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10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岩浆岩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浆岩文档.docx

《岩浆岩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浆岩文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浆岩文档.docx

岩浆岩文档

岩浆岩

中国岩浆活动频繁,自早至晚可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10个岩浆活动期,延续时限大于2500Ma(表3-1)。

各期尚可分出早、中、晚或早、晚亚期。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可细分出3个或2个阶段。

形成方式有侵入、喷溢、喷发、喷发-沉积等。

侵入岩分布广泛,出露总面积1037432km2,单个岩体的规模及形态不一,多期或同期岩浆多次侵入或喷发叠加所成的复式岩体甚多。

岩浆活动强度、岩体产状、规模和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

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到碱性岩均有。

每一类型尚有多种岩石和岩石组合(岩石分类、命名按国际地科联1989年推荐的QAPF分类及其命名方案)。

不同的岩浆期、岩浆成因、产状、岩性组合、岩石类型往往形成特定的矿产。

超基性岩出露面积约3921km2,大多数是构成蛇绿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东西准噶尔、卡拉麦里、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地区,甘—青的祁连山、青海祁曼塔格山、阿尼玛卿山,陕西勉县—略阳地区。

西藏地区主要见于两带:

北带(班公错—改则—班戈—那曲—丁青沿澜沧江进入云南),南带(由师泉河、象泉河沿喜马拉雅山北坡向东至仲巴,又自藏东洞嘎向北东至墨脱向南东至中—印边境),云南哀牢山西侧以及澜沧江一带。

此外,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黑龙江新林和完达山,皖东南—赣东北以及台湾省东部也有超基性岩出露。

基性岩出露总面积约14590km2,除了在基性—超基性岩带产出者以外,较为集中分布的有山西中条山、五台山,陕南秦岭,鄂北和鄂西北部出露的早、中元古代辉长辉绿岩墙群,川中、川南、滇北、黔西北、桂西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冀北、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白音图嘎的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侏罗纪—白垩纪基性火山岩,黑龙江五大莲池、牡丹江镜泊湖、吉林敦化—通化—长白—临江北东向分布的新近纪玄武岩,以及台湾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图3-1)。

碱性岩出露面积仅有1564km2,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部,四川南部,青海西南部,新疆天山南坡、辽宁东北和浙江西南等地,多为小岩体。

中性—中酸性—酸性岩分布十分广泛,全国除个别省市外,均有出露。

中性侵入岩出露面积为29255km2,中酸性和酸性岩类侵入岩面积达988102km2。

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以前吕梁期(始太古代—新太古代)、吕梁期(古元古代)、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等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并构成向南突出的弧形带状分布的构造岩浆带,自北向南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带、天山—阴山—大兴安岭带、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苏鲁带;中国华南、华东地区以四堡期(长城纪—蓟县纪)、晋宁期(青白口纪)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在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以印支期、燕山期(三叠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最为强烈,自北而南构成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辽东半岛带、鲁东沿海带、华北燕山带、华南—东南沿海带、海南岛带;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岩浆活动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发育,自北而南为巴颜喀拉—甘孜—理塘带、冈底斯带、喜马拉雅带。

上述不同时期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宏观特点,大致反映了中国以华北陆核为中心,先北后南,最后为西南逐渐拼合的地壳结构演化趋势。

关于岩浆活动的分期,目前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从构造运动的规律出发,认为岩浆活动与构造旋回不是相等的,岩浆活动往往要滞后于构造运动,因此岩浆旋回划分界线不能与构造旋回的界线一致,更不能与地质年代划分界线一致;有人从岩浆结晶分异的测年理论出发,认为同位素测年的数据是岩浆活动结束后岩体冷凝结晶的年龄,其年龄也要滞后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述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并为人们所接收的划分方案,考虑到以往的大量成果资料中,岩浆岩测年数据都已按照不同观点所划分的构造—岩浆旋回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了便于与前人资料的衔接,本说明书仍采用岩浆旋回的概念来叙述。

对岩浆旋回的划分当前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晋宁运动最为明显,按创始人原意,是指在云南晋宁地区下震旦统澄江砂岩不整合于前震旦系昆阳群之上的构造运动,而刘鸿允等(1991)、涂光炽等(1993)认为晋宁运动是中、新元古代之间的构造运动,时限为10亿年上下,程裕淇等(1994)、王鸿祯等(1986)认为晋宁运动是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与南华纪之间的运动,时限为8亿~10亿年,南华纪—震旦纪之间的运动为震旦期,时限为543Ma~680Ma,相当于澄江运动或兴凯运动,而古、中元古代之间的构造运动为四堡运动;加里东运动的时限,有人划分自震旦纪开始到志留纪,也有人从早寒武世或从中寒武世开始到志留纪,等等不一一列举。

本书采用程裕淇等1994年《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的划分方案来描述和总结中国的岩浆岩(表3-1)。

以下是各时期岩浆期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岩类特点。

第一节前吕梁期(太古宙)

1火山岩

前吕梁期(太古宙)火山岩浆活动强烈,但所有的火山岩现今大多已构成古老表壳岩的组成部分。

主要分布于河北的太行山和燕山,陕西潼关、山西太原南部,河南的嵩箕、林山、桐柏山、大别山东坡、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区,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恒山、太岳山及桑干河上游地区,山东沂蒙山区及胶东地区,东北的建平、辽南、吉南,内蒙古的兴和—集宁—凉城,大青山、乌拉山、千里山及阿拉善、宝昌,新疆的塔里木北缘,天山中段,阿尔金山北坡。

由于受深度变质,岩石多呈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及绿片岩等岩类出现,其原岩当为富铁拉斑玄武岩、科马提岩、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岩以及辉绿岩等,多数属于海底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少数为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绿岩”建造。

2侵入岩

2.1超基性-基性岩

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新太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类常与新太古代地层伴生。

吉林南部和辽宁太古代岩层中的超基性岩,常成群成带分布,单个岩体多呈脉状、岩床状产出,岩性为橄榄岩、辉石岩、辉石橄榄岩、角闪石岩,大多已蛇纹石化、透闪石化。

于五台山、太行山、恒山及山东涝坡等地的辉长—辉绿岩、辉绿岩,有的受变质呈斜长角闪岩产出(鲁西)。

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岩群中成群分布的400余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出露面积约420km2,多呈脉状、透镜状或岩株顺层产出。

2.2中性-酸性岩

太古宙的中性-酸性侵入岩往往与变质变形深成侵入体(正片麻岩)混杂在一起,变质强烈的就称为片麻岩,变质较弱的,接触界线清楚的,称侵入体。

这些侵入体往往分布于古老华北陆块之上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内,构成古陆基底的主体成分;较为集中的有辽北—吉南、辽东、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晋中北、晋西南、鲁北、鲁西—鲁西南以及桐柏—大别山等9个地区。

在佳木斯地块、青海东昆仑山、河南嵩山等地零星出露(图3-2)。

最古老的变质深成侵入体为辽宁鞍山地区的白家坟片麻岩,属于始太古代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第二节吕梁期(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范围与太古宙基本一致,除了太古宙岩浆岩分布地区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和东北的额尔古纳、大小兴安岭北端以及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腹地也有大面积分布。

其共同特点是:

①岩石普遍变形,片麻理构造发育,大多数为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少量为混合花岗岩;②岩石化学成分更加富钾以至演变为钙碱性系列,除辽—吉—冀北地区还有少量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岩石组合外,大量出露的是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甚至少量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③基性—超基性岩要远远多于太古宙,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闪长岩以及超镁铁质岩,说明在古元古代地壳的刚性程度远比太古宙时期高。

此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成南北向分布的岩体,其岩石组合是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太古宙最古老的地壳岩石组合十分相似,是否显示康滇地轴是晚于华北克拉通的另一个古老陆块的发源地,有待考证。

古元古代的火山岩分布范围要比侵入岩范围广泛的多,东西昆仑、天山、秦岭、大别山等地都有出露,不仅有基性火山岩,还有富钠质中—酸性火山岩。

1火山岩

1.1华北—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辽东、吉南,内蒙古大青山、色尔腾山及阿拉善地区,河北太行山南段和冀东,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以及太行山区,山东蓬莱、胶南等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亦有少量分布。

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伴有中酸性火山岩,只有在河南为单一的玄武岩类。

岩石多受变质,呈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绿片岩及科马提岩(少量)面貌出现。

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有的地方岩石组合显示“绿岩”特征。

1.2新疆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山,其余地区如公格尔、铁克力克、天山哈尔克及库鲁克塔格等地也有少量出露。

以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为主,少量为变质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岩。

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少量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

1.3甘肃—青海地区

区内火山岩分布于敦煌和龙首山地区的敦煌群、龙首山群中的火山岩,以流纹岩、英安岩及相关成分的火山碎屑岩为主,次为安山岩、安山质混凝灰岩。

在山丹、东大山一带龙首山群的下部也有以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为原岩的片麻岩、混合岩。

1.4其他地区

北秦岭西段古元古代秦岭岩群中以英安岩为主,夹少量玄武岩,上部为流纹岩,总体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大别山西段及桐柏山地区,桐柏山岩群中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或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具双峰式喷发特点。

苏鲁交界区大别山岩群中,有变质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

滇西及川西北地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界康定岩群中,有中深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具双峰式喷发特点。

2侵入岩

2.1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仅零星分布在柴达木、东昆仑、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冀北、苏鲁、川南、滇中、鄂西等地。

柴达木东北布赫特山一带、东昆仓山西段,共和县倒淌河北等地见有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石角闪岩岩株侵入于古元古界。

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地区有变辉绿岩。

冀北有角闪辉石岩。

苏鲁交界区的大别山岩群中,有似层状、透镜状超基性岩体顺层产出,成群分布,岩性为辉橄岩-橄榄岩。

四川冕宁等地岩体、群,以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岩等基性岩为主,夹少量纯橄榄岩、辉橄岩,辉石岩等超基性岩,如沙坝、同德的辉长岩、桂花村岩体等。

哀牢山及点苍山地区有变质辉石岩和角闪石岩。

鄂西黄陵核桃园-樟树坪一带,有近20个超基性-基性岩体,侵入于元古宇水月寺岩群岩层间,以辉橄岩、纯橄榄岩为主,另有少量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等,呈NE向分布。

2.2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四川西部,新疆、青海、甘肃、河南等地也有零星出露(图3-2)。

第三节四堡期(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岩浆岩分布的格局与前有所不同,主要是华北陆块中心地区冀—晋—辽西出露很少,仅在冀北—内蒙古兴和集宁等地见有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并有零星的环斑花岗岩和碱性岩—霓辉正长岩小岩体出露;吉南—辽东地区及黑河、张广才岭为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合,但分布范围不大;而在西部西昆仑山、东昆仑山、天山南缘、库鲁克塔格、阿尔金山、北山、祁连山、阿拉善、呼和浩特等地区岩浆岩则分布比较集中,构成了巨大的四堡期岩浆岩带。

另在川北、川南、湘黔交界处、桂北、浙南和海南也有零星出露。

从岩石化学成分上看,除祁连山区还保留有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冀北—内蒙古兴和集宁和吉南—辽东地区还见有奥长花岗岩外,该期主体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合,而中性—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以及超铁镁质岩的斜长岩、蛇纹石化橄榄岩也较常见,如桂北摩天岭二长花岗岩岩基边部有超基性火山岩—科马提岩、湘北益阳有似科马提岩出露。

四堡期火山岩主要以海相基性—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以西部较发育。

1火山岩

岩浆活动以长城纪为强烈,蓟县纪相对较弱。

长城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以及华南等地。

2侵入岩

2.1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及南秦岭、川西、鄂西、皖南等地。

海南岛也有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滑石蛇纹岩等岩枝、岩瘤产出。

2.2中性-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华南部分地区。

主体沿着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之间的造山带分布,主要有阿尔金带、天山带、内蒙古—冀北带、小兴安岭西北带、佳木斯带、吉东带,其次在昆仑—祁连—秦岭区带中有西昆仑带、东昆仑带、祁连山带、西秦岭带,其他还有川北—川南、桂北、海南等地有零星出露(图3-3)。

2.3碱性岩

仅出露在川东北旺苍县,共有中子园、水磨、坪河三个岩体,面积约20km2;岩石类型为含副长石类的霞辉岩、霓霞辉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碳酸岩类的方解石碳酸岩、铁白云石碳酸岩等,可能属四堡期-晋宁期形成。

第四节晋宁期(青白口纪)

晋宁期岩浆活动仍以青白口纪划分。

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向西断续延伸到南天山,在大别山东端折向北北东延伸到胶东和胶南。

另在华南地区粤西、浙、闽也有零星出露。

其岩石性质,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自西向东,主体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东昆仑),包括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到大别山区由于强烈的造山作用,岩石遭受强烈变形改造,大部分变质变形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组合,其最大特色是发育有同时代的榴辉岩,该带另一特色是在大别山南坡呈NW-SE向发育有同时代的基性岩墙群,包括辉绿岩、辉长岩、辉绿辉长岩,平行层面或面理贯入,延伸到胶东和胶南,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也遭受变质变形的改造,呈片麻状构造,同样也有同时代的榴辉岩出露。

其他地区除赣西北九岭地区与东昆仑属于同一岩石组合外,岩石性质大多数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属钙碱系列。

晋宁期火山岩大多数为海相中—基性岩,变质为细碧岩和角斑岩,未变质的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局部为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1火山岩

1.1甘肃、新疆地区

在甘肃、新疆地区火山岩仅见于天山东段天湖群中下部,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原岩为富铁(镁)拉斑玄武岩和安山岩。

祁连西部见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呈透镜状产于大柳沟群中部。

1.2阿尔金山北坡

龚岔群中下部为安山质凝灰岩、蚀变安山岩、英安岩,少量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熔岩、碧玉岩,属海底喷发。

1.3陕西境内

西乡群、铁船山组、刘家坪组为陆相火山岩,主要是流纹岩和英安岩,其次是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属玄武岩—英安岩(或流纹岩)组合型。

碧口群、郧西群、耀岭河群等海相火山岩,则分布于勉县—略阳—宁强三角地区,并延入甘肃、四川两省。

兴隆山区皋兰群的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1.4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北段、张广才岭东坡、绥芬河二道河子,以及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一带。

大兴安岭北段,火山岩赋存于倭勒根群(原划落马湖群、零点群)之中,早期为中酸性火山岩,过渡为中酸性与中基性火山岩,最晚期为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张广才岭东坡的张广才岭群中,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少量安山岩;在绥芬河二道河子黄松群中,为已变质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英安岩、安山岩、流纹岩;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白乃庙组中,为一套受变质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与熔岩组合。

1.5秦岭—大别山—苏鲁地区

河南二郎坪(群)期和毛堂(群)期两期火山岩,均为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其火山碎屑熔岩、熔火山碎屑岩。

豫西松树沟岩群中的火山岩则已变为斜长角闪岩夹榴辉岩及含柯石英榴辉岩,存在于泽洪沟蛇绿混杂岩中。

1.6川—鄂地区

鄂西马槽园群中见有细碧岩。

川北平武及川西巴塘地区碧口群及盐井群中,早期有玄武岩溢流,晚期为粗面岩、英安岩、流纹岩喷发。

碧口群的火山岩具有蛇绿岩套的层序特征。

通木梁群、黄水河群、恰斯群中安山岩形成东西长达千余千米的火山岩带。

浙江青白口系中也夹有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1.7皖、赣、湘北地区

落可岽群及沥口群中有安山岩-英安岩及凝灰质岩石。

湘北沧水铺板溪群下部为安山质-英安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1.其他地区

桂北龙胜、三门一带,丹洲群中夹枕状细碧岩。

湘西北桃源、安江一带,玄武岩呈岩流、似层状、岩床产出的镁铁质潜火山岩等呈岩脉、岩墙产出NNE向带状展布,并喷发或侵入于新元古代地层中,属晋宁晚期。

云开大山的云开群及海南的石碌群中,也夹有部分晋宁晚期的中高级变质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

2侵入岩

2.1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仅在辽北、晋、冀、豫西、川中、滇中、鄂西等地有零星出露。

2.2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主要出露在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区、大小兴安岭区、佳木斯地区、青海东昆仑北缘、秦岭—大别山地区、鲁北—鲁东南地区以及其他零星分布处(图3-3)。

2.3碱性岩

零星出露,如中祁连山西段的钠铁闪石二长岩,河南吐雾山等地含钠闪石及霓辉石花岗岩。

第五节震旦期(南华纪—震旦纪)

本期仍按原震旦纪(543Ma~800Ma)范畴,包括现划分的南华纪(680Ma~800Ma)和震旦纪(543Ma~680Ma)。

震旦期岩浆活动较晋宁期微弱,该期岩浆岩在川中、川陕交界和赣闽交界武夷山区较为集中,而新疆北山、库鲁克塔格、吉南、赣南、滇中等地区只有零星出露。

川中—川陕一带为南华纪的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其他地区均为震旦纪产物,如武夷山和滇中的二长花岗岩,吉南的英云闪长岩,赣南的橄榄金云火山岩(又称似金伯利岩)、橄榄岩、角闪岩等超铁镁质岩小岩体,而北山地区岩石已遭受变质,成为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合,但范围很小。

黑龙江省新林地区见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岩性为蛇纹岩、角闪石岩、纯橄岩、辉石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等。

1火山岩

1.1南华纪火山岩

1.1.1新疆地区

区内火山岩见于塔里木北缘的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即原划分为早震旦世的柯坪地区的巧恩布拉克组、库鲁克塔格地区的贝义西组火山岩。

贝义西组下部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蚀变玄武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互层,偶见杏仁状玄武岩。

总体上以基性火山岩为主,部分为酸性岩。

柯坪地区玄武质及流纹质凝灰岩见于东部的巧恩布拉克组下部。

1.1.2陕西地区

区内郧西群和耀岭河群火山岩,分布于安康、平利和商南地区。

郧西群是一套以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岩建造,主要有流纹岩、霏细岩、英安岩、粗面岩、火山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质千枚岩等。

耀岭河群是一套以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其中火山碎屑岩略多于熔岩,主要为变玄武岩,角砾凝灰岩、凝灰岩、少量安山岩、石英安山岩,还有较多的潜火山岩相玄武玢岩和粗面斑岩等,属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组合。

1.1.3其他地区

川西地区南华系中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同类凝灰岩等为主,少量为玄武岩。

湘中麻田、雷祖殿等地,南华系与震旦系之间局部夹苦橄质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湘、粤、闽、赣地区,南华系中部夹细碧岩-角斑岩和凝灰岩,偶有英安岩。

江西中南部南华系下部夹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变玄武岩、变安山岩、变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化学成分属钙碱性岩。

1.2震旦纪火山岩

1.2.1新疆地区

库鲁克塔格的扎摩提组、水泉组中,有玄武岩,辉绿岩及少量玄武质集块岩。

柯坪地区苏盖特布拉克组中,为玄武岩及潜火山岩相的橄榄粗玄岩等。

此外,在阿尔泰东北诺尔特地区喀纳斯群,有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属安山岩—英安岩组合。

富蕴县以南喀喇额尔齐斯组,为玄武岩、安山岩和霏细岩、石英斑岩及其凝灰岩等。

1.2.2其他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震旦纪全吉群上部夹有玄武岩及富钾粗面岩。

中祁连山西段,震旦纪多若诺尔群内夹有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及玄武岩。

北秦岭东北则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西秦岭地区下震旦统白依沟群主要为陆相火山碎屑岩,包含凝灰岩、凝灰质砾岩、英安质凝灰岩。

大别山南部为变玄武质岩石和变细碧质—变角斑质岩石。

秦岭南部周进沟组中有基性火山岩和凝灰岩。

2侵入岩

2.1超基性-基性岩:

2.1.1新疆地区

区内库鲁克塔格一带,有辉绿岩、辉长岩等岩体。

2.1.2河南栾川等地

区内沿断裂分布有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等(518Ma~711Ma)。

2.1.3滇西南地区

哀牢山已发现大小数百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大者达30km2,小者长宽仅几十米至数百米,呈NW-SE向至近SN向分布,以方辉辉橄岩型最多,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其次为纯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方辉橄榄岩型和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等。

2.1.4其他地区

鄂西为纯橄榄岩和方辉辉橄岩。

黄陵花岗岩体内有基性—超基性岩体,包括二辉橄榄岩、橄榄苏长辉长岩、苏长岩、辉长岩等,这些岩体往往又被辉长岩及辉绿岩侵入其中。

苏北铜山、邳县、睢宁等地产于震旦系中的辉绿岩床,也可能属本期产物。

赣东南地区鹤仔等地有橄榄角闪岩及角闪辉石岩组合,可能为晋宁—震旦等多期形成产物。

2.2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侵入岩仅见于四川、吉林、甘肃、江西、福建等地(图3-3)。

2.2.1川中汶川地区

区内中性—酸性岩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合。

川西米仓山、龙门山、泸定、泸沽一带,有30余个岩体,呈NE向分布,以正长花岗岩为主,含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及少量二长花岗岩,侵入于古元古界—南华系中,部分被震旦纪沉积覆盖。

2.2.2吉林南部区

区内仅见一处英云闪长岩小岩基。

2.2.3甘肃西秦岭和祁连山东段

区内见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岩体成群作EW向线状分布。

在北山地区也有呈EW向分布的震旦纪英云闪长质糜棱岩和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岩体。

2.2.4武夷山区

区内见震旦纪二长花岗岩岩基,呈SN向分布,年龄值510Ma~680Ma。

2.3碱性岩

在胶南老爷顶、麻山等地有含霓石碱长花岗岩出露。

第六节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

加里东期是中国较强烈的岩浆活动期。

火山岩和碱性侵入岩以秦岭地区最为发育,中性-酸性侵入岩以西北、华南地区分布最广,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于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周缘、秦岭及华南地区均有出露。

在全国范围中性—酸性岩已明显构成4个区带,北部区为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中部区为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西南部区为藏—滇区,南部区为华南地区。

从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看,北部区的西段阿尔泰、北南天山、北山以志留纪为主,中段的内蒙和东段额尔古纳、黑河、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地以奥陶纪为主,唯有吉中和辽北为寒武纪;中部区西段西昆仑岩浆活动时期为奥陶纪,东昆仑为寒武纪—奥陶纪,祁连山以志留纪为主,秦岭—大别山为志留纪—奥陶纪;西南部区为寒武纪—奥陶纪;南部区主要为志留纪,局部地区为寒武纪—奥陶纪。

从岩石性质演变看,该期岩浆岩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北山有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和混合花岗岩,陕南及粤桂交界处也有混合花岗岩出露,大兴安岭和完达山区有碱长花岗岩,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则伴有志留纪、奥陶纪蛇绿岩产出。

1火山岩

火山岩又可细分为早(寒武纪)、中(奥陶纪)、晚(志留纪)3个活动亚期。

现按地区简述如下。

1.1阿尔泰—北山—贺根山—大兴安岭区

该区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

阿尔泰地区,晚奥陶世以安山岩、流纹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为主,局部有辉石安山岩及玄武岩,中、晚志留世为玄武—安山岩组合。

北山地区,中晚奥陶世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塔尔巴哈台区,枕状玄武岩、安山岩为主。

中段:

居延地区,中奥陶世为玄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