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384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docx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

管理经济学课后简答题

 

 

————————————————————————————————作者:

————————————————————————————————日期:

 

1、人类社会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

答:

在解决稀缺性问题时,人类社会就必须对如何使用资源作出选择。

选择包括以下三个相的问题:

(1)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的问题。

即将现有资源用于哪些商品(包括服务)的生产?

各种商品又分别生产多少?

它是经济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

(2)如何生产的问题。

即用什么方法生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何生产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技术的问题。

(3)谁生产的问题。

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供哪些人消费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商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和各个社会所面临的永恒问题。

因此,以上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任何经济组织都会遇到的、所有类型的经济共同存在的问题。

2、企业管理决策一般按照什么步骤进行?

答:

通常可以把管理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

(1)确定目标;

(2)界定问题;(3)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5)收集和估计数据;(6)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评估,从中选择最优方案;(7)实施和控制,

3、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答:

(1)两者之间的联系:

①作为主要理论支柱的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比如,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等等。

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管理经济学视为应用微观经济学,或者说管理经济学吸收了微观经济学中对企业及管理者而言最为重要的应用部分。

(2)两者之间的区别:

①管理经济学也有宏观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如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

②从学科属性上来讲,微观经济学时一门理论科学,而管理经济学时一门应用科学,它们在研究内容、范围、方式、目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在内容上范围上存在区别;第二,在研究方式上存在区别;第三,在研究目标上存在区别;第四,在研究假设条件上存在区别。

1、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答:

一般说来,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替代效应体现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它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的商品需求量增加;②收入效应体现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它使消费者价高时少买,价低时多买。

2、请解释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之间的区别。

答:

区别如下:

(1)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这种需求量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表现为“曲线上的点移动”。

(2)需求的变化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整个需求关系的变化。

其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位移即“需求曲线的线移动”。

4、什么是供求定理?

答: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而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供求定理。

5、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功能或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功能或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调节消费的需求和企业的供给;

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1、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如何?

答:

其关系如下: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Ep/>1),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提高价格,总收益下降;降低价格,总收益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p/<1),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提高价格,总收益增加;降低价格,总收益下降。

(3)单位弹性的商品(/Ep/=1),其销售总收益不随价格变动而变动。

2、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高档次家电分别采用提价还是降价的方法?

并说明理由。

答:

(1)对农产品,应采取提价的办法。

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对需求缺乏弹性(/Ep/<1)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收入与价格成正比。

所以,对农产品这类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应采取提价的办法。

(2)对高档家电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对需求富有弹性(/Ep/>1)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收入与价格成反比。

所以,对高档家电这类需求富于弹性的奢侈品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3、为什么农民在丰收时收益反而会有可能降低?

答:

这是因为农产品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丰收使农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但是需求量却上升较小,总收益反而下降。

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丰收悖论。

4、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何启示?

并举例说明。

答:

需求收入弹性理论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启示有:

(1)企业可以根据产品收入弹性来制定出不同经济周期的合理的产品发展战略。

比如,①对于那些产品收入弹性大于1的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可以不断扩大再生产,实行规模经济;在经济萧条时,缩减规模。

②对于那些产品收入弹性在0到1之间的企业,在经济繁荣时也不应过分扩大规模,有条件企业可以适当的将部分生产转向发展机会更好、回报更高的行业;在经济萧条时,适当缩减或维持原有规模。

③对于生产低档品的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及时缩减规模或转产;在经济萧条时则酌情扩大生产。

(2)企业可以根据收入弹性理论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例如,①不同的收入弹性类型的产品应针对不同的收入阶层进行广告宣传或进行其他方式的促销活动;②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应划分为不同的销售区域和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3)企业可以根据收入弹性理论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比如,①企业为满足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使其产品品种多元化、档次多样化;②为寻求收益和风险的合理组合,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收入弹性关系,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5、需求的交叉弹性理论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何启示?

并举例说明

答:

需求交叉弹性理论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启示有:

(1)当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替代品和互补品时,企业制定价格时,要考虑到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

比如吉列牌剃须刀片和刀架是互补品,两者的交叉弹性为负值,那么企业可以对刀架制定低价,而对刀片制定高价。

从而从高价的刀片中获益。

(2)当替代品分别在不同的企业中生产时,企业可以利用交叉弹性来分析其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比如,企业可以利用交叉弹性分析与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交叉弹性越大,说明两者的竞争越激烈。

2.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为什么企业应该选择第二个阶段进行生产?

答:

当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时,我们可以将生产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从生产的初始阶段开始,一直到平均产量最大点为止的区域。

在该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会使平均产量增加,因为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所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都能提高平均产量。

这表明,同可变要素投入相比,固定要素投入过多,很不经济。

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从平均产量最大点开始,到边际产量为0结束的区域。

在该阶段,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虽递减但大于0,故总产量仍然递增,直到最大点。

同时,因为边际产量已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开始递减。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从边际产量为0开始,再投入可变要素,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开始递减。

这时,每减少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反而能提高总产量,这表明与固定要素投入相比,可变要素投入太多了,很不经济。

对比第一和第三阶段可知:

在第一阶段中,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比例太低;而第三阶段,这一比例又太高。

在第三阶段,企业必须支付那些多余的可变要素投入,而这些投入只能降低总产量;而在第一阶段,企业必须支付那些没有充分利用的固定要素投入。

第二阶段是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适当的阶段,理性的企业必然会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

3.试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答: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最终会出现递减的规律。

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在既定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的例子,经常作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例证。

(2)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这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在更大程度上是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但只要还有70%左右的农业人口,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出去,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在近十几年农村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利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在假定只要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画图说明企业生产的生产均衡点。

(课本98页)

5.企业要招聘工厂流水线操作工,在平均劳动产出中,一般企业更关心哪一个?

如果企业发现平均产出开始下降,企业会雇用更多的工人吗?

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企业之前雇用的工人的边际产出如何?

(课本89页)

答:

(1)企业会更关心平均劳动产出。

(2)如果企业发现平均产出开始下降,企业不会雇佣更多的工人,甚至会解雇工人。

(3)根据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处于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

从而得出企业平均产出下降,企业雇用工人边际产出小于平均劳动产出。

第五章成本-收益分析

1.在进行面向未来的决策时应该如何对待沉没成本?

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答:

沉沦成本是已经沉在在“海底”而无法收回的成本。

比如,在不少城市中,有时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半吊子”工程项目。

比方说,一座楼房建了一半,留下半截空架子就停止了建设。

如果这不是因为房产商没有资金,也不是因为建筑质量不合格。

而是因为房产商认为继续建设在经济上不合算的,那么,这些“半吊子”项目工程如果无人问津就完全是沉沦成本了,如果还能转让,那么多少还可以收回一些资源,那么沉沦成本就会降低。

但无论如何,沉沦成本是过去的成本,它与面向未来的企业决策是无关的,应采取随它去的超脱态度,正所谓沉沦已经沉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2.试解释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形。

答:

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一般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式是因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而当产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

 短期边际成本取决于可变成本,因为所增加的成本只是可变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3.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

答:

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这是因为:

(1)当MR大于MC时,企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这时,继续增加产量,企业仍会获得更多利润。

因而,企业会不断扩大产量。

(2)当MR小于MC时,企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这时,继续增加产量,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减少。

因而,企业会逐渐缩小产量。

4.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是否肯定就有盈利?

试解释之。

答:

在生产决策过程中,企业通常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产量或规模,但是,在利润最大的产量中,企业是不是肯定利润肯定就是最大化呢?

答案是否定的,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利润,企业在短期内既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当然还可能是持平的,即不亏不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谓利润最大化仅仅表明企业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最好。

但即使做到最好,由于短期内并非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及时得到调整的,因而也就可能无法保证企业必然获得利润,甚至还可能遭到亏损。

换言之,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企业若获得利润,则利润最大,若遭到亏损,则亏损最小。

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企业到底能不能真正获得利润,不是看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而是看总收益和总成本,或者看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

如果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企业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或者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则企业就是盈利的,反之,如果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企业的总收益小于总成本(或者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则企业就是亏损的,此时的利润最大化意味着亏损最小化,最后,如果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企业的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则企业就这好不亏不盈。

5.利润与贡献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在管理决策中应如何正确使用。

答:

贡献就是增量利润,它等于有决策引起的增量收益减去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成本。

如果贡献大于零,说明这一决策能使利润增加,因而可以接受,在产量决策中,常常使用单位产品贡献这个概念,即增加一个单位产量能给企业增加多少利润,如果产品的价格不变,增加单位产量的增量收入就等于价格,增加单位产量的增量成本就等于单位变动成本,所以,单位产品的贡献就等于价格减去单位变动成本,由于价格是有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利润三部分组成的,所以,贡献也等于固定成本加利润,意思是企业得到的贡献,首先要用来补偿固定成本的支出,剩下部分就是企业的利润,当企业不亏不盈时,贡献与固定成本值相等。

第六章市场结构与企业经营决策

1、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企业不愿为产品做广告而花费任何费用?

答:

(1)因为在理论上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无需作广告。

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

(2)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按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

2、为什么利润最大化原则MC=MR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表述为MC=P?

答: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不管产销量如何变动,单位产品的价格始终不变,因此,MR(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变的出售价格(P),由于利润极大化原则是MC=MR,而在此是MR=P,所以利润极大化原则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表达为MC=P。

3、在长期均衡点,完全竞争企业中每个企业的超额利润均为零,因而当价格下降时,所有这些企业就都无法继续经营。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

经济利润为零的点是长期均衡点,而实现长期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短期内厂商的收益取决于短期利润,厂商的短期成本是不同的,只要价格不低于所有厂商的短期平均成本,总有厂商可以获得正的经济利润;只要价格不低于所有厂商的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总有厂商可以生存。

4、请解释为什么在成本递增型行业中,企业的退出很可能引起价格的下降。

企业退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

在成本递增行业中,由于厂商退出该行业,该行业的厂商对生产产品的生产要素需求量下降,造成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从而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根据P=MC原则,随着MC的下降,P也下降。

厂商的退出是由于规模不经济使成本上升,厂商发生亏损,无法获得正常利润,只能退出该行业。

5、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这是否意味着成为垄断者的企业可以任意定价?

答:

(1)从理论上说,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

(2)实际上,如果企业垄断厂商定价过高,购买量就会下降,从而使总收益和利润下降;而且,丰富的利润也会吸引其他厂商设法进入,成为潜在的竞争者,导致垄断者失去垄断地位。

(3)国家也会对垄断企业的定价加以限制,例如有些国家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规定最高限价,还可用征税等办法加以控制。

第七章企业定价与广告决策

1.价格目标的设置程序有哪些?

答:

(1)分析企业整体目标

(2)提出各种定价目标

(3)对各种定价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4)目标优化

(5)确定目标

2.企业实行差别定价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答:

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垄断能力

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分割市场

不同市场价格弹性不同

3.撇脂定价法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答:

优点

(1)新上市的产品,常常缺少同类的替代品,其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

(2)由于产品价格高出成本较多,有条件实行消费者差别定价

(3)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回旋余地

缺点

(1)价格过高可能会引起消费者不满,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2)如果产品没有市场影响力,采用此策略不利于打开产品销路

(3)产品定价过高会吸引竞争者的涌入,较高的产品价格难以长期维持

4.在什么情况下适用渗透定价策略?

答:

(1)市场需求大,购买者对价格敏感

(2)潜在市场大,竞争者容易进入市场

(3)为打开某一较低收入的消费市场

(4)产品存在较大的规模型经济

5.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企业广告的作用?

答:

(1)是企业、商品和服务与受众之间的认知桥梁

(2)加强受众对企业、商品和服务的一贯印象

(3)通过多层次传播,形成口碑效应

(4)广告在改变消费指向的同时,产生长远的销售利益

第八章企业投资决策分析

1.什么是投资?

它与经营费用有何区别?

答:

将一定的资源投入某项计划,以获得未来收益的经济行为。

区别:

经营费用的支出只能在短期内取得盈利,投资带来的收益往往可以延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2.投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相比,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

(1)在投资决策中需要把近期的现金收支与远期的现金收支相比,因而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在投资决策中需要顾及未来的收支,而未来总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考虑风险问题特别重要。

3.投资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

(1)提出投资建议

(2)收集和估计有关的数据

(3)评价和选择投资方案

(4)监控投资方案的实施

4.什么是回收期法?

它有什么优缺点?

答:

从项目投建之日起,用项目各年的净收入将全部投资收回

优点:

计算简便,容易理解

缺点:

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项目整个寿命期的盈利能力,而在投资回收完毕后,各项目的使用期长短及提供的净现金流量水平还有很大差别。

5.试比较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

答:

后者只是前者在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一种特例,而且它们在确定各自方案变量的内部关系时还具有一种互逆的特征。

净现值法是先按等于高于企业的资金成本来确定方案的贴现率,并以此为标准来计算项目使用期内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内部收益法是在假定净现金收益现值等于现金投资现值的前提下确定一个贴现率,再以此与实际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来判断方案的优劣。

前者的贴现率是现实的,且计算过程简便,并可根据资金成本或资金市场进行灵活调整,后者的贴现率既不现实,计算繁琐,调整不便,。

因此,在投资方案评价中,净现值法比内部收益法应用更普遍。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市场效率?

衡量市场效率的标准是什么?

答: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

标准:

以下两种状态均为帕累托最优

产品在消费者之间,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某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

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的配置中,任何重新分配都至少会降低某个企业或某种产品的产量。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为什么会失灵?

答:

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扭曲。

市场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就会失灵(狭义)。

原因:

(1)垄断因素

(2)外部性(3)公共物品(4)不完全性

3.如何判断生产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举例说明

答:

(1)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其从活动中所获得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

例:

工厂生产产品时向外排放废气、废水影响周围居民健康。

(2)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他自己却不为此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时,其活动所支付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

例:

养蜂人和养花人为邻,养蜂人得到了额外的好处,而养花人不能因此索取回报。

4.举例说明信息的不完全会给市场的运行带来什么问题?

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答: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妨碍市场的有效运转,影响资源优化配置。

卖方可能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消费者也可能出现败德行为。

例如:

商品市场上,往往卖方对所卖的商品了如指掌,而买房却很难了解产品的内在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伪劣产品会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局部市场内甚至会出现伪劣产品排挤优质产品而占据市场主角的“劣品驱逐优品”现象,优质产品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劣质产品,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

这就是给予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逆向选择”现象。

在保险市场上,处于对信息优势的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会降低对所投保标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形成所谓的“道德风险”。

政府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商标法和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以及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来促进市场信息的正确传递,来切实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恢复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能力。

5.你是怎样认识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其着基础性作用。

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干扰因素导致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状态,需要政府进行调节。

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是间接的,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施加影响,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以实现社会资源尽可能的优化配置。

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可以用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