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858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docx

三年级一班数学教案第1周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课题:

秒的认识

教学时间:

9月1日

教学记录:

应到22人,实到22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法:

引导发现法

学法:

观察、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模拟时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

新年即将到来时,人们将进行数倒计时。

(10、9、8、7、6、5、4、3、2、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

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

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

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

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

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

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

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

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

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

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

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

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大小同步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钟面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1时=60分

1分=60秒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课题: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时间:

9月2日

教学记录:

应到22人,实到22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1,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

教学难点:

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法:

讲解引导法

学法: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模拟时钟。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

(一):

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

(二):

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课堂小结:

教师:

现在是几时几分?

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课后作业

大小同步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例1:

2时=()分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

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

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课题:

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时间:

9月3日

教学记录:

应到22人,实到22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

引导回顾法

学法:

自主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模拟时钟。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课堂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

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课后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时、分、秒的练习

知识结构网络:

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1分=60秒

1时=60分时间的应用(比较大小及解决应用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案设计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时间:

9月4日

教学记录:

应到22人,实到22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

引导发现法

学法:

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4+935-2046-798-90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

723175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

(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

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

互相交流算法。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

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

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

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

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

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

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

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

23+28=32+46=53+36=37+54=

15+65=18+26=41+56=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课后作业

大小同步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39+44=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课后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时间:

9月5日

教学记录:

应到22人,实到22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引导发现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

75+11=75+21=67+21=72+15=

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

65元,动车票价:

54元)

提问: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

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

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

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

列式65-48.

师:

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再算()○()=()

生:

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

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

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

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课后作业

大小同步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计算65-34=

方法: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方法:

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