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12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docx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可以考察一词多义中各词义间的内部联系。

日语助词「デ」的含义较多,本稿以认识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考察格助词「デ」作为多义词的意义构造。

「デ」的意义构造原型概念隐喻派生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的语言理论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是孤立的,多义词的一个个的意义由怎样的关系连结着不太被言及。

日语属于粘着语,依靠助词或助动词来表示每个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助词及助动词在日语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日语的助词数量较多,且每个助词的含义也较多,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助词的习得是一个难点。

迄今为止,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多义助词的意义时,多是一边举出例句一边教学,学习者必须死记硬背那些意义,关于各种意义之间的互相关系涉及的较少。

本稿主要以认识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考察格助词「デ」作为多义词的意义构造。

二、先行研究

关于日语的格助词「デ」的意义研究的论文也有很多,久保(1994),菅井(1997),仁田(1995)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

不过,由于「デ」的意义较为复杂,研究者多在与其他的格助词作比较的过程中说明其意义及与其它格助词的差异,言及「デ」的意义构造和联系的论文是从菅井(2001),间渊(2000)开始的,这些学者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论述了「デ」格的意义特性。

自此,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格助词「デ」的工具、原因、场所、时间、材料、状态等各种意义、用法的阐述被尝试。

森山(2002)分析得出等级助词「デ」的意义构造,把原型的用法作为基本层次等级,主张「デ」的各种意义共有一个背景,针对全体动作来说构成意义链。

森山(2003)利用作为第2语言的日语习得的数据,分析了等级助词「デ」的习得过程,森山认为哪国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格助词「デ」表示“场所”用法使用准确率都最高,因此习得要从「デ」作为原型的“场所”用法向其他用法扩充进行,习得顺序依次为“场所”→“工具”→“情况”→“原因”→“时间用法”,认为格助词「デ」的各个用法是要从“具体的意义”到“抽象的意义”进行习得。

三、格助词デ意义构造的分析

本稿在参考了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认识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重新考察「デ」的意义构造范畴发现:

首先,根据原型理论的原理,格助词「デ」“限定”、“范围”及“动作主体”、“数量的限定”等用法都是可以理解为由“原型等级”范畴的“场所”用法派生出来的;其次,在“时间”的范围里除了限定时间外还包含限定“期间”“时期”也可以理解为是由“原型等级范畴”的“场所”用法隐喻派生而来的。

首先,笔者先对已有的词典及学习工具书进行分类调查,按照其意义把「デ」的各种用法归纳为以下范畴(<>表示作为大的范畴,包含列举的后面的下级范畴)。

①<工具>:

工具,手段,素材,媒体,构成要素

②<原因>:

原因,理由,根据,动机

③<场面>:

地方,地方(抽象地方,场面)

④<状态>:

主要动作对象的情况,作用/事情的状态

⑤<限制>:

范围,数量限定,期间,时间限定

⑥<时间>:

时间

⑦<动作主体>:

动作主体、动作集团

1.一词多义的原型效应

原型理论广泛应用于语义学领域,尤其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一般的多义词都有一个多中心结构的范畴,该范畴中含有许多相互关联、交织的意义,这些意义都以范畴中的原型意义为基础,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意义链实现:

意义a与意义b具有相似点,意义b转而又与意义c相关,意义c又可以进一步拓展为意义d、意义e等,原形理论可用于解释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如myers验证了汉字“公”意义结构中的原型效应。

一词多义的原型效应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性为背景的。

日语格助词「デ」也是一个含义较多的多义词,笔者认为在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中表示“场所”的意思就起到了原型意义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格助词「デ」的意义是由表示“具体的场所”的意义发展到“抽象的场所”的范畴,再进一步引申出数量限定、范围、动作主体等含义。

a:

从格助词「デ」表示“具体的场所”→“抽象化的场所”。

例如:

(1)学生が毎日学校で勉強する。

(具体场所)/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

(2)子供たちが公園で遊んでいる。

(具体场所)/孩子们正在公园玩儿。

(3)この川で泳いではいけない。

(具体场所)/不能在这条河里游泳。

(4)教室で授業を受ける。

(具体场所)/在教室上课。

(5)貧しい環境で育つ。

(抽象化的场所)/在贫困的环境里养育。

b:

从格助词「デ」表示“场所”→进一步发展(动作的抽象化·境界的焦点化)→更进一步发展为“限定(范围·数量的限定)”的意义。

例如:

(1)日本で一番高い山は富士山だ。

(限定范围)/日本第一高的山在是富士山。

(2)30人で締め切る。

(数量的限定)/截止到30个人。

(3)3本で100円だ。

(数量限定)/3根一百元。

(4)日本円で千円がかかる。

(限定范围)/用日元需要一千元。

(5)3枚で500円なら買う。

(数量限定)/要是3张500円的话就买。

c:

从格助词「デ」表示场所→(将场所背景化)→发展为“动作主体”的意义。

例如:

(1)その事件は警察で捜査している。

(动作主体的情况)/那件案子警察正在调查。

(2)一人で住んでいる。

(动作主体的情况)/一个人生活。

(3)後は私たちでやる。

(动作主体)/一会儿我们做。

(4)そのことは今警察で調べている。

(动作主体)/那件事现在警察正在调查。

(5)これは事務室で保管する。

(动作主体的情况)/这个由事务所保管。

d:

从格助词「デ」表示时间:

时间、期间、时间的限定。

场所→时间→(动作的抽象化·境界的焦点化)→期間·时间限定。

例如:

(1)食事のあとで、勉強をする。

(时间限定)/吃饭之后,学习。

(2)成長の過程で一時的に現れる現象だ。

(期间限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时出现的现象。

(3)長かった夏休みも明日で終わりだ。

(时间限定)/漫长的暑假在明日结束。

(4)経済が発展していく中でそのようになった。

(期间限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了那样子。

(5)7時で図書館が閉まる。

(时间限定)/图书馆7点关闭。

(6)2時間でぜんぶ読んだ。

(期间限定)/用两个小时全部读完。

(7)1年でドイツ語をマスターした。

(期间限定)/用了一年时间精通了德语。

(8)3時間でできる。

(期间限定)/用三个小时完成。

(9)3時で締め切る。

(时间限定)/截止到三点。

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

①根据原型理论,把格助词「デ」的“场所”的用法做为最基本的意义,则“场所”即为“基本原型”,按历时性来看可以依次派生出“场所格→样态格·手段格→动作主体格·原因格”等用法。

②在作为原型的“场所”的用法基础上,部分场所、动作抽象化、背景化(动作主体、焦点化),派生出“抽象的场所”,“限制”(范围,数量限定),“动作主体”等扩充性用法。

各用法由具体的、客观的较容易认知的用法,向抽象的、主观的用法扩充。

③“时间”的用法也从作为原型“场所”的用法被从空间到时间扩充派生出来。

格助词「デ」做“空间性的”用法“场所”被隐喻而派生出隐含的限制为的“时间性”的用法。

2.在原型基础上通过隐喻扩展的词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认为许多主题从最普遍的事情到最深奥的科学理论通过隐喻来理解。

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还是给予人们经验的、概念性的、自发性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工具。

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多义词的扩展可以通过隐喻来解释,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中表示“道具”、“原因”和“样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由具体的“场所”的意义隐喻扩展出来的词义,隐喻扩展的词义是以认知世界的机能为背景的。

a:

格助词「デ」表示道具:

包括道具、手段、材料、媒体、構成要素等含义。

场所→(范畴的主观化/某领域的主观化)→道具·手段→(内在化)→材料·构成要素。

例如:

(1)日本人は箸でものを食べる。

(道具)/日本人也用筷子吃东西。

(2)毎日地下鉄で学校へ来る。

(手段)/每天乘地铁来学校。

(3)この机は木でできている。

(材料)/这张桌子用木头做成。

(4)日本文化の特徴という題目で論文を書いた。

(构成要素)/以日本文化的特征为题目写的论文。

(5)テレビでやっていた映画。

(道具)/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媒体)

b:

格助词「デ」表示原因:

包括原因、理由、根据、目的·动机等含义。

场所→(范畴的主观化)→原因→(主观化)→理由·根据·动机·目的。

例如:

(1)病気で学校を休む。

(原因)/因病,请假休息。

(2)そういう点でおもしろいと思う。

(理由)/因为那一点觉得有趣。

(3)試験の結果で判断する。

(根据)/由考试的结果判断。

(4)出張で大阪へ行ってきた。

(目的·动机)/因为出差去大阪了。

(5)地震でビルが倒れた。

(理由)/因地震大楼倒塌了。

(6)今日は風邪で休んでいる。

(理由)/今天因为感冒请假了。

c:

格助词「デ」表示样态:

包括动作主体的情况·动作对象的情况、作用·状态。

例如:

(1)第二外国語で日本語を教えている。

(动作对象的情况)/第二外语教日语。

(2)夕ご飯は自分で作って食べる。

(动作主体的情况)/晚饭自己做饭吃。

(3)迷惑にならないよう、小さな音で音楽を聞いた。

(作用/事情的状态)/为了不令人讨厌用小声听音乐了。

(4)猛スピードで走っています。

(作用·事情的状态)/正用猛烈的速度奔跑。

(5)あの先生はいつも大声で話す。

(作用·事情的状态)/那个老师总是大声讲话。

(6)疲れた顔で帰って来ました。

(动作主体的样子)/带着满脸的疲倦回来了。

(×顔で帰ってきました)

(7)落ち着かない様子で座っていた。

(动作主体的样子)/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坐在那里。

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使用格助词「デ」的时候,“背景”作为“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两种认知范围存在。

以“现实世界”为依据的客观性背景范围有以“场所”为起点“限定”、“动作主体”、“时间”的用法。

“认知世界”的主观范畴是以“道具”、“原因”、“样态”为主的认知主体背景。

从“现实世界”到“认知世界”的“隐喻”扩张中引发主观化的“背景”,作为“场所”的概念机能化、形成各种主观的范畴,作为基础意义的“场所”用法可以扩张出“道具”、“原因”、“样态”等用法。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格助词「デ」的构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稿研究认为格助词「デ」意义构造:

是从最基本的“原型”用法为起点,以“原型”为中心逐级展开、扩充而形成的。

格助词「デ」的最基本的用法设定为“场所”,在“原型”的基础上,部分“场所”、“动作”被抽象化派生出「デ」“抽象的场所”的用法,将动作背景化即派生出「デ」“动作主体”的用法,将动作焦点化后派生出“限制”(范围,数量限定)等用法。

各用法由具体的、客观的认知用法,向抽象的、主观的用法扩充。

格助词「デ」做为”空间性的”用法“场所”被“隐喻”而派生出隐含的限制含义的“时间性”的用法。

格助词「デ」的使用“背景”作为两种认知范围存在。

其一是以“现实世界”为依据的客观性范围背景,其二是认知世界的主观范畴背景,从“现实世界”到“认知世界”的“隐喻扩张”中引发出主观化的背景,扩张出“道具”、“原因”、“样态”等用法。

参考文献:

[1]山口明穂,秋本守英.『日本文法大辞典』[m].明治書院,2001.

[2]山田忠雄,見坊豪紀,金田一春彦,柴田武,金田一京.『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三版)』[m].三省堂,1988.

[3]間渊洋子.「格助詞『で』の意味拡張に関する一考察」[j].国語学.

[4]久保田美子.「第2言語としての日本語の縦断的習得研究-格助詞「を」「に」「で」「へ」の習得過程について-」[j].日本語教育,1994.

[5]菅井三実.「格助詞『で』の意味特性に関する一考察」[c].『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集』.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