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923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3.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4.列宁说:

“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交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受不住这样的负担。

”上述材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合苏俄的国情

B.苏联已经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列宁认为俄国农民觉悟不高

D.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错误的

5.列宁认为: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6.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

7.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消除了阶级矛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D.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8.1921—1925年列宁在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行新政。

两者相似之处不包括(  )

A.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

B.都在农业、工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C.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9.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①稳定了政治形势 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③稳定了物价 ④促进了商业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11.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12.下列是一组苏(俄)联时期的宣传画,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④②

13.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

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

“没有油啊!

”伊万说:

“那就煮!

”老婆说:

“没锅!

”伊万说:

“那就烤!

”老婆说:

“没有柴!

”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4.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5.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它适应了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②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③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④它超越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的桎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7.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史实的有(  )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8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0.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

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

这批粮食的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

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

产生了什么作用?

(4分)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这种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4分)

 

(4)结合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6分)

 

2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改革、趋时更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但两国的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

当前,中国的改革正是要借鉴和吸取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完成: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制度)?

(6分)

 

(2)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是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的?

他推行的政治改革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有哪些根本不同?

(6分)

 

(3)中苏两国改革策略不同,其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

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

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

……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三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化成就取得的原因。

(4分)

 

(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3分)

 

【答案解析】

1.B [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苏维埃建立后由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而产生严峻的形势,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

2.B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由此判断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

3.B [材料中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起来反对苏维埃是因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选B。

]

4.A [通过材料“无报酬地交纳余粮”可知C、D错误;B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它已不适合苏俄的国情。

]

5.B [根据题干对商业、小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政策上的推断可知,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

6.B [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效果明显,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

]

7.D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调整都适应了当时两国的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8.B [A项是两者相似的历史背景。

新经济政策在金融上没有相关举措,故B项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C、D两项分别是两者实施的形式和作用,都是相似之处。

]

9.D [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应不难得出答案。

]

10.C [A项是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农业政策,B项是1921—1925年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举措,C项是1929—1937年在农村推行的农业政策,D项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上的举措。

]

11.C

12.C [①是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运动;②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太空技术的成果;④是指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

13.C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隐含的信息:

“农夫”“农夫家中没有油、锅、柴”,进而思考这些东西都弄到哪里去了。

]

14.D [本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

15.A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片面发展重工业,走高积累、高投入的工业化道路,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制约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

16.D [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

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C项也排除。

故正确答案选D。

]

17.C [本题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

18.A [从图表数据可以判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在改革初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故①正确。

从结果看,两次改革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都以失败而告终,故②③正确。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④有误。

]

19.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戈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

20.C [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苏联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导致改革失败。

]

21.

(1)措施:

余粮征集制。

原因:

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措施:

粮食税制。

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

原因:

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4)评价: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制度: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

(2)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移到政治改革,并把政治改革当作重点。

不同:

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马列主义。

(3)中国:

加强了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苏联:

苏共解散,民族矛盾激化,国家解体,经济恶化。

23.

(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对西方国家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利用。

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3)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

解析 第

(1)题依据材料一“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以判断。

(2)题依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概括。

第(3)题依据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史实回答。

第(4)题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