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2435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和(  )。

A、复杂性

B、差异性

C、有领导的认识

D、直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案】:

C

【解析】: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之一表现在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认识目的的,因此这种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2.根据反思的时间,教学反思可以分为()。

A、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B、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C、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D、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教学反思的类型

【答案】:

D

【解析】:

从反思时间看,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远迁移

D、近迁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迁移

【答案】:

B

【解析】: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4.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A、体育活动

B、群众活动

C、文娱活动

D、课外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课外活动概念

【答案】:

D

【解析】:

我国在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5.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首先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王国维

C、陶行知

D、陈鹤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5节>美育概述

【答案】:

A

【解析】: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首先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做进一步阐述的思想家。

6.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是()。

A、信度

B、效度

C、标准化

D、区分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C

【解析】:

所谓标准化原则是指测验的:

①标准化工具;②标准化指导语;③标准施测方法;④固定施测条件;⑤标准记分方法;⑥代表性常模。

7.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类化说

C、共同要素说

D、关系转换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迁移

【答案】:

A

【解析】: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

8.我国现行的学制是()。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综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制度

【答案】:

D

【解析】:

我国现行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即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类型。

故选D。

9.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非常愉悦。

这种情感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情绪与情感

【答案】:

C

【解析】: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题干中的人们欣赏名画后感到非常愉悦,这种情感符合美感的概念。

故选C。

1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这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授人以渔”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

故选B。

11.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D、方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数学新课标关于评价的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故选C。

1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钧一发忠贞不渝贻笑大方

B、执迷不悟莫忠一是前仆后继

C、自吹自擂其貌不洋病入膏育

D、意气用事唉声叹气冒然行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节>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答案】:

A

【解析】:

B.“莫忠一是”应为“莫衷一是”。

C.“其貌不洋”应为“其貌不扬”,“病入膏育”应为“病入膏肓”。

D.“冒然行事”应为“贸然行事”。

13.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其中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6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C

【解析】: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级的需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14.体育课上,小刚和小明因为好奇将老师拿来的扩音器弄坏了,李老师看到后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讲解了扩音器的原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后才进行处理。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答案】:

C

【解析】: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最后是教师的教育机智。

题干是教师灵活有效处理问题的表现,属于教育智慧。

15.电视、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运用的知觉现象是()。

A、诱导运动

B、动景运动

C、运动后效

D、自主运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B

【解析】:

动景运动是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电视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16.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运动觉属于()。

A、近距离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外部感觉

D、内部感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D

【解析】: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部器官所处状态,如饥、渴、胃疼等)、运动觉(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和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有关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故选D。

17.地理老师讲到地形时,使用彩色图片的效果往往比只用黑白图片的效果好,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B

【解析】:

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使用彩色效果比黑白效果好是因为彩色更容易被区分出来,体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

故选B。

18.某个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采取()的处理方法最为适宜。

A、非言语暗示

B、言语提醒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1节>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答案】:

A

【解析】:

在课堂上发生的类似学生调皮捣蛋的突发事件,教师在处理时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以不影响正常上课为前提。

故题干中教师既不可以有意忽视,也不好采用直接的言语提醒、处罚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

可以采取用目光注视提醒学生或走到学生跟前轻敲桌子提示等非言语方式来告诫学生认真听课。

19.为完成特定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4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20.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D、培养优良的班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内容

【答案】:

B

【解析】: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伴随在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之中。

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

因此,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1.赫尔巴特说:

“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句话体现了(  )。

A、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B、教学永远具有引导性

C、教学永远具有科学性

D、教学永远具有思想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学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描述表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2.马卡连柯曾经说过:

“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这体现了班级活动的()功能。

A、满足交往

B、促进个性

C、班集体建设

D、学习发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班级活动的意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班级活动的功能。

马卡连柯的话体现了班级活动对集体培养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班级活动的班集体建设功能。

故选C。

2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等阶段。

A、活动总结

B、活动展示

C、活动拓展

D、活动引导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的掌握,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

24.进退维谷,这是(  )冲突。

A、双避

B、趋避

C、双趋

D、多重趋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认知过程

【答案】:

A

【解析】:

进退维谷的意思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所以不想前进,也不想后退,所以是两个都想躲避,所以是双避冲突。

25.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殷周时代

B、秦代

C、汉代

D、宋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答案】:

A

【解析】: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26.王老师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后,用了—个月的时间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且建立档案,以此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王老师的成长阶段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

B

【解析】:

生涯关注理论的阶段不包括关注自我感受阶段,因此,可排除D。

关注生存阶段的老师非常关注自己的适应性,这是新教师应有的状态;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27.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这是(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本能

D、先天反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题中婴儿见到常用奶瓶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

故选A。

28.一次考试测验,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质量指标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5节>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

D

【解析】: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题中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拉开了考生得分的差距。

故选D。

29.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的领导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案】:

D

【解析】: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

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认识的领导性: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主要体现了认识的领导性,故选D。

30.孙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广泛涉猎天体物理学、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科学的知识。

孙老师这种做法,体现了(  )。

A、孙老师自身的业务精深,可以涉猎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聊以志趣

B、孙老师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数学领域的教学

C、孙老师学习到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有助于补充本体知识

D、孙老师的做法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质意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

B

【解析】:

孙老师广泛涉猎的知识属于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选项中的条件性知识一般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

31.()是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A、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心理学概述

【答案】:

A

【解析】: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32.在一个英语学习分化比较大的班级中,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以下哪—种?

()。

A、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差生

B、适当提高要求以鼓励优生

C、按全班多数同学的接受水平选教部分材料,其他部分则在以后进行适当补充

D、关注优生和差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原则

【答案】:

D

【解析】: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习分化较大的班级中,应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33.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B

【解析】:

布鲁纳提出的是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科的结构,故选B。

34.有的学生在初学英语单词时,常常在单词旁边标注汉字,如把“best”标注成“百斯特”来记忆。

这样的记忆方法属于(  )。

A、形象联想法

B、谐音联想法

C、首字连词法

D、位置记忆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策略

【答案】:

B

【解析】:

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等。

谐音联想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

35.(  )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

A、相对评价

B、自我评价

C、他人评价

D、绝对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

C

【解析】:

与自我评价相比,他人评价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

36.小学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现代化,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为主。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综合相结合

D、实践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课程类型

【答案】:

B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结构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一至二年级阶段为小学低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三至六年级阶段为小学中高年级学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37.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让学生背给她听,故意将“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

这种课堂总结方法属于()。

A、自然式

B、归纳式

C、游戏式

D、悬念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教学方法

【答案】:

C

【解析】:

游戏式课堂总结指把游戏引入课堂,寓课堂小结于游戏中。

题目中于老师以扮演耳背奶奶的方式属于游戏式课堂总结。

38.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A、直接近景性动机

B、直接远景性动机

C、间接远景性动机

D、间接近景性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6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具体考查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的区分。

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它又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

题干所述为父母意愿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

39.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是(  )。

A、间接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自我强化的概念。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40.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学习理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理论著名代表人物的区分。

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理论;苛勒提出顿悟说;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