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598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docx

安徽省届中考语文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练习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6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项训练

一、(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22分)

槐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

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

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6分)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或: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B)(3分)

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B.【B】处C.【C】处D.【D】处

3.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

”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分)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漂浮,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分)

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的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

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14·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22分)

红书包

秦文君

20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

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

在此同时,一个念头升了起来:

我一定也要有一只这样的红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上大街,专跑文具店。

终于,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

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吸引人了。

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会儿(   ),单眼看。

“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

”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辆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

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就奔那家文具店。

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

“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

妈妈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

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

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

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活,而且还很紧张很激动。

见了汪丽娜,我就想:

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

到了傍晚,我突然又变得惴惴不安:

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

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

等乐过之后,才看见妈妈正在给爸爸搽松节油。

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

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看见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

“爱美不是件坏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三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已换了一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

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改动)

【注】①打烊:

关门停止营业。

  ②旖旎:

柔和美好。

1.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

(3分)

①红书包很美。

②有了红书包,我就很快乐。

③大家都认为红书包漂亮。

④别人有了,我也要有。

(答对3点即可)

2.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捂只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凑近着  捂只眼  退远点

C.凑近着  退远点

 捂只眼   D.退远点  捂只眼  凑近着

3.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6分)

 我羡慕别人的红书包→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我急切想买到红书包→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我

珍藏用旧的红书包

4.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4分)

修改前:

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

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把“妈妈”换成“爸爸”,使情节合理顺畅。

“爸爸推着自行车”这一情节承接上文爸爸答应女儿去买红书包的情节,兑现了给女儿的承诺,也与下文妈妈给爸爸擦松节油的情节相吻合。

5.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出三点即可)(6分)

①要关注和热爱生活中的美,但不要攀比(或“心怀妒意”)。

②不因急于获得而焦躁不安。

③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关心别人。

④能体会到美又懂得美,存着爱美之心是世界上最美的。

⑤要体悟父母的爱。

⑥人是在经历和感悟中成长的。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2016·娄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

“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

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

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

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

“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

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

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

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

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

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11)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12)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

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

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13)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

“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14)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

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

了。

(15)医院里并不太安静。

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16)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17)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

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18)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3分)

善良、孝顺、

体贴、细心,懂感恩。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3分)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

,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3.细读选文17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分)

“我”被这种父子亲情所感动,也被父亲的无私付出所感动,为天下的所有父亲一辈子为儿女无私付出而感动。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3分)

结构上:

做为文章线索,结构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内容上:

文章反复说“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是说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突出表现了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痛和爱。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你的生活实

际谈谈感爱。

(4分)

启示:

亲情是人间第一情,我们在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的时候,也应该关爱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才去孝顺父母。

(结合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四、(2016·鄂州)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5分)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

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

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

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

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

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

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

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

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

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

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

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

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

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

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

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

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

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

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

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分)

①用柳条营救花蝴蝶→②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③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

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3分)

议论;作用:

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

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

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3分)

“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

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3分)

示例:

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五、(2016·枣庄)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欧利和雏芳

[美]艾·辛格

这座森林里生长着各种各样挂满枝叶的大树,辽阔而茂密。

每年的这个季节,通常已经冷起来了,甚至还会下雪;可今年的11月却比较暖和,如果不是林中铺满了落叶,你也许还会觉得这正是夏天。

这层层落叶,有藏红花般的黄色,有醇酒一样的红色,还有金色和一些混合色。

它们有的是被雨打落,有的被风吹落;有的落在白天,有的落在夜晚。

而现在,已经变成一层厚厚的地毯,覆盖着森林的空地。

它们的汁液枯竭了,却依然飘溢出诱人的芳香。

阳光透过生意盎然的枝条洒在落叶上,那些不知怎样从秋风中死里逃生的爬虫和飞蝶,悠闲地在它们身上漫步。

叶下的空隙,为蟋蟀、田鼠和其他许多在地球上寻求保护的生灵提供了藏身之处。

  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只有最后的两片树叶依旧攀附着一根细嫩的枝条,那便是欧利和雏芳。

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寒夜,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

有谁知道,为什么有的树叶飘零了,而有的却高悬枝头?

可是欧利和雏芳相信,惟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深深地相爱。

欧利比雏芳年长几天,也比她略显宽大,但雏芳却更加娇美而优雅。

当风雨、冰霜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谁也帮不了谁的忙。

可欧利还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雏芳。

在最凶猛的暴风雨中,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它们不仅撕扯着树叶,而且还要吞没整个枝条。

欧利依然恳求着雏芳:

“坚持住,雏芳!

全力坚持住!

  每到寒冷的风雨之夜,雏芳便会委屈地抱怨:

“我已经不行了,欧利,但是你还可以坚持住啊!

  “那有什么意思?

”欧利说,“没有你,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

如果你飘落了,我也要随你而去。

  “不,欧利,别这样!

只要能坚持住,就决不应该飘落!

  “这全要看我身边有没有你,”欧利说,“白天,我欣赏你的美貌;夜晚,我闻着你的芳香。

只让我这一片叶子留在树上?

不,决不!

  “欧利,你的话是甜蜜的,可它不是真的,”雏芳说,“你完全知道我已经不漂亮了。

看我变得多么憔悴,多么枯萎!

现在只有一样东西还没有离开我——那就是对你的爱。

  “这难道还不够吗?

在我们全部的本领中,爱情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欧利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便可以留在这里,无论什么狂风暴雨也摧不垮我们。

我想告诉你,雏芳,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你。

  “为什么,欧利?

我全都枯黄了。

  “谁说绿色美丽而黄色不美?

所有颜色都同样有自己的魅力。

  欧利正在倾诉衷肠,雏芳担心的事却终于发生了:

一阵风吹过,把欧利从树枝上吹了下来。

雏芳战栗了,几乎也要随着落下,但是她很快又坚持住。

眼看着欧利在空中渐渐地飘远,她用树叶的语言呼唤着他:

“欧利,回来啊!

欧利——”话还没有说完,欧利便从视线中消逝了,同地上的其他叶子融在一起。

只留下雏芳孤零零地偎在枝头。

  白天,还能想办法排遣悲伤,但天色渐渐暗下来,冰冷刺骨的雨滴打在身上的时候,她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她觉得,树叶全部的不幸应该归罪于大树,都应该归罪于粗壮的树干。

树叶落了,而枝干依然高高地挺立着,粗壮坚实地植根于沃土里。

风雨冰雹都不会使它烦恼,它或许可以永远活着。

对雏芳来说,树干就是一种神。

它用叶子把自己装扮上几个月,然后又将它们抖落。

它可以用汁液养育树叶,愿意养多久就养多久,然后再让他们渴死。

雏芳央求大树将欧利还给自己,央求它重新回到夏天,但大树根本不理睬她。

  雏芳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夜晚像今天这样长,这样黑,这样冷。

她同欧利交谈,并希望得到回音,但欧利沉默着,失去了全部的生的迹象。

  雏芳对大树说:

“既然你将欧利从我身边夺去,那就让我也去吧。

  可是就连这样的祈求也得不到大树的同意。

  不久,雏芳感到昏昏沉沉,这不是困倦,而是一种陌生的疲惫之感。

当她醒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挂在枝头。

趁她昏睡的当儿,风已经将它吹落。

以往挂在枝头的时候,她总是伴着太阳一同醒来,而这次却有一种完全异样的感觉。

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

同时,她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顿悟。

她终于明白:

自己决不仅是一片凭借对风的幻想而生存的树叶,而是宇宙的一部分。

在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雏芳领悟到奇迹般地融合在自己身上的分子、原子、质子和中子,领悟到自己占有的这种巨大的能量,领悟到自己亦在其中的奇迹的宇宙进程。

  在她旁边躺着欧利,他们用一种从没有尝过的爱情彼此欢迎着对方。

这不再是依赖命运和怪想,而是与宇宙本身同样强大的永恒的爱情。

那种从4月到11月曾经日夜担心着的东西,原来并不是死亡而是永生。

一阵微风掠过,将欧利和雏芳抬起。

他们怀着那种只有解脱了自己、与永恒同在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巨大幸福,翩翩翱翔。

  (摘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版)

1.根据小说内容,试着用四个字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2分)

(1)倾诉衷肠→悲伤独挂→

(2)落下顿悟(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创设了一种萧瑟深秋的氛围,通过写铺满落叶的森林仍旧显露出一丝潜在的生机,暗示了欧利和雏芳的命运;也为下文写欧利和雏芳作铺垫和衬托。

3.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只有最后的两片树叶依旧攀附着一根细嫩的枝条,那便是欧利和雏芳。

“光秃秃”写出了环境恶劣之极,“只有最后”强调离飘落之日不远了,“攀附”写出了欧利和雏芳的依赖心理,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欧利和雏芳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

(意思对即可)

4.小说最后“她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顿悟”,雏芳“顿悟”到了什么?

(3分)

自己决不仅是一片凭借对风的幻想而生存的树叶,而是宇宙的一部分;顿悟到自己占有的巨大的能量,领悟到自己亦在其中的奇妙的宇宙进程。

六、(2016·合肥38中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232分)

一枕乡音梦里听

包利民

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

因为在更遥远

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

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

而其实,如果细穷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

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的激动。

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

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

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