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086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docx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笔记整理版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Ø一、南朝民歌的分类:

Ø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

Ø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

Ø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

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Ø三、南朝民歌的特点:

Ø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Ø2、语言清新自然。

Ø3、大量运用双关语。

Ø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

Ø《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Ø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Ø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西洲曲 xīzhōuqǔ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

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

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西洲曲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然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

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

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

“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

“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

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

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

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

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1]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

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曹道衡)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

“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

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

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杨生枝)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的。

……既然《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篇幅颇长,又多长短句,是否被乐府机关被之管弦?

在我看来,此歌是能够入乐演唱的。

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

“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

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

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

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蔡厚示)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

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

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

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

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

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

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

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

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

因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

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

“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

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

”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

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

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

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

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

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

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互文交错 复沓  顶真(顶针)排比  比喻 夸张  设问  对偶  反问 借代 

 第一节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地域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吴歌,也称吴声歌曲,今存320余首,多产生于晋宋时期,以建业(南京)为中心。

2.西曲,今存140余首,多产生于宋、齐、梁、陈时期,以湖北江陵、襄樊直至河南邓州一带。

还有神弦曲,今存18首,是民间祭神的乐歌,产生于建业附近。

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的南朝民歌。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或表现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或表现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如《华山畿》(华山畿)等等。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如《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篙折当更觅)等。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郭茂倩《乐府诗集》说: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大子夜歌》所说: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

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

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

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

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

又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出自己深婉的情思,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3.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

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第二节北朝民歌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今存70首左右。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

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

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

如《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乐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

这种“军中之乐”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

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

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

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

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

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