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719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能不能规范答题,能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能不能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技巧,是决定高考考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成败的关键。

对此,本人提以下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

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

有度》载:

“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就至关重要。

②读懂、读透材料。

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

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

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

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

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

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

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注意要用

(1)、

(2)、(3)等来解题的层次性。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

1998年第46题“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就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

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

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

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和问答题有打破界线的趋势,材料题解析题向问答题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种材料解析题的题目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

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五方面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 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

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

(1)泛读,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

(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

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起提示作用。

  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

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

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现代文。

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译文(欧化文)。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

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

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

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

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

材料观点是否相同。

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

  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

(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

  三、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

  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材料式问答一般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

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定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点齐全,层次分明。

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

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

  提纲应力求简洁:

(1)明确列出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语。

(2)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四、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让人一目了然。

  1、提示化。

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

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楚答的问题,即答题提示语。

其规范格式。

例如:

影响是﹍目的是﹍。

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要点化。

答题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

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3、段落化。

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

  4、序号化。

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此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五、认真作答,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总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

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这类题型的训练。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五步走

  第一步:

把握试题主旨——总揽全局

  

  1.重要性:

紧紧围绕主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重要史观:

文明史观(高度)、全球史观(广度)、现代化史观(梯度)

  

  3.有试题引言时:

细读引言→关键词(时、空、事)→概括主题

  

  无试题引言时:

通读材料或细读设问→串联关键信息→概括主题

  

  第二步:

明确试题要求——审准设问

  

  1.精读设问:

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的主题层次

  

  2.常用句式:

“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三步:

细读试题材料——提炼信息

  

  1.材料结构:

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2.重要提示:

  

  ◆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3.提取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关键句(词)→体会理解→简要整理以备答

  

  第四步:

重组考点知识——调用所学

  

  1.对应历史阶段:

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时期,回忆形成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答题的知识依托)。

  

  2.调用考点知识:

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

  

  第五步:

规范文字表述——整洁条理

  

  1.规范化:

  

  ◆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

  

  ◆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框内答题,不留空白

  

  2.科学化:

  

  ◆运用历史概念,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

  

  ◆先概括,后说明

  

  ◆1~2分一句话,争取句句能得分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及答题技巧

临川一中过清

1.基本结构:

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

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

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简述……的启示

2.基本类型:

材料解析题

3.答案类型:

1)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

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例如:

2007高考文综

(一)第38题(历史)第

(1)问的三个答案要点分别来自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

即“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加强国防建设;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由行政部门确定”。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

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例如:

2007高考文综

(一)第40题(历史)第

(1)问的答案要点是来自教材中的原话即“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例如:

2007高考文综

(一)第38题(历史)第(3)问国际背景的答案要点要求考生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

2)据答案内容分:

(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

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

如: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开放性答案:

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

如:

问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3)据答案形式分:

(1)列举型:

如:

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写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

(2)简述型:

对答案要进行简单论述。

4.解题技巧

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

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

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

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

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

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

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

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

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

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

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例如:

2007高考文综

(一)第40题(历史)第

(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这一问中共有两个小问即“原因”和“影响”。

考生在审完问题后,要根据分数迅速对“原因”和“影响”各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迅速判断“原因”和“影响”的答案要点各在三个左右。

②系统化:

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

例如:

2006高考文综

(一)第37题(历史)第

(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

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

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

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

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

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

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

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

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

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

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

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

如:

2007高考文综

(一)第40题(历史)第

(2)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

二是次序条理。

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

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聂佳辉:

浅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

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

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

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

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

(2005年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

)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

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

“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

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

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

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

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2.图表型材料题

  例二:

(2001年全国文综卷)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

生产技术成熟   30年     16年     9年

从生产技术成

熟到产品投入   7年      8年     5年

市场

  材料二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

 时间1929年~1947年1948年~1973年1974年~80年代

贡献率  31%     33%     40%

  {G32Q308}

  {G32Q309}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3)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分值相同,多答不加分)。

  ①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解题指导】本题由两个表格和两幅图组成,是典型的图表型材料题。

本题是文综考试中极具水准的试题,它选取历代科技革命的材料,并突出美国和中国的有关事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它充分利用材料设计问题,注重相关历史背景的挖掘,加强了能力考查的深度;所选取的科技革命的内容和所设计的问题既涉及政治学科,又涉及历史学科,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科间综合的原则。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

从题引部分可以得知四则材料的主题是:

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再仔细阅读每则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看出: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越来越短,从而得出结论,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材料二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的结论。

从材料三的曲线图可看出:

美国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自1970年后超过了体力劳动者,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就业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美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的构成也相应的发生变化。

从材料四的柱状图可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由第二位退到第三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由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须继续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要下降。

将这些有效信息组织起来,

(1)(3)设问已基本解决,至于第

(2)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