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924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docx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6

1观潮(3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

(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a、点拨:

句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

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

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

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

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

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

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

(不响亮。

)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

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

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

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

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

人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

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

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

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

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

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

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

“臣”像什么呢?

(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

)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

(趴或是躺。

)“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

(一动不动,没有动静。

)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

(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

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

高耸,稳固

B、小山:

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

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

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

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1、观潮

一、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ēng(   )薄:

bó(   )号:

háo(   )

  méng(   )  báo(   )  hào(   )

  měng(   ) bò(   )  

二、我会看拼音,写生字。

yánzhàobáoguànhuīáng

()官镇笼()()雾横()()复()首东望

三、比一比,再组词。

潮()昂()沸()恢()朝()迎()佛()灰()家()贯()笼()务()

蒙()惯()聋()雾()

四、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

五、课内阅读我会做:

1、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

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

看看堤下,____________。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之__________。

2、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的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

再近些,只见(    ),形成(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按原文填空。

B、造句。

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段话从(    )和(    )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六、课外阅读我能行:

复活节岛面积不大,只有120平方公里,整个岛呈三角形,四周礁石蜜布。

在一些巨石砌起来的石墙残迹后面,矗立着几百尊巨大的半身石像。

这些石像的脸大约有7米长,脖子2米长,身高约20米,最轻的大约有30吨,最重的估计有八九十吨,整齐地排烈在千米多高的长方石座上,远远望去,就像一根根冲天而立的石柱。

这些石像都是用块火山岩雕成的。

它们有着长长的脸、高高的鼻子、深深的眼眶、长长的耳朵和噘着的嘴。

有的头上还戴着一顶用红色岩石做成的帽子,几米高的园柱形石帽子,还可以脱卸下来。

石像身上雕刻着许多人像、禽鸟的花蚊。

它们的脸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长长的双手放在肚子上,昂首遥望,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除了岛的南端外,岛上其他地方还有几百尊这样的石像,人们把这些石像叫作毛阿伊斯石像。

令人惊奇的不只是石像奇特的模样和巨大的身躯,更令人费解的是它们的“身世”。

1.找出短文中三个写错的字,把正确的字写在()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观潮》文中一个词语来说明。

这个词语是()。

3.照例子,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例一(张)嘴

一()帽子一()石像一()眼睛

一()海岛一()花纹一()礁石

一()石墙一()火山

4.这篇短文主要介绍了石像的(

)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2*雅鲁藏布大峡谷(2课时)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

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

可不可以换成“非常”?

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

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七、版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

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我会生字变调组词。

zàng()gōng()qǔ()

藏供曲

cáng()gòng()qū()

二、词语荟萃。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很少有人的足迹到这里。

        (    )

2.显出,露出。

             (    )

3.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    )

4.形容姿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    )

5.使人捉摸不透,难以确定。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顿然----()向往----()珍稀----()堪称-----()

(三)照样子,写一写。

浩浩荡荡匆匆忙忙

-------------------------------------------------------------

三.扩句和缩句:

 扩句:

列车开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

星期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给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 真不愧 植物类型博物馆 和 动物王国 的美誉

  五.把下列词语按顺序重新排列成通顺的句子。

   1.像 青松 一样 在 哨兵 山崖上 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 在 黄沙 的 工地上 弥漫 战斗 一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会做课内阅读题:

雅鲁藏(zàngcáng)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bábō)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它的下游围绕(ràorǎo)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qièqiē)割出一条长504米的巨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mìbì)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zhēngzēng)高下。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这段文字中采用了(  )和(  )的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3.把下面的句子换成“把”字句。

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米的巨大峡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我能行

 补充文章题目:

愚人____瓜

  有一个人吃西瓜,不小心,把西瓜子(吞、咽)到肚子中去了。

他非常惊慌,不知怎样才好。

  他担心,西瓜子在肚子里出了芽,长了枝叶,还要蔓藤开花,慢慢地结成西瓜。

西瓜越长越大,准要把肚子(顶、弄、胀)破!

  “唉!

不得了!

这……怎么好呢?

  他越想越怕,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天天消瘦下去了。

  他去请医生看把病因讲给医生听医生听了在心里暗暗好笑(却就)一本正经地对他说你的病好医我给你吃一点药把西瓜子化成气[]放个屁[]没事了

  他吃了医生的药,放了个屁,真的一切都好了。

1.在()中选取合适的词,在合适的词下划线。

2.在两个[]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给第5小节加标点

4.根据文章内容,用一个合适的字,把题目“愚人__瓜”补充完整。

5.“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以换成下面的哪一词?

用“__”划出来。

  

(1)日夜不安

(2)寝食不宁(3)废寝忘食

 

3鸟的天堂(4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

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

(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

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

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

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