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106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5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8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版含答案

第18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选修Ⅰ1)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

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

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四、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

2.特点:

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类型

表现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中纬度地区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

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

(2)变化规律:

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3.非地带性现象

成因:

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微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点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微点3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微点4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不是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完成的,而是整个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点5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唯一,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微点6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

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

水分。

微点7 雪线与林线

(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

气温高、降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微点8 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地表1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降水量少(低于400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1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条件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

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类试题答题思路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题术语

生存

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

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题术语

生存

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续 表

答题术语

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

活动

①人类活动使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其花色变化与土壤酸碱度有关,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

据此回答1~2题。

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D.变化性

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

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

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解析:

第1题,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答案选B项。

第2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应该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开以蓝色花为主。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1.B 2.B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17·高考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回答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A

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纬度

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经度

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陆地自然带的判断技法

1.根据水热条件判断陆地自然带

(1)下图中序号表示:

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季雨林带、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亚寒带针叶林带。

(2)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图中序号表示:

①热带雨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亚寒带针叶林带、⑤热带草原带、⑥温带草原带、⑦荒漠草原、⑧荒漠带。

2.根据分布模式图判断陆地自然带(植被类型)

(1)下图中沿X方向热量递减,沿Y方向降水递增,甲、乙、丙分别为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下图表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a热带雨林、b热带季雨林、c热带草原、d热带荒漠、e亚热带常绿阔叶林、f亚热带常绿硬叶林、g亚热带草原、h亚热带荒漠、s温带落叶阔叶林、t温带草原、k温带荒漠、m亚寒带针叶林、n苔原。

下表中序号①至⑥为我国六座城市。

据此回答1~3题。

序号

1月均温(℃)

-0.3

4.7

13.3

-2.9

2.1

15.8

7月均温(℃)

27.3

29.3

28.4

26.6

28.3

28.8

年均温(℃)

14.2

17.2

21.8

12.7

15.7

22.9

1.⑥→⑤→④城市1月均温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①②③均为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影响它们年均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

3.与④⑤⑥相对应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

A.成都、武汉、杭州B.石家庄、合肥、香港

C.郑州、西安、兰州D.长沙、郑州、广州

解析:

第1题,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南北差异大,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⑥→⑤→④城市1月均温由高到低的变化说明随着纬度升高,气温降低,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而⑥→⑤→④的变化是以热量(气温)为基础的,B错;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是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情况,⑥→⑤→④反映的是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情况,C错;⑥→⑤→④由南向北气温递减,符合纬度地带性规律,D错。

故选A。

第2题,①②③三个城市夏季温度相差较小,说明地形不是导致年均温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三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海陆位置对其影响小,B错;三地冬季气温相差较大,应与纬度相关,即太阳辐射成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C对;人类活动对年均温的影响较小,D错。

故选C。

第3题,④⑤⑥三城市1月均温由低到高,说明三城市的纬度变化是由高到低;且⑥地1月均温高于15℃,应位于热带地区,④地1月均温低于0℃,应位于温带地区,⑤地1月均温在0~15℃之间,应位于亚热带地区;与④⑤⑥相对应的城市最有可能是石家庄、合肥、香港,B对;成都、武汉、杭州纬度相似且都位于亚热带地区,A错;郑州、西安、兰州纬度相似且都位于温带地区,C错;长沙比郑州纬度低,D错。

故选B。

答案:

1.A 2.C 3.B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B

(高考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4.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3.A 4.C

1.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大山脉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变化而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热量:

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因此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水分: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②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自然景观相似

①基带(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②山体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类似。

④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

同一山体阳坡比阴坡上限(山地自然带所达到的高度)高;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如下图所示: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没有。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雪线高度的判读

气温(热量和纬度)

雪线高度和基带气温呈正相关,阳坡高于阴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

气候、地形等综合影响

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一般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雪线高度的影响,故雪线低

4.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

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分布上限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及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100m植被分布图。

据此回答1~3题。

1.该山地呈(  )

A.东北-西南走向     B.东南-西北走向

C.东西走向D.南北走向

2.与乙地比较,甲地(  )

A.年日照时数较少B.年均气温较高

C.年降水量较小D.积温较低

3.农田里可能大面积种植(  )

A.春小麦B.大豆

C.青稞D.水稻

解析:

第1题,根据同一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山地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第2题,甲地位于山地的西北部,乙地位于山地的东南部,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因此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甲地年降水量小于乙地。

甲地降水少,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多;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山地北坡是阴坡,南坡是阳坡,甲地年均气温可能较低;影响积温的因素有地势、纬度、气温、降水量、云层厚度等,因此甲地积温不一定比乙地低。

第3题,该山地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该地应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里可能大面积种植水稻;春小麦和大豆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青稞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答案:

1.A 2.C 3.D

(2020·柳州模拟)下图示意广西三座山的气候垂直带谱分布。

据此回答4~6题。

4.在相近纬度上,从东向西,山地气候垂直带谱中③气候类型的分布下限逐渐(  )

A.升高B.降低

C.先升高再降低D.先降低再升高

5.大明山西坡的气候带谱与东坡的组成相同,但同类气候带谱的分布海拔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原因是(  )

A.西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东坡反之

B.东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西坡反之

C.西坡为阳坡,光热资源丰富;东坡反之

D.东坡为阳坡,光热资源丰富;西坡反之

6.根据三座山气候垂直带谱分布推测,其山麓地带性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有(  )

①土壤碱性强,土质黏重 ②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③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比较快 ④在冷湿的环境下,有机质积累慢,土层薄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气候类型的分布下限从东向西逐渐升高。

第5题,读图可知,大明山位于东部季风区,主要盛行东南季风,东坡是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同等热量(温度)分布迎风坡海拔低、背风坡海拔高,因此促使同种气候带海拔东坡较低,西坡较高,B正确。

该山主要是南北走向,故东西坡光热条件差异不大。

第6题,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酸性强,降水较多,土质黏重,①错;三山地处广西,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②对;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比较快,③对;该地纬度低,气候较湿热,④错。

答案:

4.A 5.B 6.B

 非地带性规律

(高考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表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