破了的篮子,以此为证,不肯给钱。

父亲一笑,说:

“破了,应该不给钱。

”我却满心疑惑,那分明就不是父亲编的,竹篾粗细不匀,别别扭扭的。

但父亲示意我不要说穿。

路上,我替父亲抱不平,父亲呵呵一笑:

“我还不认识我的篮子?

独一无二。

我是左撇子,篾头都朝左边留的,那个分明就在右边,而且那做工也实在不敢恭维。

我心里明镜似的,其实,其他人心里也明镜似的,但都留着余地呢,不说破。

这么多人,怎么就不会有个那样的人啊,再说,人家也不是坏人,小毛病谁没有?

一个篮子的钱,谁也别在意,吃亏能吃到哪里去!

这大娘说不定以后看见那篮子,心里就有不安,以后就不这么干了呢!

父亲编出的人生哲学,是认真与良知,是信任与宽容。

他有工匠精神,也有工匠哲学,让我受用一生。

12.文章围绕父亲的“工匠哲学”写了三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1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两人拉来拉去,门卫脸上闪过一丝不悦,说:

“你都信任我们,我还能不信任他一个篮子钱!

1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和第⑥段中的“一笑”,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5.文中的父亲具有哪些鲜明特点?

任选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6.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渡过的。

说到这个时,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

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

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

为什么?

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

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

②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

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

她望着我们,说:

“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

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④然后她又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接着又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

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在此之间,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这个反差太大了!

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

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

“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

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

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

“你请进来坐一会儿。

”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她说:

“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你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

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⑥她又说:

“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

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

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

“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

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

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

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

语文老师永远是一个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

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17.文章讲诉了“我的语文老师”哪两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18.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

19.文中两次写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请结合语境,说说这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20.结合选文,说说“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1.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请联系作者的成就,说说你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

三、句子默写

22.篇段积累——默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2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死于安乐/安求其能千里也

B.管夷吾举于士/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入之迂也

D.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5.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往往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6.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择取杨花落和子规啼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南国景象,烘托出哀伤愁恻的气氛。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普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8.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C.诗中写“子规啼”,是因为子规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以为悲情之鸟,这里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D.之所以以明月入诗,一是明月朗照可驱逐黑夜,再是借普天同照,传递心声给朋友,还有是以明月表现友谊的纯洁。

六、名著阅读

29.填充

从这一天起,他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

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

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在工作过程中,他必须凭记忆整页整页,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因此母亲有时觉得他疯了。

语段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__》,“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30.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

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十位女性。

诺贝尔文学奖给耶利内克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还有超过100万欧元的巨额奖金。

在被问及获奖后的计划时,耶利内克说她不打算去旅游,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时间,我的乐趣不需要花钱。

材料二:

据《青年时报》报道:

英国剑桥大学已决定授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无此必要。

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同意。

金庸先生告诉记者,入剑桥攻读博士课程,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

(1)请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2)请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或解决的办法:

(3)假如你是这两则材料中的一位,你将会怎么做?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型H1N1流感与其他流感病病死率对照表(摘自专家分析)

流感病

甲型H1N1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

SARS

病死率

1%—5%(目前)

30%—70%

7%—14%

分析材料信息,你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3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不平坎坷,别怕什么路途遥远,别想什么生活艰难,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走一路有一路的欢欣。

请你以“步步皆风景”或“一路欢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感情真挚,内容光实;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