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4328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docx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doc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

卫生防疫站流行病科

一、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及疫情报告要求

(一)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

2004年8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共计37种,根据传染病流行和危害程度,卫生部在2008年、2009年分别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丙类和乙类传染病管理。

目前,法定管理的传染共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它传染病--水痘,在《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规定进行报告。

(二)疫情报告要求,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二、学校常见传染病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预防措施

⑴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有麻疹、风疹、流行腮腺炎、流感、甲型H1N1流感、百日咳、猩红热、流脑、肺结核、水痘等。

主要预防措施:

①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②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③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⑤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⑥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前接种相应疫苗,增强自身特异性免疫力。

⑵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有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

(2)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工作结束或是外出归来后也应及时洗手。

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不要多人共用一盆水。

接触病人后要消毒洗手。

(3)注意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不食生海产品,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不饮用“四无”食品饮料,即:

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产品。

不在无卫生许可证的马路摊贩处购买熟食。

(4)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增强自身特异性免疫力。

(二)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见附表)

三、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

2006年4月6日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规范要求:

学校校长和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把传染病防治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要、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各种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和预案,明确岗位职责,并认真落实。

协助疾控机构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育部门对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督促、检查。

(一)各学校要配备一员专职或兼职人员(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学校疫情报告人工作职责:

⑴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⑵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⑶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⑷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附表2)上。

⑴晨检:

中小学、幼儿园要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在传染病高发季节,还要增加午检。

晨检要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对于年幼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就医。

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⑵因病缺勤: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三)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

⑴报告内容及时限

①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②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③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④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⑵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向霸州市卫生防疫站(各乡镇向所在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报告。

同时向教育局文体办(各乡乡镇向所在乡镇文教室报告)报告。

(四)储备常用的消毒器械和消毒药品

学校要做好常用的消毒器械和消毒药品储备工作,做好日常消毒和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宿舍等相关环境消毒工作,并有记录。

(五)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其补种工作是确保儿童入学前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免疫屏障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性疾病,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措施。

(六)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要点

(1)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2)健康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3)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报告记录。

(5)建立中小学校、幼儿园晨检制度和学生因病缺勤与病因追查登记制度,有记录。

(6)建立新生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有查验登记,漏种或无证学生要及时补种、补证。

(7)建立学生传染病病愈返校复课医学证明查验制度,有记录。

(8)建立消毒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和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宿舍等相关环境的消毒,并有记录。

附表1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病名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

途径

潜伏期

主要症状

传染期

隔离期

接触者

观察期

主要防疫措施

麻疹

麻疹病毒

不耐热,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日光照射下或流通空气中20分钟可失去活性。

能耐干燥和冷冻在0℃下要保持一个月。

病人

经空气飞沫传播

6-18天

 

平均10天

一般在接触病人后经10开始发病。

病程可两周左右。

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发热39--40℃,发热第4天出疹,出疹的顺序为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四肢。

皮疹大小不等,直径2-4毫米淡红色斑丘疹。

2-5天内出透。

常可并发肺炎、脑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出疹前后各5天

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后者可延长到疹后10天

自接触日起21天,曾经接受被动免疫者应延长隔离到28天。

①隔离治疗病人。

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③托幼机构发生病人后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

④麻疹疫苗接种率低者,可作应急接种。

⑤教室、宿舍进行消毒处理。

⑥预防知识宣传。

风疹

风疹病毒

外界生活力较弱,对紫外线敏感、加热56℃、30分钟可灭活。

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

病人、

无症状病携带者

经空气飞沫传播

14—21天

平均18天

主要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病程一般三天左右。

出疹前7天至出疹后5天

出疹后5天

①隔离治疗风疹病人至出疹后5天。

②预防接种风疹疫苗。

③教室、宿舍进行消毒处理。

④预防知识宣传。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一般室温中2-3天传染性消失,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55-60℃10-12分钟可灭活。

对低温有相当抵抗力。

4℃时活力可保持2个月。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经空气飞沫传播

14—25天

平均18天

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大,咀嚼时疼痛。

发热可达38—39℃以上。

1—2天后腮腺开始肿胀。

主要并发症有腮腺炎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

潜伏期末在疾病的前驱期至急性期,整个过程(腮腺肿大前7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都有传染性。

腮腺消肿后一周(约为3周左右)

21天

1隔离治疗病人。

②教室、宿舍进行消毒处理。

③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

④预防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⑤预防知识宣传。

流感

流感病毒

抵抗力较弱,对阳光、高温、、酸、酚较敏感,对干燥、低温的耐受力较强。

病人

经空气传播

数小时至4天

 

一般1-2天

发烧、畏寒、头痛、全身酸病、头晕、乏力、眼结膜充血、及呼吸道症状(鼻堵、流涕、喷嚏咳嗽、咽痛)

从潜伏期至退烧为止

退烧后24小时自觉症状消失

4天

1隔离治疗病人。

2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3预防接种流感疫苗。

4密切接触者可服用预防药物。

5预防知识宣传。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

流感病毒

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等也可传播。

1-7天

 

多为1-3天

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

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出现症状前1天,至发病后7天。

7天或症状消失后24小时(最长者为准)

7天

①隔离治疗病人。

②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③教室、宿舍等进行终末消毒。

④预防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⑤预防知识宣传。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

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痰液中干燥后,能生存数周冷冻干燥可保存数月到数年而不丧失致病力。

60℃30分钟即可被杀死。

链球菌感染的人和病原携带者

主要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

1—12天

一般2—5天

发烧、嗓子痛,头痛恶心咽红、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充血性皮疹、疹退后脱屑。

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性最强,皮肤脱屑无传染性,恢复期、健康人亦可带菌

自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咽试子培养2—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咽试子阳性有并发症者可隔离14天。

7天

①隔离病人、病人周围咽峡炎、扁桃腺炎患者按猩红热治疗。

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发生猩红热后可进行空气消毒。

③接触者服预防药物

④托幼机构发生病人后,接触者要医学观察7天,食具、玩具进行消毒。

⑤预防知识宣传

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

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寒冷、干燥、湿热均较敏感,室温中3小时死亡,55℃不到场分钟即可破坏,对常用的消毒剂也很敏感。

病人及带菌者

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

2—7天

一般2—3天

发烧、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有出血点、有时伴腿痛、腹痛、甚至嗜睡、昏迷(婴幼儿常有两眼凝视,前囱门隆起)。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

伴有脑膜炎变的病人,传染期持续6—7周;

鼻咽炎病人4—6周。

症状消失后3天,但自发病日起不得少于7天。

7天

①病人隔离治疗

②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③接触者服预防药物,发现上感样症状病人,按轻轻型流脑处理。

④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⑤预防知识宣传。

6预防接种流脑疫苗。

水痘

水痘病毒

病人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10—21天

平均14天

发热、全身不适、于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出现皮疹。

以四肢为多,丘疹水泡结痂同时存在。

从疾病开始至皮痂脱落前均有传染性。

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应自发病起不少于2周

21天

①隔离治疗病人。

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③托幼机构进行紫外线消毒。

④接种水痘疫苗。

⑤预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埃可病毒。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传播。

2—10天

 

平均3—5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发病后7天传染性最强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①个人预防要做好“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②病人隔离治疗,患者排泄物、用具、食具、要严格消毒。

③幼儿园、学校教室、宿舍要按建议停课,消毒处理。

④预防知识宣传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

对加热、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病人及亚临床感染者

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2—6周

 

平均4周

急性起病,多有畏寒、发热38℃左右。

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尿色加深。

5—7日后皮肤巩膜黄染,肝区隐痛、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周

自发病后3周

45天

①病人隔离治疗,患者排泄物、用具、食具、要严格消毒。

教室、宿舍进行消毒处理。

②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接触者医学观察。

③预防接种甲肝疫苗。

④预防知识宣传。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

病人

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

饮用水传播多见

15—75天

 

平均6周

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

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

约1/3有关节痛。

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

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

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2周

病后3周

45天

①病人隔离治疗。

②病家及教室、宿舍要进行终末消毒。

③保护水源,加强粪便管理;注意食品卫生,改善卫生设施。

④预防知识宣传。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便中可存活11天,在适宜的水中能活数月,蔬菜水果上能存活1—2周。

不耐干燥,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

56-60℃10分钟、煮沸2分钟即被杀死。

病人及带菌者

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

数小时--7天

一般1—2天

起病急,发烧或不烧,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

中毒性痢疾,表现为突然高烧,重者昏迷、抽抽搐。

发病初期有传染性,症状消失1—2周停止排菌,慢性痢疾患者可长期排菌。

症状消失体温正常一周后解除隔离。

带菌者要隔离。

7天

①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病人排泻物、用品、教室、宿舍要做好消毒。

②做好卫生宣传,搞好饮食、饮水卫生、粪便管理。

③预防知识宣传。

伤寒及副伤寒

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

生活力较强,在水中能活2--3周,在粪便中可活1—2个月。

对日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

病人及带菌者

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

3—35天

一般10—14天副伤寒一般8—10天

起病较缓,体温逐渐上升,持续性高热。

怕冷、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玫瑰疹、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

副伤寒症状轻、起病较急、病程短、急性胃肠炎症状明显。

从潜伏期末至恢复期,头2—3周内均排菌有传染性。

症状消失、大便培养2次阴性后解除隔离。

或体温正常后15天

14天

①病人住院治疗,病家、教室、宿舍进行终末消毒。

②出院、恢复期病人定期做带菌检查并治疗带菌者。

③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④搞好饮食、饮水卫生、粪便管理。

⑤预防知识宣传。

肺结核

结核杆菌

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室温和暗处的干燥痰中可存活6—8个月,如干燥痰液附着的尘埃上,飞扬在空气中可保持传染力8—10天。

对热敏感,75%酒精数分钟可杀死结核菌。

有咳嗽、咳痰症状,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是肺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

全身症状:

低烧、疲乏、消瘦、盗汗、食欲减退、妇女月经不调等。

如果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有咯血,就是一个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①一般涂阳病人适当隔离治疗,转阴后可恢复工作和学习。

②病人不可对人咳嗽或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帕、口罩掩盖口鼻。

不随地吐痰,痰液可用焚烧、煮沸、消毒药品处理。

③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彻底治愈每一例病人。

④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处置。

⑤病例发生的教室和宿舍要进行终末消毒。

附表2:

学生因病缺课、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

日期

姓名

性别

年龄

班级

排查原因★

主要症状

是否

就诊

排查结果

登记人

★1)因病缺课;2)传染病早期症状;3)疑似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