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799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docx

《发展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docx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二)

2011-03-28

 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

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

他们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

同时,成人也向儿童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要求儿童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要求儿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要求儿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等。

   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他们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

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他们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

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发展与上一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它又是上一阶段发展的积蓄,它是在上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一、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身高、体重:

发展速度稍慢于3岁前,但仍相当迅速

骨骼:

软骨多,硬度小,富弹性,易变形

肌肉:

3岁时大肌肉已有较大发展,而小肌肉到5-7岁时才开始发展

心脏:

重量:

7岁已增到出生时的4-5倍,但还不及成人

脉搏:

3岁:

100次/分;7岁:

85-90次/分;成人:

72次/分

呼吸:

肺活量已较前增加,但呼吸数仍较多

初生:

40-44次/分;3岁:

24次/分;7岁:

22次/分;成人:

16次/分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大脑结构的发展:

①脑量继续迅速增加:

   

出生:

390g;3岁:

1000g;7岁:

1280g;成人:

1700g    

②脑电的证据:

  4-20岁间两个显著加速的时期:

5-6岁间(幼儿期)

13-14岁间

大脑机能的发展

①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增强,条件反射易形成和巩固

a、兴奋过程:

儿童觉醒时间不断增加,睡眠时间相对减少            

             条件反射易建立

b、抑制过程:

 

进行比较精确的辨别

                   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②两种信号系统协同发展

a、第二信号系统作用不断增长,但仍以第一信号为主

b、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开始发生

神经系统迅速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布卢姆:

智力发展的速度递减规律

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假定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

二、幼儿的游戏

游戏在这一时期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一)、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儿童从前幼儿期就开始游戏,到幼儿期更喜欢游戏。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其主要特征是:

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发育成熟、对认知发展、对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佛洛依德认为游戏是对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方式。

格罗斯(Groos)认为游戏是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玩洋娃娃的小女孩,是无意识地为她自己将来照顾婴儿作准备,在木板上敲入钉子玩的小男孩,是为严肃的成人建筑工作做准备。

    席勒(Schiller)和斯宾塞(Spencer)认为游戏是儿童发泄过剩精力的方法。

    彪勒则认为游戏是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霍尔(S.Hall)则还认为游戏是人类进化历史的复演。

所以在儿童游戏中,儿童就被设想为象原始人走向文明那样,要经历相同的阶段。

如女孩玩洋娃娃是复演母性的本能时期,男孩在6-9岁是狩猎本能复演期等等。

西方学者把游戏看作是一种生物本能,从而忽视了游戏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因而这些理论都难免是片面的。

 

(二)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多种意义。

    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游戏可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又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特殊结合,在游戏中儿童玩得象社会生活一样逼真,“开医院”就好象自己真是一个医生,“上学校’就真的象是一个学生,但实际上又不象真的劳动和学习一样要尽一定的社会义务。

而这个时期儿童正处于渴望模仿并参与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但实际上又缺乏这种能力的阶段,游戏恰恰适合幼儿这一特点,又有助于这一矛盾的解决,因此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

   .

    一般人往往认为游戏没有多大意思,只会消耗精力、弄脏衣服。

其实,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

正当的游戏不仅能增强体质(特别是活动性游戏),而且它还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在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对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儿童在做建筑游戏,在玩水,玩泥沙以及制作一些玩具的时候,就能认识各种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促进了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苏联学者发现儿童在游戏中,通过练习,视敏度有显著提高(提高15-20%,幼儿晚期可提高30%),错误显著减少。

    游戏不仅以想象为条件,而且还能促进想象的进一步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要活动而且要想象。

他们常以“假装”、“好比”,“好象”等词来表示想象的事物。

他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所“假装”的人物,模仿所想象的角色来行动,而且力求装得和实际情形一样。

他们还要以想象的东西来补充缺少的东西;以一个物体来代替另一个物体,这样就促进了想象的发展。

    在游戏中,首先要决定游戏的主题和情节。

儿童互相商量是玩“娃娃家”还是“上医院”或“做饭”,定了主题情节还要分配角色,确定用什么物品来代替什么用具,如果没有现成的用具,还要设法去找、去做……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儿童积极的构思和不断的解决问题,这样,游戏本身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由于在游戏中往往重复地反映着儿童经历过的事件,因此游戏可以对知识起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的作用,在游戏中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儿童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去注意和记忆某些游戏的规则或追忆事件的情节,这就发展了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

伊斯托米娜研究了游戏对有意识记的影响,发现儿童在游戏条件下有意记忆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实验室条件下的有意识记。

 其次,儿童在做角色游戏时还能认识和体验到医生与病人,父母对孩子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游戏也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儿童高尚的情感。

   由于游戏对儿童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儿童克服达到目的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

担当火车站售票员的儿童,看到当乘客的儿童去“食堂”买点心时,虽然也很想吃到点心,但为了坚守岗位,可以忍着不去“买点心”。

在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来行动,就意味着掌握了自己的行为;学会掌握自己的行为,也就学会了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因此游戏也有利于意志行动的培养。

玛努依连柯研究了游戏对儿童随意行为的影响,发现儿童在游戏(哨兵站岗)的条件下,保持站立不动的时间,比仅仅按照实验者的要求站立的时间要长。

   在游戏中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他的能力、兴趣和态度,以及他的特长和缺点,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在游戏中发现他们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

同时在游戏中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友好合作、谦让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而且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来说,通过游戏的形式较通过其他活动形式更为有效,因此游戏便成为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当然,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良好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

增强体质(尤其是活动性游戏)和发展动作;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

     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尽管不同年龄的儿童可以玩同一个主题的游戏,但不论从其反映的内容或游戏本身的组织形式以及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一定的发展规律。

  

    1.游戏所反映的内容逐步丰富、深刻   

    儿童的游戏在教养员的启发帮助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反映的内容逐步丰富,深刻,这一发展往往表现为:

    从反映人们的个别动作,事物的个别情节发展到反映有联系的动作和事物:

如在开汽车的游戏中,小班儿童往往只能反映司机和开车的动作,他们手里拿着“方向盘”到处乱跑,嘴里不断发出“嘟嘟”的汽车声这样他们就已感到满足,根本不考虑车要开到哪里,完成什么任务,只有在老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如说“汽车不但能开着走,还可以运货,搭人)才可以玩运输的游戏。

中班以后游戏的主题逐渐可由儿童自行确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主题的稳定性逐渐增加。

    从反映日常生活的主题发展到生产活动的主题,最后发展到具有政治生活内容的主题

    从反映人们运用物体的外部活动,发展到反映人们在活动中的相互联系,最后发展到能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例如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小班儿童往往只限于“量体温”、“打针”,拿“听诊器”来“听”等等。

中班的儿童则当“医生”的会吩咐“护士”给娃娃打针,吩咐病人按时服药;大班儿童则不仅能做到这些,并且还会表现出对“病人”的关怀。

    从反映具体人物的活动发展到反映概括的角色的行为:

三岁以前的儿童在游戏中只是直接模仿某一个成人的活动,如模仿自己的母亲给娃娃喂饭,由于这种游戏还缺乏概括性,因此儿童往往喜欢用实际的物品或专门化的玩具来玩。

小班儿童最初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这一特点,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便有了概括性。

这时反映的就不再是某个成人的活动,而是一般的从事某种活动的成人的行为了。

这时儿童才能在游戏中用一种物品代替另外一种物品,甚至在缺乏某种物品时,通过想象用语言来补充。

例如儿童坐在桌子旁边,可以利用手里的铅笔、小棒或火柴,把它们当作人,摆弄它们,让它们移动,算是进来看病的人。

于是给他诊病、询问病情、代替他回答……成功地实现游戏所要求的一切概括性动作。

 

2.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加强,各种因素在游戏中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

    刚进小班的儿童常常喜欢独自一人玩,即使几个孩子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在老师的教育和组织下,渐渐可习惯于2-3人一起玩,但一起玩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五分钟左右,所形成的游戏活动的小组,流动性是很大的。

4-5岁的儿童,在一起玩的常常是2-5人,协同游戏的时间可延长至40-50分钟(50%只保持15分钟左右)。

6-7岁儿童集体活动的人数更多,玩的时间有时可持续几天。

组织越来越复杂,出现了组织间有联系的分组游戏。

    游戏形式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

他们是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进而发展到规则游戏,最后出现了表演游戏和幻想游戏;继而向学龄期所特有的竞赛游戏过渡。

    在模仿性游戏阶段游戏的情境占主要地位。

游戏往往受当时的情境支配,如拿起竹竿就会当作马来骑,没有竹竿也就不会玩骑马的游戏。

这时游戏的主题和角色并不确定,儿童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骑士在赛马,也可想象是骑兵在追敌人,甚至只是单纯模仿骑马的动作。

规则更不明显,可以随意改变,甚至不为儿童所意识,以后游戏的主题和角色逐渐占有显著的地位,主题和角色日益稳定,完全具有外观的特点,而这时游戏的情境是想象的,游戏规则却是内隐的。

这就构成了主题(或角色)游戏。

如在游戏里担当了医生角色的儿童,他就要按照隐蔽在医生职务中的行为准则去行动,例如替病人量体温、听诊等等。

后来,游戏中的外现的角色,想象的情境转化为内隐的;而原来内隐的规则却转化为外现的。

这就使具有想象情景的角色游戏变成了规则游戏。

    游戏的这一发展正是幼儿心理不断发展的一种反映,不仅反映了幼儿认识活动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也反映了幼儿抽象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随意性的发展。

例如规则游戏为什么出现得比较晚呢?

这是和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随意性的发展分不升的。

3?

4岁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认识游戏的规则,且随意性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因此在游戏中就很难使自己遵守规则。

如玩捉迷藏的游戏,在儿童藏起来以后二,三分钟没有去捉他,他就不能遵守要隐蔽起来的规则,就会跳出来大声叫喊;“我在这里!

”而暴露了自己。

只有在大班时,随着对规则的认识和随意性的发展,才能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

   3~4岁的幼儿游戏是缺乏计划的,往往碰到什么就玩什么,后来玩得怎样就是怎样。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计划性才逐渐加强。

到中班时已初步有所计划,玩什么主题,怎样玩都预先有个设想。

大班儿童则能对角色提出进一步酌要求,并订出一定的规则。

   

   儿童在游戏中的独立性也随着年龄而不断增长着,小班的儿童游戏往往需要成人不断提示、启发和组织。

中班儿童已有一定的独立组织能力,但在发生纠纷时还要依靠老师来解决。

大班儿童不仅可以自己想出各种各样游戏,商定玩什么、怎样玩,自行分配角色、选择游戏材料,而且还能初步制作某些简陋的玩具(如用泥捏成小碗碟)和自行解决游戏中的一些纠纷(如争角色、争玩具等)。

   

    在游戏中儿童的创造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最初儿童的游戏都是纯粹模仿和再现成人的动作,以后发展到能将过去的经验重行组织、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的创造。

在大班的游戏中可以看到儿童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情节,独立地创作游戏中的用品。

   

    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相一致的,从游戏的发展也可看出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游戏最初要依靠摆弄实物发展到可以依靠表象,最后发展到更多地利用词来进行,可以看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看到一定程度的概括和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可能性。

游戏规则从内隐向外现的方向发展,就越来越要求儿童服从游戏的规则,这就促进了不随意性向随意性的初步发展。

    因此,促使幼儿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促使幼儿游戏发展的条件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①有一定的玩具:

玩具是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游戏的物质支柱。

玩具应当是多样化的,不一定精致的昂贵的玩具才是好玩具。

玩具应当包括特制的(有固定功用的和没有固定功用的)和非特制的(象小棍、木块,石头、绳子之类),玩具的选择应以有利于儿童操作和发展儿童的想象为原则。

    ②有来自周围现实的各种不同印象:

周围现实的印象是儿童游戏内容的源泉,因此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儿童接触和观察周围的现实,下断扩大他的眼界。

   ③成人的指导:

游戏水平的正常发展不完全是自发的,缺乏指导的游戏可以较长时期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

游戏的发展常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帮助,启发分不开。

教师的正确指导有利于促进幼儿回忆和想象,有利于游戏中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排除游戏的纠纷。

正确的指导是善于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四)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

   帕顿(Parten)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

这6个等级依次为:

无所用心的游戏、各自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彼此平行游戏、没有共同目的的结伙游戏、明确目的和分工的合作游戏。

这一发展过程体现出儿童游戏从非社会性逐渐发展到具有互补和互惠性的社会性游戏。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儿童在与成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第二信号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言语迅速地发展起来,到了幼儿期,儿童言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渐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

   言语是由词以一定的方式组成的,因此词汇的发展可以作为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发展可从词汇数量、语法结构方面的变化来分析。

   1.词汇量的发展

    3-7岁可以说是?

生中词汇增加得最快的时期。

到七岁时大约增长到三岁时的四倍。

词是言语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量多就容易表达思想,词代表一定的意义,掌握得多也就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的逐步扩大和加深。

这个时期词汇增长的具体情况有许多研究,看来个别差异较大。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儿童在掌握各种不同词类的同时,所掌握的每一个词本身的含义,也逐渐确切和加深。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同一词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幼儿虽还明显地存在着三岁前那种对一个词的理解常常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窄的现象,但已逐步有所克服。

例如“猫猫”一词,对一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可以表示一切毛绒绒的物体,可以表示小猫、小狗和小兔,甚至也可以表示棉袄的皮毛领子和鸡毛帚等等,这是词义失之过宽,尚未分化的表现。

相反地有时儿童理解词义却非常有限,如“猫猫”就仅仅是指自己家里那只小花猫;“妈妈”就仅仅是自己的母亲。

这是词义失之过窄缺乏概括性的表现。

到幼儿期“猫”一词已不仅有了较为确定的含义,而且有了一定的概括性,已包括了一切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猫。

对“汽车”一词不仅能正确地泛指各种汽车,而且能精确地区分出“卡车”、“小汽车’、“吉普车”等不同种类的汽车。

不仅了解汽车的?

?

般外形特征,而且对汽车能开动、能乘坐、能运输等性能也有了一些了解。

   3.词类的扩展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指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等。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一般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是数量词。

幼儿也能逐步掌握一些虚词,但它们在幼儿词汇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

在幼儿的词汇中,最初名词占主要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在词汇总量中的比例有递减的趋势;四岁以后动词甚至超过名词的比例。

    幼儿词类的扩大还表现在各类词汇内容的变化上:

这时的儿童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直接有关的词,而且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词。

如关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有关的词。

    各种词类的掌握及其内容的扩大,使语言交际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因为只有在掌握了各种词类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按一定的语法关系将它组织起来。

各种词类的掌握,也意味着儿童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解有所加深,如儿童掌握了“因为”、“为了”、“如果……那末”等因果联接词,就表明儿童对事物的原因、目的、结果等因果关系有所理解,这些词的掌握当然和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除了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具体的词汇,幼儿还逐步掌握了一些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如以前只会说出“积木”、“娃娃’、“木马”等具体名词,现在则掌握了“玩具”一词,以前只会说“桌子”、“椅子”、“柜子”,现在却掌握了“家具”一词。

   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凡是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一般称为积极词汇。

有时儿童虽能说出一些词,但并不理解,或则虽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凡这样的一些词都称消极词汇。

消极词汇无疑不能正确表达思想。

幼儿已掌握了许多积极词汇,但有时也仍会有许多消极词汇,因此常会发生乱用词的现象:

如把“解放军”一词与“军队”混同,以致看到电影里的敌军说是“敌人解放军”(五岁);把“中国”与“好人”混同,以致外国电影中出现战斗场面时也会问“谁是中国?

”所以在教育上不能满足于儿童会说出某些词,而要看能否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积极词汇。

    学前儿童的词汇虽然有了以上多方面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和以后的发展比较起来,这个时期的词汇还是贫乏的,概括性还是较低的,理解和使用上也常常会发生错误。

这时还能看到一种“造词”现象,就是词汇发展还不够完善的表现。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词汇必须按一定语法构成句子,才能表达思想。

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

幼儿句子的发展一般有如下趋势;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儿童在三岁前虽已出现了复合句,但复合句的数量是很少的。

据研究,二岁时复合句只占所有句子的3.5%左右,即绝大部分(96.5%)还是简单句。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长。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到学前期陈述句仍占全部语句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其他句型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也都发展起来了。

但对某些较复杂的句子型式尚不能完全理解。

如对双重否定句“哪个盒里没有一个娃娃不是站着的”就不易理解,对被动句也常理解错误,如“小狗被大兔推着走”中的“被推”被误认为是“你推我,我推你”或“来回推”等。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儿童最初的简单句是无修饰语的,以后句中便出现了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

据华东师大的研究,两岁的儿童在运用句子时,有修饰语的极少,仅占20%左右,三岁时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达到50%左右,六岁时达到90%以上。

   4、句子长度的变化

   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不完整,句子成分常有缺漏。

如说“老师出去”,实际是应说“老师我要出去”,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句子逐步完整。

据华东师大的研究,两岁儿童的简单句中完整句占64%,到六岁时已近99%。

儿童最初的复合句大半为不完整句(占66.6%),如说:

“没有了,洗掉了”、“哭了,眼睛要坏的”,都漏了主语及关联词,以致使句子意义不明确。

到六岁时,儿童的句子一般就已较为完整。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

进幼儿期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极其宝贵的时机。

幼儿期的言语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到他

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发展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注意能力的发展

    注意发展的特点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

    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二)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特征:

一是记忆容量随着年龄而增加;

二是记忆的主要特点是:

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起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这两种记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

   不同性质记忆的发展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2.机械识记和意义逻辑识记

        以机械记忆为主,但意义记忆效果还是较机械记忆为好

3、以形象记忆为主,但词的记忆也有发展

4、识记的持久性和精确性

记忆的精确性较差

5、记忆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和发展

     不同记忆通道的发展

     1.视感觉道记忆

     2.听感觉道记忆

     3.嗅感觉道记忆

     4.动觉和动作记忆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有了初步发展

  

(1)、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

(2)、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易与现实混淆,易脱离现实

 

(1)、想象有时跟现实分不清

(2)、具有特殊的夸张性

3、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发生了变化:

靠直觉行动思维解决的问题比先前更复杂

言语对直觉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渐增加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成为主要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是具体形象性,

即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