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07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江苏专版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专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6·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

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

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粮食税的征收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答案 A

解析 粮食税的征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是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故C项错误;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与材料“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

这些决定(  )

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

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

3.(2016·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

“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

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该政策是苏俄时期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

4.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鼓励私人办企业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征收固定粮食税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C项正确。

5.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

“……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答案 A

解析 依据文章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正处于苏俄进行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时期。

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所以答案选A。

6.(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

“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

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

”“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

此观点的核心是(  )

A.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

B.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C.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

D.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

答案 A

解析 利用市场与材料中“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相符,故A项正确。

7.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8.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9.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

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C.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

D.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答案 B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

10.(2016·江苏南京三模)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工业发展快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

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答案 D

解析 上图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拉的越来越大,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施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原料的结果,牺牲农业来支持发展工业,故D项正确。

11.(2017·江苏宿迁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马莉莉在《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中提到:

“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问题就呈现出来。

借鉴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

”材料中提到的“苏联的做法”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承认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就被取消了,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就被取消了,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大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弊端就是忽视商品和货币关系以及农轻重比例的失调,故C项正确;苏联从来都没有承认或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2.斯大林偏执地曲解列宁1919年关于“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的观点,反复强调“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消灭“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这是“工农联盟的任务”!

据此,斯大林要求(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C.突出农业基础作用

D.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答案 A

解析 从“‘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消灭‘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得出斯大林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正确。

13.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反映了(  )

A.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不能说明新经济政策并未停止,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比的变化”和“择优、低价购买”可知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故D项正确。

14.(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926年苏共提出:

“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任何削弱,私人中间商、收购商和商人阵地的加强,都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领域的扩大。

因此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并使它们在经济上利用私人商业资本,就是党的经济政策中的首要任务。

”这表明苏联(  )

A.科学利用市场规律

B.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

C.提倡多种经济并存

D.兼顾计划与市场手段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利用市场,故A项错误;题干中“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体现出了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说明要将私人商业资本消灭,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计划和市场手段,故D项错误。

15.观察图片,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

答案 D

解析 加入集体农庄和加入农业合作社,都是将农民的个体经营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该期间苏联的经济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40~1985年”和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故B项正确;材料叙述了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与西方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故D项错误。

17.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

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

这一制度有助于(  )

A.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崇拜,故A项错误;干部更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权力集中局面的改变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8.(2017·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

“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

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

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的改革方向重点在农业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可知,改革并未根本触及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表明没有根本触及斯大林模式,相当于保留了个人崇拜滋生的土壤,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表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不彻底性,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种修正,故D项正确。

19.(2016·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俄(联)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  )

A.列宁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

答案 C

解析 两幅图片突出玉米的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计划,故C项正确。

20.(2016·江苏南通一模)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该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荒地产量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是赫鲁晓夫实行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故A项正确。

21.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

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

A.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 C

解析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提出:

“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

”赫鲁晓夫说:

“公社制度今天对俄国是不适宜的。

……因为‘公社’一词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代,它是一种城市的而不是农村的管理形式。

……苏联现在采取的是物质刺激的方法”,故C项正确。

22.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

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

材料表明(  )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故B项错误;因此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未达预期,故D项正确。

23.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的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项。

24.(2016·江苏连云港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战格局对苏联的影响B.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

C.党内外反对势力的崛起D.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冷战格局对苏联的影响是从二战后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1990年苏联经济滑坡的主要原因不是国际背景,而是自身原因,故A项错误;1990年前后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90年苏联经济滑坡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故B项正确;党内外反对势力的崛起影响到政治的混乱,不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到1990年世界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中逐渐复苏,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5.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6.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苏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  )

答案 B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题目说法错误。

27.(2016·江苏徐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21年,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故题目说法正确。

28.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注重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

(  )

答案 B

解析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故本题说法错误。

29.(2017·江苏南京高一期末)犹豫和徘徊,是探索和开创过程中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

赫鲁晓夫改革也有犹豫与徘徊,但毕竟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故题目说法正确。

30.(2016·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勃列日涅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

(  )

答案 B

解析 题目说法错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主观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31题15分,32题15分,33题10分,共40分)

31.(2017·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

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

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

……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

“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分)

答案 

(1)内容:

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

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特点:

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贡献:

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启示:

充分利用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2.(2017·江苏常州期末)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

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

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

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

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4分)

答案 

(1)目的:

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剩余产品”)。

(2)消极影响:

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

原因:

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措施: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3)评价: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做强农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要发展当前中国的农业,必须要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

请回答下列有关苏联(俄)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初,许多农民上访,列宁亲切地接待了其中的农民代表。

农民上访暴露了苏俄农业政策的严重问题,促进了农业政策的变化。

请你概括变化的表现并分析主要原因。

(3分)

(2)斯大林执政后,推行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这一模式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关系的?

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