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620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2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生物学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共4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60分;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

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鲜蔬菜中含有柔嫩的纤维素,既能加速肠道内食物残渣的排出,又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能。

纤维素与下列物质中元素组成最相似的一组是()

A.糖原、胰岛素B.淀粉、脂肪

C.叶绿素、酶D.DNA、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纤维素属于糖类,组成元素是C、H、O。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A错误;

B、淀粉、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B正确;

C、叶绿素含有N、Mg元素,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至少含C、H、O、N,C错误;

D、DNA、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D错误。

故选B。

2.沙眼衣原体是一类导致人患沙眼的病原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可以确定沙眼衣是原核生物。

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有细胞壁B.有细胞膜

C.没有线粒体D.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等。

【详解】A、部分真核生物也具有细胞壁,因此根据其有细胞壁不能确定其为原核生物,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B错误;

C、部分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C错误;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3.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细胞运动、分裂等有关

C.高尔基体膜与核膜和细胞膜相连,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运输

D.线粒体具有双层膜,氧化分解葡萄糖为细胞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真核细胞中存在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在分泌蛋白的形成与分泌过程中,可参与其加工和运输,C错误;

D、线粒体具有双层膜,负责将丙酮酸氧化分解为代谢供能,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B。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节选自《己亥杂诗》)。

诗句描绘的景象体现了()

A.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次生演替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C正确。

故选C。

5.如图为某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呈“S”型增长B.T1~T2种群数量逐渐上升

C.T2时其天敌捕食成功率最大D.T4时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为某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T1→T2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增大,达到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

T2→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减小,达到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种群呈“S”型增长,A正确;

B、T1→T2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逐渐增大,所以种群数量逐渐上升,B正确;

C、T2之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T4时其天敌捕食成功率最大,C错误;

D、T4时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种群数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6.2021年10月,我国各地启动新冠疫苗第三针加强针接种,对象为完成第二针接种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关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第三针疫苗可以使抗体迅速升至较高水平

B.第三针疫苗可以更好地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

C.对其他疫苗严重过敏的人不宜接种新冠疫苗

D.第三针疫苗中的抗原种类与第二针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详解】A、接种第三针疫苗后,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合成并分泌大量的特异性抗体,因此接种第三针疫苗可以使抗体迅速升至较高水平,A正确;

B、疫苗只能起到预防作用,不能起到治疗作用,B错误;

C、对其他疫苗严重过敏的人不宜接种新冠疫苗,接种时,受种者要如实向接种医生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史、过敏史等,接种医生将会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既往过敏史;C正确;

D、第三针疫苗是加强针接种,因此其中的抗原种类和第二针相同,D正确。

故选B。

7.下图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搅拌

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B.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强

C.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若噬菌体DNA含有胞嘧啶1000个,完成3次复制需要鸟嘌呤700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该实验的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A正确;

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很强,B正确;

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放射性,C错误;

D、由于噬菌体DNA分子中含胞嘧啶1000个,所以含鸟嘌呤1000个,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共需要鸟嘌呤1000×(23-1)=7000个,D正确。

故选C。

8.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图是某FH家族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H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Ⅰ1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纯合子患者

C.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传递给Ⅲ2

D.Ⅲ3和Ⅲ4均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Ⅱ3和Ⅱ4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5,“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所以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FH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的双亲中中至少有一人携带FH致病基因,Ⅰ1就可能患病,B错误;

C、显性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正常个体一定不含显性致病基因,故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传递给Ⅲ2,C正确;

D、用A/a表示FH遗传病,由于Ⅱ3和Ⅱ4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5,所以Ⅱ3和Ⅱ4基因型是Aa、Aa,故Ⅲ3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Ⅲ4是纯合子的概率也为1/3,Ⅲ3和Ⅲ4均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

1/3=1/9,D错误。

故选C。

9.乙烯能够促进番茄果实细胞中A基因表达产生酶A,促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果实的储存。

科学家以指导酶A合成的mRNA为模板合成反义基因,反义基因转录形成反义RNA,反义RNA与mRNA杂交形成双链,导致A基因不能表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义RNA与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

B.反义基因与A基因部分碱基序列相同

C.反义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的转录来调控A基因的表达

D.通过对A基因表达的调控可延长番茄果实的储存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义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反义RNA与细胞原有mRNA(靶mRNA)互补形成双链RNA,阻止靶mRNA进一步翻译形成酶A,从而达到抑制果实成熟的目的。

【详解】A、反义RNA能与mRNA杂交形成双链,故反义RNA与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A正确;

B、反义RNA与A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A基因部分碱基序列与mRNA的碱基序列互补,故反义基因与A基因部分碱基序列相同,B正确;

C、反义RNA与mRNA杂交形成双链,导致mRNA不能翻译,从而导致A基因不能表达,因此反义基因不会抑制A基因的转录,C错误;

D、反义RNA与mRNA杂交形成双链,导致A基因不能表达出酶A,从而能抑制果实成熟,有利于延长番茄果实的储存期,D正确。

故选C。

10.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rDNA指导rRNA的合成离不开酶的催化

B.核仁中的rRNA前体指导核糖体蛋白的合成

C.核糖体大、小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D.上图所示过程不能发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解:

图中在核仁中转录形成rRNA,然后形成的rRNA与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结合分别形成大亚基和小亚基,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大亚基和小亚基结合再形成核糖体。

2、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详解】A、rDNA指导rRNA的合成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

B、指导核糖体蛋白合成的是rDNA,B错误;

C、由图可知,核糖体大、小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故上图所示过程不能发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D正确。

故选B。

11.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刺激。

只有当连续暗期超过临界暗期时,植物才能开花。

下图为某短日照植物开花与暗期

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暗期中断对植物开花没有影响B.夏季白天连续遮光数小时不能使其提前开花

C.秋季夜晚连续光照数小时不能使其推迟开花D.光照为植物提供能量,同时也是一种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植物的生长随季节表现出的快慢节律性变化,称为季节节律。

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以把植物分为三种类型:

短日植物、长日植物、日中性植物。

【详解】A、由图可知,当连续暗期超过临界暗期时,植物才能开花,但若暗期中断,植物则不开花,A错误;

B、短日植物开花要求足够长的黑暗期,若夏季白天连续遮光数小时,能使其提前开花,B错误;

C、只有当连续暗期超过临界暗期时,植物才能开花,若秋季夜晚连续光照数小时,没有足够长的黑暗期,会推迟其开花,C错误;

D、植物可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为植物提供能量,植物开花需要光刺激,光照也可以提供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D。

12.科学家研究了两种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差异,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探究了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B.pH、反应时间等无关变量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C.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酶的增加量或减少量表示

D.在40℃至60℃范围内,酶活性较好的是A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详解】A、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探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pH、反应时间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但也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C错误;

D、由图可知,在40℃至60℃范围内,酶活性较好的是A酶,D正确。

故选C。

13.2021年11月5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

胰岛素是参与血糖调节的重要激素之一,胰岛素分泌的机制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的速率与细胞膜外的葡萄糖浓度无关

B.K+排出细胞需消耗ATP、需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协助,属于主动运输

C.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协助

D.阻断Ca2+进入胰岛B细胞有利于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后,参与三羧酸循环,合成ATP,使ATP/ADP比值增大,从而抑制K+外流,进而触发了Ca2+内流,促使包裹着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结合,释放胰岛素。

【详解】A、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运输动力是细胞膜内外

葡萄糖浓度差,A错误;

B、K+排出细胞是通过离子通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

C、胞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协助,C正确;

D、由图可知,Ca2+内流会促使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阻断Ca2+进入胰岛B细胞不利于胰岛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C。

14.下图表示小鼠的精原细胞(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其分裂过程中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其中的3种基因(即A、a、R)。

观察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考虑变异情况,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8个荧光点

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C.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1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

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1种颜色的1个荧光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如果在有丝分裂前期观察,由于DNA复制后染色单体加倍,所以会看到3种颜色8个荧光点,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移向同一极的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移向同一极的是非同源染色体,有2种不同颜色的2个荧光点,D错误。

故选A。

15.研究人员筛选到植株矮、籽粒小的水稻突变体s,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一天中不同时刻的野生型和突变体s叶肉细胞中的淀粉粒,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淀粉粒位于叶绿体中

B.叶肉细胞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淀粉粒积累逐渐增多

C.突变体s叶肉细胞淀粉粒积累可能是输出减少的结果

D.突变体s叶肉细胞淀粉粒积累有利于水稻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比较电镜下观察到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的叶绿体结构可知,与野生型水稻的叶绿体相比,突变体水稻的叶绿体中合成的淀粉粒数量明显增多。

【详解】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由图可知,淀粉粒位于叶绿体中,A正确;

B、白天有光,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淀粉粒积累逐渐增多,B正确;

C、由图可知,与野生型水稻的叶绿体相比,突变体s水稻的叶绿体中合成的淀粉粒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输出减少的结果,C正确;

D、突变体s叶肉细胞淀粉粒积累,光合作用产物积累不有利于水稻生长,D错误。

故选D。

16.某种鸟尾部羽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相互之间共显性(杂合子个体的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

下图表示相关基因与羽毛颜色的关系(X、Y、W、Z是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色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基因A1

B.体细胞含有基因A2,则该个体羽毛颜色为棕色

C.黑色个体与棕色个体杂交,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D.复等位基因A1、A2、A3的存在说明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褐色的基因型是A1A1,黑色的基因型为A1A3,棕色是A1A2,白色的基因型为A2A3,A2A2,A3A3。

【详解】A、根据分析,白色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基因A1,A正确;

B、由于控制毛色的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体细胞含有基因A2,其基因型可以是A1A2,A2A3,A2A2,只有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才是棕色,B错误;

C、由于控制毛色一组基因互为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黑色个体与棕色个体杂交,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C正确;

D、复等位基因A1、A2、A3的存在说明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第17~20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1~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8分。

17.“精准灌溉”是在全球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节约灌溉用水,研究人员在夏季晴天里,探究了低水分灌溉(土壤含水量为35-45%)条件下,增施不同浓度CO2对大棚种植番茄的影响,实验数据如下表:

增施CO2浓度μmol/·mol

最大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光补偿点μmol·mol-1

叶片丙二醛含量mmol·g-1

不增施

6.9

11.1

9.8

700

8.0

7.2

9.5

1000

8.4

5.1

8.7

1300

9.4

4.8

8

3

光补偿点:

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相等时

光照强度。

丙二醛:

是膜结构被自由基氧化伤害的终产物之一,其含量高低可反映膜结构受损程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反应阶段,水在叶绿体的________被光解,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在暗反应阶段中,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________;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又形成________,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地进行下去。

(2)由表可知,低水分灌溉时,增施CO2能显著提高最大净光合速率,推测原因是________。

(假设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不变)

(3)有人认为,增施CO2能显著降低番茄叶片丙二醛含量是因为CO2浓度升高导致气孔导度下降,减少蒸腾作用所致。

请设计实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答案】

(1)①.类囊体薄膜②.糖类③.C5

(2)增施CO2降低了光补偿点,暗反应增强,在相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更多;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表明自由基对类囊体薄膜的损伤减少,光合速率更强

(3)取生长状况相似的番茄植株分成甲、乙两组,在低水分灌溉条件下分别测定叶片气孔导度;甲组不增施CO2,乙组增施一定浓度CO2,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甲、乙两组叶片的气孔导度,并比较其变化量

【解析】

【分析】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

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

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小问1详解】

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在此阶段,水被光解,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在暗反应阶段中,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又形成C5,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地进行下去。

【小问2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在低水分灌溉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増施CO2浓度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同时光补偿点和叶片丙二醛含量都下降,低水分灌溉时,增施CO2能显著提高最大净光合速率,有可能是因为增施CO2降低了光补偿点,暗反应增强,在相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更多;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表明自由基对类囊体薄膜的损伤减少,光合速率更强。

【小问3详解】

该问题归根结底是探究CO2浓度能否影响气孔导度,自变量是CO2浓度,因变量是气孔导度。

实验思路:

取生长状况相似的番茄植株分成甲、乙两组,在低水分灌溉条件下分别测定叶片气孔导度;甲组不增施CO2,乙组增施一定浓度CO2,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甲、乙两组叶片的气孔导度,并比较其变化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18.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