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394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4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

宁乡“市民之家”PPP项目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时间:

年月日

宁乡市民之家PPP项目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方案和施工措施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宁乡“市民之家”PPP项目

地理位置

位于宁乡县,南面为宁乡县行政中心办公楼,北面临靠学府路,东临花明北路。

建设单位

宁乡县建融市民之家项目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

湖南省轻工纺织设计院

勘察单位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监理单位

湖南方圆工程咨询监理公司

施工总承包单位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合同工期

总工期:

274天(日历日);开工时间:

以发包人通知的开工日期为准。

建筑类别

二类高层综合楼

设计使用合理年限

50年

地上耐火等级

二级

地下耐火等级

一级

地下室防水等级

一级

屋面防水等级

建筑面积

地下:

29171.37m2,

地上:

26309.37m2,

总建筑面积

56191.9m2

±0.000标高

69.3m

建筑高度

27.4m。

结构形式

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按建筑结构重要性分类:

安全等级为二级。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不低于B级。

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本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

框架为三级,大跨度框架为二级。

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丙级。

砼结构的环境类别:

室内正常环境部分为一类,卫生间为二类中的a类;地下及外露部分、屋面为二类中的a类。

 

2编制依据

本方案主要为预防宁乡“市民之家”施工地基及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屋面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的易发质量通病而编制。

序号

规范、规程名称

规范规程编号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1

4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9-2010

5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2012

6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11

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2007

8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

9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3质量通病预防方法及措施

3.1地基与基础工程

3.1.1基槽(坑)开挖

1、现象

(1)基槽(坑)轴线错位。

(2)基槽(坑)开挖尺寸偏小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轴线错位。

(2)土方边坡坡度太陡,开挖线尺寸太小。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建立与施工相适应的测量控制网,

作为施工测量的基本依据,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确保其正确。

(2)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应在主要轴线部位设置控制桩或标志板。

(3)基槽(坑)开挖前,应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并计算确定最小的开挖线尺寸。

(4)土方开挖中,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长宽尺寸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施工组织

设计的要求。

4、治理方法

错位的基槽(坑)必须进行修整或返工,确保基础工程建造在正确的位置上,基础平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1.2边坡失稳

1、现象

(1)基槽(坑)坡顶土面出现裂缝或局部下沉。

(2)边坡土方滑坡、坍塌。

2、原因分析

(1)边坡坡度值选用不当,坡度过陡。

(2)对地表水没有采取截流和排除措施,导致土中含水率升高,抗剪强度降低。

(3)开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时,特别在易发生流砂条件区域施工时,不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施工方法。

(4)边坡顶部附近堆放大量土方或材料、设备,或坡顶附近有振动设备作用。

(5)选用不适当的开挖顺序和方法。

(6)基槽(坑)土坡长期暴露,在日晒、雨淋或外力作用下造成坍塌。

3、预防措施

(1)基槽(坑)开挖、基础工程施工和土方回填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应防上地面水流入槽、坑内、以免边坡塌方;同时还应做好地面排水设施,避免边坡附近土体少积水,而造成边坡塌方。

(2)挖方边坡不放坡作成直立壁并不加支撑时,要求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槽(坑)底面标高。

(3)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

(4)在基槽(坑)边坡顶上侧堆土或材料,或设置施工机械时,应与槽(坑)边缘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边坡或直立壁的稳定。

当土质良好时,堆土或材料距边缘1.5m以外,堆高不宜超过1.5m。

(5)开挖土方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自上而下、分层分段地进行。

禁止采用先挖坡脚的方法。

当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最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

4、治理方法

基槽(坑)边坡发生坍塌后,除了清除塌落的土方外,还应针对造成塌方的原因和场地条件,分别采取改缓边坡坡度、卸除坡顶荷载,或对土壁进行支护(如堆放装土草袋、设支撑、打设简易板桩等)后,再继续施工。

3.1.3旋挖灌注桩施工

3.1.3.1施工技术措施

3.1.3.1.1实施工序质量监控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受监控的质量管理体系。

3.1.3.1.2钻进过程中经常检查并保证转杆垂直和钻孔的垂直。

3.1.3.1.3根据试成孔施工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钻进技术参数,合理选择各种地层的泥浆控制参数,合理调制泥浆(溶洞漏浆时应急处理措施:

1.提前准备足量粘性黄土;水泥;小石子;2.漏浆时请甲方、监理等相关部门人员确认;3.漏浆时将备料配比倒如孔中并继续加入泥浆;4.机器操作人员按技术层面将转头保持漏浆深度反方向转动逐渐将溶洞或缝隙堵住只到泥浆满孔为止;5.待泥浆满孔平稳后隔日再行开转直至成孔)。

3.1.3.1.4经常检查钻头磨损程度,及时进行修补,以确保桩身分段充盈系数1.0~1.20;(开转时如遇溶洞上部缩孔塌方时应急处理措施:

1.机器操作人员凭实际操作经验感知穿过岩层或其他进入溶洞发现泥浆滑浆时迅速提升转头及转杆,避免塌方、缩孔导致转头、转杆卡死2.如遇塌方、缩孔等卡死转头及转杆时机器操作人员不得强行违规操作机器;应对协助方案:

A,提前备案100吨以上吊装公司之资料;B:

提前备案具备资质爆破公司协助处理)。

3.1.3.1.5钢筋笼孔口焊接采用单面焊,焊缝长度必须合格,每300个接头抽样做一组拉伸试验。

3.1.3.1.6二次清孔:

必须干净彻底,孔底沉渣必须于50mm。

3.1.3.1.7灌注过程中在正常埋管深度控制在3~10米之间,并要保持灌注的连续性,导管埋深不得少于1m,以保证桩身混凝土胶结质量。

3.1.3.1.8施工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发现地质情况与地质资料不符、有大块石、废弃水井、地下人防及漂石等,应及时与设计单位和其它有关单位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3.1.3.2技术管理措施

3.1.3.2.1督促、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所选定的施工方法的执行情况,杜绝擅自变更工法的违章现象,确保工程顺利进展;

3.1.3.2.2督促、检查施工组织设计中所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工期的实施情况,确保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完成工程总进度计划;

3.1.3.2.3督促、检查施工中对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遵守情况、组织违章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3.1.3.2.4督促、检查工程开工前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执行情况,促使工程按时开工。

3.1.3.2.5随时掌握施工现场的进度情况,提供劳动力、施工机具、运输设备、主要材料和半成品(构件或制品)的供应信息,以确保进度计划的实现。

3.1.3.2.6督促施工单位由于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化等原因发生的工程量变化的签证工作。

3.1.3.2.7督促、检查各项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夏、雨季的措施性准备工作落实情况。

3.1.3.2.8根据现场施工进展情况,督促、检查总平面布置执行情况和因工序变化而对总平面进行的调整工作,合理解决平面和空间的安排,确保工程顺序、均衡地施工。

3.1.3.2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3.1.3.2.1孔壁坍落

产生主要原因

护壁泥浆密度和浓度不足,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

成孔速度太快,在孔壁上来不及形成泥膜。

安装钢筋笼时碰撞了孔壁,破坏了泥膜和孔壁排除较大障碍物(如40CM)左右的漂石)形成大空洞而漏水致使孔壁坍塌。

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

在松散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选用较大密度、粘度的浆。

将护筒底部贯入粘土中0.5M以上。

成孔速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选取。

安放钢筋笼时要保持上下垂直。

3.1.3.2.2缩孔

产生主要原因:

塑性土膨胀。

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

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

3.1.3.2.3钢筋笼安放与设计要求不符:

产生的主要原因:

堆放、起吊、搬运没有严格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够或位置不当,造成变形。

钢筋笼安放入孔时不是垂直缓慢放下。

清孔时孔底沉渣或泥浆没有清理干净,造成实际孔深与设计要求不符,钢筋笼放不到设计深度。

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

钢筋笼过长宜分段制作,入孔时再焊接。

清孔时应把沉渣清理干净,保证实际有效孔深满足设计要求。

钢筋笼应垂直缓慢放入孔内,防止碰障孔壁。

入孔后要采取措施固定好位置,

3.1.3.2.4断桩

产生主要原因

混凝土坍落度太小,骨料粒径太大,未及时提升导管及倾斜,使导管堵塞,形成桩身混凝土中断。

商品混凝土供应跟不上,混凝土浇注中断时间过长。

提升导管时碰撞钢筋笼,使孔壁土体混入混凝土中。

导管没扶正,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

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

混凝土坍落度按设计要求,商砼粗骨料粒径按规范要求控制。

边浇注混凝土边拔导管,并勘测混凝土顶面高度,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深度,避免导管脱离混凝土面。

如果混凝土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断,桩径有较大泥浆护壁好,可抽掉孔内水,用钢筋笼网保护,对原混凝土面进行凿毛并清洗钢筋,再继续浇注混凝土。

如果混凝土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可用比原桩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钻孔,至断桩部位以下适当时(可由验算确定),立即清孔,在断桩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部进入新钻孔中,然后继续浇注混凝土。

如果导管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钢筋笼进入混凝土又不深,则可提起钢筋笼,转动导管,使导管与钢筋笼脱离。

3.1.3.2.5流砂

产生主要原因:

孔外水压力比孔内大。

孔壁松散,使大量泥砂涌塞孔底。

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

选用造浆性能好的优质粘土,用钻头分层挤实,停置一定时间后,采用优质泥浆重新成孔,钻进时轻压慢转,使其形成较坚固的泥皮和稳定的孔壁。

3.1.3.2.6吊脚桩

产生主要原因:

清孔后泥浆密度过低,孔壁坍落或孔底漏进泥砂,或未立即浇注混凝土。

安放钢筋笼或导管碰撞孔壁,使孔壁泥土坍塌清渣未净,残留沉渣过厚。

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清孔要符合设计要求,并立即浇注混凝土。

安放钢筋笼和浇注混凝土时,注意不要碰撞孔壁。

注意泥浆浓度,及时清渣。

3.1.4基底标高或土质不符合要求

1、现象

(1)基槽(坑)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规定值,造成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或超挖。

(2)基底持力层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被人工扰动,造成持力层承载能力降低。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基底标高不足或过深。

(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已挖至设计规定深度,但土质仍不符合设计要求。

(3)选用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超挖。

3、预防措施

(1)当发现控制桩或标志板有被碰撞和移动迹象时,应复查校正,防止标高出现过大误差。

(2)防止超挖。

采用机械开挖基槽(坑)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用人工清理,

其厚度应根据施工机械确定。

(3)基槽(坑)挖至基底标高后,应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基底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

4、治理方法

(1)当开挖深度达到设计规定,而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协商处理。

(2)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应用与基土相同的土料填补,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或用碎石类土填补并夯实。

在重要部位超挖时,可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填补,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3.1.5基础位置、尺寸偏差大

1、现象

(1)基础轴线或中心线偏离设计位置。

(2)混凝土基础等平面尺寸误差过大。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常见的是看错图或读错尺,这类原因造成的基础位置的偏差值往往较大。

(2)控制基础尺寸和标高的标志板出现移动变形。

3.1.6混凝土基础外观缺陷

1、现象

(1)基础中心线错位。

(2)基础平面尺寸、台阶形基础台阶宽和高的尺寸偏差过大。

(3)带形基础上口宽度不准,基础顶面的边线不直;下口陷入混凝土内;拆模后上段混凝土有缺损,侧面有蜂窝、麻面;底部支模不牢。

(4)机坑基础模板位移;芯模上浮,或芯模不易拆除。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

安装模板时,挂线或拉线不准。

造成垂直度偏差大,或模板上口不在一条直线上。

(2)模板上口仅用铁丝拉紧,且松紧不一致,上口不钉木带或不加顶撑,浇混凝土时的侧压力使模板下口向外推移(上口内倾),造成上口宽度大小不一。

(3)模板未撑牢;基础上部浇筑的混凝土从模板下口挤出后,未及时清除,均可造成侧模下部陷入混凝土内。

(4)模板支撑直接撑在基坑土面上,土体松动变形,导致模板尺寸、形状偏差。

(5)基坑基础上段模板支撑方法不当,模底部密闭,浇筑混凝土时,杯芯模上浮。

(6)模板两侧的混凝土不同时浇筑,造成模板侧压力差太大而发生偏移。

(7)浇筑混凝土时,操作脚手板格置在基础上部模板上,造成模板下沉。

3、防治措施

(1)在确认测量放线标记和数据正确无误后,方可以此为据,安装模板。

模板安装中,要准确地挂线和拉线,以保证模板垂直度和上口平直。

(2)模板及支撑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的支点应坚实可靠。

(3)上段模板应支承在预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也可用临时木支撑将上部侧模支撑牢靠,并保持标高、尺寸准确。

(4)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时,应及时铲除、抹平,防止模板下口被卡住。

(5)模板支撑支承在土上时,下面应垫木板,以扩大支承面。

模板长向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固。

(6)机坑芯模板应刨光直拼,表面涂隔离剂,底部钻几个小空洞,以利排气(水)。

(7)浇筑混凝土时,两侧或四周应均匀下料并振捣。

脚手板不得放在模板上。

3.2基槽(坑)回填土

3.2.1填土土质不良、密实度差

1、现象

基槽(坑)填土出现明显沉陷和不均匀沉陷,造成室内地坪开裂,室外散水坡开裂、空鼓、下沉。

2、原因分析

(1)基槽(坑)中的积水、淤泥、松土、杂物未清除干净。

(2)基槽(坑)边的松土流入槽(坑)内,既不清除,又不夯实。

(3)回填上料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用淤泥和淤泥质土或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回填;用冻土块回填;填土料的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

(4)回填夯实方法不当。

常见的有不分层回填或分层厚度太大,压实机械和方法选用不当,用手夯夯实时,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有的甚至采用错误的水泡法沉实,密实度很差。

3、预防措施

(1)填土前,应清除沟槽内的积水和有机杂物。

当有地下水或滞水时,应采用相应的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2)基础应在现浇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损伤时,方可回填。

(3)基槽回填顺序,应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层进行。

(4)回填土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回填应分层进行,并逐层夯压密实。

每层铺填厚度和压实要求应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

4.治理方法

(1)基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室内散水坡空鼓,但混凝土层尚未破坏,可填人碎石,用灰浆泵压浆等方法,将水泥砂浆填灌密实。

(2)基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室内地面或室外散水坡裂缝破坏,根据面积大小或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重做。

3.2.2基础完成后地基变形加大

1.现象

(1)基础完成后,长期不回填,基底岩土性质变坏,导致承载力下降,地基变形加大,上部结构变形、开裂。

2.原因分析

(1)基槽(坑)因未及时回填,遭受地面水、雨水等浸泡,影响地基受力性能。

(2)基底若为软质岩石(如常见的红色页岩等),因日晒、雨淋很易风化,其承载力大幅度下降。

3.预防措施

基础工程完成后,应及早回填夯压密实。

4.治理方法

因基槽(坑)未及时回填,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上部结构变形、开裂不严重时,可用局部封闭裂缝等方法处理。

如裂缝、变形严重,应会同有关方面协商处理。

3.3混凝土结构缺陷的防止方法与措施

3.3.1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混凝土是一种非匀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

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并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拉应力或剪应力),造成在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或水泥石本身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一般称为微裂。

这种微细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且不连贯,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差、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串通,从而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一般肉眼可见裂缝宽度约为0.03~0.05mm),即通常所说的裂缝。

3.3.1.1塑性收缩裂缝

1、现象

裂缝多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构件表面出现,开头很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类似干燥的泥浆面详下图:

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一般在浇筑后4h左右),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

2、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②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

③混凝土水灰比过大,砖胎模、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3、预防措施

①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②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③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使水分不易蒸发并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曝晒。

④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地下室底板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⑤炎热季节,混凝土浇筑应避开日照强度大且环境温度超过35℃的时段。

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严禁将散落的混凝土回收后用于结构浇筑。

楼板混凝土浇筑时,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

混凝土应在初凝后及时进行养护。

3.3.1.2沉降收缩裂缝

1、现象

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详下图,或在埋设件的附近周围出现。

裂缝呈现梭形,宽度1~4mm,深度不大,一般到钢筋上表面为止。

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混凝土硬化后即停止。

2、原因分析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这种沉落受到钢筋、预埋件、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3、预防措施

①加强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不使水灰比、砂率、坍落度过大;振捣要充分,但避免过度。

②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可先浇筑较深部位,静停2~3h,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筑,以避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

③确保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3.3.1.3凝缩裂缝

1、现象

混凝土表面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详下图,裂缝很浅,常在初凝期间出现。

2、原因分析

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水分蒸发后,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

有时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压光,也会产生这种裂缝。

3、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少程度。

②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如表面粗糙,可撒较稠水泥砂浆再压光。

3.3.1.4碳化收缩裂缝

1、现象

在结构的表面出现,呈花纹状,无规律性(详下图),裂缝一般较浅,深1-6mm,有的至钢筋保护层全深,裂缝宽0.05-0.2mm,少数大于1.0mm,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数月或更长时间。

2、原因分析

混凝土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收缩,受到结构内部未碳化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表面发生龟裂,在空气相对湿度较小(30~50%)的干燥环境中最为显著。

3、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振捣混凝土,不使表面形成砂浆层,同时加强养护,提高表面强度。

3.3.1.5温度裂缝

1、现象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构件,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深入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没有多大变化。

表面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进深的或贯穿的多发生在浇筑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沿截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但个别也有下宽上窄情况,地下室底板配筋较多时,有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详下图:

2、原因分析

①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

当温度产生非均匀的降温差时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内部降温慢,受自约束而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但这种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内出现,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②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降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

当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果混凝土浇筑时温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很大,使混凝土的温度很高,当混凝土降温收缩,全部或部分地受到某种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

这类裂缝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将破坏结构的整体性。

3、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2)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间断缝,以减少约束应力。

3)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允许(25℃)范围以内。

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炎热天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养护时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地下室底板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3.3.1.5楼板45°角裂缝的控制

楼板裂缝,楼板裂缝一般为45°裂和跨中裂缝,该裂缝都是一种受构造、收缩、温度影响的裂缝,该裂缝虽然对结构本身不构成重大威胁,但必须修补,以保证耐久性要求。

控制楼板钢筋的位置、间距、保护层厚度等,防止负弯筋下沉,板角宜放置放射筋或双向负弯筋,详下图:

1、控制好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