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44585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24.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ppt

3中国古代雕塑艺术,3.1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简史,旧石器、新石器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的雕塑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用途上具有实用性,制作工艺接近于雕刻艺术。

新石器时代种类样式繁多,造型具有地域特征。

3.1.1雕塑艺术的起源,1.起源:

与人类早年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结合在一起。

2.特点:

雕塑借助于人体造型。

3.分类:

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

人像:

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距今7000多年,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技法稚拙,质朴传神。

仰韶文化陶塑人像,数量多,形式丰富,包括圆雕头像、圆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装饰着圆雕头像的陶壶、陶瓶等。

红陶人面像,彩塑女神头像,这是一件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形体与真人相当,额上塑一圈突起的圆箍状饰,眼睛用淡青色圆饼状玉片制成,整个头像呈扬眉注目、掀动嘴唇的说话形状,颇有几分神秘的格调,塑工细腻生动。

女神残头像,红山文化(辽宁牛河梁出土),辽宁出土的泥塑红山女神接近真人大小,肢体虽已残碎,头部基本完好,是我国最早的雕塑。

动物: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制动物雕塑作品。

遗址出土有狗首鸟尾的陶塑器柄。

一、实用器皿中的雕塑二、陵墓雕塑1石刻2陶俑3汉画像砖石三、宗教雕塑1石窟雕塑2寺庙雕塑四、民间雕塑,中国雕塑作品分类,1.夏代:

雕塑材料由史前的石、木、泥、骨、角等扩大到了金属、青铜。

推动了雕塑工具和工艺的发展,为特别雕塑提供了可能。

2.商周:

雕塑以青铜、陶器和玉器为主。

3.器形和纹饰构成:

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

3.1.2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1.青铜雕塑:

成就最高,主要有像生器立体圆雕、圆雕与高浮雕装饰相结合、浮雕三大类。

2.玉雕:

礼器玉和仪仗用玉造型简洁,没有繁缛的纹饰,庄重大度。

玩赏的小型玉雕和装饰品,题材广泛,造型优美。

3.其它:

除了青铜器和玉器外,还有牙雕、石雕、漆雕等。

造型、装饰成就颇高。

兽首人身器足,彩漆木雕,殷商“人面鼎”严格地说,这件作品是建筑、器皿和雕塑的结合。

它的比例是倾向横宽的方形,显得稳重而开阔。

粗犷有力的四条柱子,又十分挺拔而威严。

人面的表情似乎显冷酷的,更增加一种神密性。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商朝后期,高44.6厘米、重6.6千克这件青铜酒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开于鸭背。

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

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怪兽等形状,西周鸭尊,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高337毫米,长587毫米,重10760克。

形似水牛,鼻穿环,腹部中空,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只锅形容器,三穴均缺盖。

这是一件酒器,温酒用的,锅形容器盛酒,前后两穴灌注热水。

它造型夸张,纹饰精美缜密,在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布满了纹饰,牛颈等部还饰有虎、犀等小动物。

牛鼻穿环,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可供役使的牛。

牺尊,春秋晚期,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战国青铜器物架,这是由龙和凤的形象所组成的,所以也是雕刻。

但妙处却不在这龙和凤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组合,妙在这个架子的结构-也就是这个雕刻的总体设计。

这个架子上面是方的,而底盘却是圆的。

它的外形是方的而内部却是圆的。

架子是稳定的,而龙却是飞动的。

这说明: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造型构成能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变化:

现实性的题材和风格日益明显。

青铜雕塑有了新的发展。

发明了更为精雕细琢的金银镶嵌、鎏金等技术。

2.装饰花纹:

装饰题材变得特别真实、细致。

3.表现:

动态及刻画面部表情的能力增强。

4.代表:

秦陵兵马武士俑形象、生动,气势雄伟,充分表现了我国雕塑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3.1.3秦朝时期,秦(公元前221-206)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l500米处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秦始皇兵马桶,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首先,我们会被这数以万计的兵阵所震慑。

可以想像出这种兵阵在当时所向无敌的气势。

其次,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装备,从将军到士兵都十分简朴,但又很有实效。

再次,我们应该注意到严格而切实的写实风格。

秦皇雄师护陵卫士-秦武士陶俑,秦俑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千人千面,考古学家们经过分析,发现俑的面部形态有国字型,用字型,风字型、田字型、目字型、由字型、甲字型、申字型等八种基本形式,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容貌特征。

如此写实的风格,堪称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陶塑写生创作。

相貌不同、神态各异,秦始皇陵将军俑,一号兵马俑坑出土,高197米,位于战车后(车为木质,已朽),是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

此俑身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身体强壮,长方面庞,两颊各有一撮浓须,面容严肃,气质威武。

跪射俑,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多兵种的曲尺形军阵,分阵心和阵表两部分。

阵心由八路身穿铠甲的跪射俑組成。

他们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

头綰圆形发髻。

双目凝视前方,两手做持弓弩状。

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

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

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

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

秦俑大,首先是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在近2万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观地再现了秦国军队兵強马壮的宏伟场面。

如此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題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是形体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身高1.7米,身长2米,在世界上还沒有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的陶俑。

秦俑多,是指数量多,三个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马,在世界雕塑史上蔚为奇观。

秦俑精,是指对每件陶俑大到身体結构,小到毫发,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

秦俑美,是指这些不同的陶俑中间有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完全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

1.特点:

石雕代替了青铜雕塑。

雕塑工艺美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2.变化:

砖瓦陶塑出现,雕塑形体明显减小,由秦的写实逐渐向抽象过渡。

形成具有汉代雕塑造型的拙朴浑穆风格特征。

体现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上。

3.砖瓦塑:

是西汉时期突出的装饰性雕塑。

3.1.4两汉时期,汉代霍去病墓石雕,如果说在政治制度上是汉承秦制;那么,在意识形态方面则全然相反,是反其道而行之。

尤其西汉更是如此。

秦严谨简朴,汉就恣肆奔放;秦拘束务实,汉就天马行空;秦整齐划一,汉就自由多变,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所谓的大汉雄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开辟出一个空前灿烂的时代。

伏虎,跃马,卧马,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军,墓前十四件石雕中以动物为主,仅马的形象就有:

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三件,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用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青将军的英姿。

这件作品是霍去病陵墓群雕中一件十分著名的作品。

与其他石雕一样,伏虎也是利用一整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因材施艺而成的。

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形象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写实手法:

石虎沉着地卧在那里,神情机警而威猛;它的四肢强健有力,长长的尾巴卷搭在后背上,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仿佛正蓄势待发,准备扑向猎物。

伏虎,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踏匈奴,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马踏匈奴(西汉),马踏飞燕(东汉),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汉代雕塑(东汉),出土于武威雷台,是中国汉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

是根据甘肃河西“汗血马”形象创作的,它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昂首扬尾,三蹄腾空,动感极强,生动而准确地再现了天马风驰电掣般飞跃的英姿。

通长24,高30。

汉代的说唱艺术家-击鼓说唱陶俑,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这件宝物,在出土时便有裂痕,已由国家博物馆封存,不再展出。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光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这件陶俑以灰陶做胎,手塑成形,左臂挟鼓,右手举槌,做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行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反映出东汉时期陶塑艺术的高超。

名称:

击锣说唱俑年代:

汉代质地:

红陶,长信宫灯,设计精巧,整体形象为一个宫女,左手托住灯底部,右手则与灯罩连为一体。

整个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别铸造后合在一起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则能自由开合以调整灯光所照方向及亮度的大小。

宫女的右臂和身躯相通,烟气可以通过右臂进入体内,并留下烟灰,以减少室内油烟的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持灯宫女的形象:

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面目端庄清秀,头略向前倾斜,目光专专注,神情疲惫而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心理特征。

特点:

对秦汉传统的陵墓石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2.代表:

佛教雕塑和陵墓雕塑。

3.1.5魏晋南北朝时期,1敦煌莫高窟,2麦积山石窟,3云冈石窟,4龙门石窟,泥塑彩绘,石刻,佛教造像,石刻,泥塑彩绘,宗教雕刻,佛像雕塑:

佛教造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必然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时期形成的四大石窟。

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逸的刻画,使佛教造像达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分布:

集中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特点:

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

以现实人生为基础,通过雕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

佛像雕塑:

北魏云冈石窟的鸠摩罗天,北魏云冈石窟的大佛,西魏麦积山123窟的童女供养人,如果在云冈我们看到了印度和中国的交融,那么,通过麦积山的造像,我们可以发现另一种融合-就是南北的交融。

这一尊西魏123窟的“童女供养人”可说是杰出的代表。

我们一贯主张含蓄,主张笑不露齿。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的笑,这笑可以使人忘忧,这笑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雕刻中的一大创造。

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麦积山石窟,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古阳洞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

龙门石窟,古阳洞,陵墓石兽雕刻:

1.风格:

继承汉代雄浑古朴的风格,造型圆浑雄健而颇有体积感,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庄严。

2.代表:

丹阳的天禄、麒麟,造型极为俊美,装饰繁复。

多用圆刀法,圆雕、浮雕和线雕综合运用。

石麒麟:

南朝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前。

麒麟颈躯修长,四肢跨度极大,显得体势异常高耸、劲健而迅猛。

麒麟长须下垂,双目圆睁,胸部突出,臀部肥大,兽尾自然卷曲至底座处,脚爪前后分置,整个身躯作S型扭动,显得无比勇武。

麒麟的长须、批毛和双翼、进行了高度的装饰化处理,雕刻有华丽的花纹,使石兽神异非凡的气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貔貅(辟邪),南朝石雕,特点:

融汇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成就,汲取域外艺术养分,雕塑艺术到盛唐时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

帝王陵墓纪念性群雕。

盛唐气势雄浑华丽,晚唐统治的衰微和经济的凋敝,雕塑艺术丧失了原有的风采。

题材:

主要是陵墓雕刻、随葬俑群、宗教造像;也有供玩赏的小型雕塑艺术品,和用于建筑或器皿装饰的工艺雕塑。

3.1.6隋唐五代时期,1.种类:

石窟造像、陶塑和陵墓石雕砖刻。

2.石窟佛教造像:

从造型看,形态造型和装饰都走向世俗化,形体变得饱满丰润,神情自然雍容。

线条流畅圆健,雕工精细华丽。

隋唐雕塑-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如果用花序来把唐代和北魏的雕刻作一个比喻:

北魏好比“含苞”,隋代就像“待放”,而唐代则是“盛开”。

洛阳龙门的奉先寺是武则天舍了脂粉钱而兴建的。

她指定了一位可称为“专家”的太监,自始至终进行监制,雕刻的艺术质量可说是空前的。

这个高达17米有余的主佛卢舍那大佛的表情,竟能如此细腻动人,如此慈祥、亲切、温厚、博大,这尊如此巨大的佛像能够雕凿得如此生动入神,实在是个奇迹。

唐代雕塑特别注重将佛教的幻想世界和人间生活紧密联系,雕塑形象健康丰满而且颇有性格特征,如龙门石窟中奉先寺雕像中的菩萨(卢舍那佛)的端庄矜持,弟子的顺温虔诚,天王的坚毅威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敦煌盛唐彩塑菩萨,彩塑到了盛唐可说达到了顶峰。

我们只能以“富丽堂皇”四字称之。

虽然有些菩萨还留有胡子,但整体造型已完全女性化。

唐代妇女特殊的美,真是富赡华贵,仪态万方。

他们留下了一整套高超彩绘艺术,绚丽夺目又统一调和,直到现在还能给研究色彩的专家们以无穷的启迪。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负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驼队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唐代浮雕,昭陵六骏之一,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相承,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

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既象征唐太宗所经历的最主要六大战役,同时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据传说“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飒露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青骓,唐太宗昭陵六骏,特勒骠,昭陵六骏白蹄乌圆雕和浮雕相结合,有大唐强盛弘大之气度,精美绝伦。

飒露紫,“飒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

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

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

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

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

为此,唐太宗特别将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

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凌八阵”。

3.1.7宋、辽、金、元时期,风格:

优美生动,走向世俗化,折射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现实社会中人的审美情态的衍化。

宋代:

雕塑以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及山西晋祠圣母殿,山东长清灵岩寺,四川大足石刻等为代表。

过分世俗化,削弱了雕塑艺术所应有的纪念性、恒久性。

但民间工艺雕刻得到大力发展。

辽金:

寺庙雕塑,集中在中国北部,如河北、山西、东北各地。

浮雕题材为孝子故事、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等;技法上采用铲地浮雕,承袭了汉代画像石的式样。

造型:

造型设计缺乏强劲精神和内在的生气活力。

以宗教雕塑为主体,走向世俗化,折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缘觉菩萨,辽、金、西夏:

规模较小,数量少,发现的也不多。

宋及金雕塑-转轮经藏窟,(又名心神车窟),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位于大足石窟北山佛湾中部,编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

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

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著特点,曾被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四川大足十二圆觉洞所体现的环境艺术,也就是雕刻与整个环境的有机结合,宋代特色是雕塑家开始充分认识了自然美,使雕塑与周围环境产生内在的联系。

这是宋代雕刻家又超越了前人之处。

突出的例子是四川大足宝顶山的十二圆觉洞。

这个洞窟的确是一个极为精妙的环境艺术设计,堪称点铁成金、里呼外应、步步深入、扣人心弦。

这种水平在唐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而且在大足还不止一处。

日本学中国,学了千余年,却忽略了这极为可贵的一招。

宋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岂不令人心折!

特点:

1.前代繁荣发达的宗教雕塑、陵墓石刻、明器塑造等艺术形式,都处于衰落期,走向尾声。

2.手工艺雕塑、建筑装饰雕塑、民间小型雕塑迅猛发展。

清代雕塑艺术品被繁琐的装饰、平庸的造型所淹没。

明代拥妃铜像高25厘米与早期印度造像风格相似,女尊坐在男尊左腿之上的构图是波罗时期的典型样式。

从造型和工艺来看,属尼泊尔风格。

从整体看,具有印度教的痕迹与佛教的特征。

3.1.8明、清时期,明清雕塑-山西平遥双林寺韦驮像,一般来说,中国雕塑进入明代以后,虽然在写实技巧和安排装饰上有所进展,但在造型和气势上都弱于唐宋。

然而,山西一地却不在此例。

尤其是山西平遥的双林寺更是高出侪辈,不同凡响。

双林寺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这尊韦驮像。

平遥双林寺千手千眼观音,玻璃金刚,1.特点:

讲究用料、技法和雕工,装饰艺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2.宗教雕塑:

为体现皇家风范,造像及环境,都被装饰得富丽堂皇,极尽奢华。

3.工艺雕塑:

用材多样,技法各有千秋,风格较多。

主要有玉雕、牙雕、竹雕、木雕。

.玉雕:

明代注重装饰;清代艺术性更强。

白玉花形杯(明),金盖托白玉碗明,2.牙雕,象牙弥勒佛,旧象牙雕观音,3.竹雕:

南方竹雕十分发达,通过线刻、浮雕、透雕、留青和镶嵌等工艺装饰,使纹饰细致入微,图案丰富生动。

4.木雕:

集中体现在建筑木雕装饰和民间小调刻上。

紫檀镂雕松下老人图笔筒明末清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4.7cm,口径15.8cm,底径14.2cm。

明黄杨木雕董其昌书诗笔筒明清时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4.8cm,口径34.2cm。

明十三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思想文化方面,清政府一直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使整个思想界和艺术界都陷于沉寂,没有什么发展。

具体到雕塑艺术,清朝的大型作品仍以宫殿、陵墓、寺庙等地的仪仗式雕塑为主,与明代没有什么区别。

宗教性雕塑虽然很多,但大多沿袭了前朝做法,有新意和独到之处的并不多见。

石狮,华表,民间彩塑是我国民间艺人独创的一种雕塑的样式,而值得注意的是,小型玩赏性雕塑在清代却蓬勃发展,尤其是民间工艺品雕塑,十分富于创造性,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民间彩塑,清代最后一个雕刻家,恐怕应该是“泥人张”的第一代张明山。

我国民间著名的天津彩塑艺人泥人张的作品,泥人张的彩塑作品堪称津门一绝,(“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民间彩塑的一个派别,创始于清代末年,创始人叫张长林,自幼家境清贫,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他的作品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备受百姓喜爱,百姓也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

泥人张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一个蒋门神仅十余厘米,已把天津青皮的跋扈霸悍刻划得入木三分,可说是开创了批判性雕刻的先河。

泥塑蒋门神像,泥人张的雕塑,泥人张泥塑作品以民间生活为题材而制作的一些玩偶,琴棋书画,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吹拉弹唱,泥人张泥塑作品以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制作的泥塑,惜春作画,泥人张的名作渔樵问答,材料:

含沙量低,无杂质纯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胶,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熟泥”,粘性强颜色:

用色简雅明快艺术特点:

所塑造的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备的境地,惠山泥人,材料:

选用惠山地区,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题材:

大多以喜庆吉祥为主颜色:

以绿、红、白为主色彩浓烈、明快艺术特点:

造型简练、单纯、完整、色彩明快、形象生动挥洒写意,形神兼备,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惠山泥人泥塑作品,大阿福大阿福的由来是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凤翔泥塑作品,从这些作品的造型以及色彩的特点,我们也能够感受这些地方对艺术审美的追求。

审美意识:

求大,求全,求活,求美。

追求自然,逼真。

造型特点:

简练夸张,细腻写实色彩特点:

对比强烈,色彩明快,现代的彩塑作品同样渗透着民间的审美意识,彩塑的制作步骤:

工具:

制作实用的工具铁丝、木片等画效果图参照效果图应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塑成泥型上彩技法:

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

凤翔泥塑民间艺人胡新民(正在制作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制作完成的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形象,陕西八大怪,一、面条像腰带,“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碗盆难分开,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三、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四、唱戏吼起来,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