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8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始多次机会被清政府错失Word下载.docx

但马格尔尼当然不同意双膝下跪,乾隆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非常愤怒,他这时才知道,原来你不是要我称臣纳贡的。

  双方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马格尔尼说,我带有英国国王的画像,乾隆皇帝接见我们的时候,要把英国国王的画像放在接见的座椅旁,等于说我给你们的皇帝下跪,你们清朝的官员也得给英国国王下跪。

中国大臣说,我们天朝上国怎么能给你这蛮夷之邦的国王下跪,这绝对不行的。

马格尔尼又说,我们给英国国王行的是屈膝礼,单膝下跪,国王把手伸出来,我们拿着国王的手吻一下。

中国大臣说,你要拉着我们皇帝的手亲嘴,这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双方没有达成一致,乾隆皇帝用上对下的口吻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书信,说我是天朝上国,我无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互通有无,如果你仰慕我们的中国文化,想成为我的藩邦,这是可以的,但不需要互通有无。

  马格尔尼也很狡猾,马格尔尼走的时候说船出问题了,需要从陆路回去,中方也允许了。

他就从陆路到了广州,走了大半年,把中国的情况看了个够,对中国的情况也就心里有数了。

因为明朝就有欧洲传教士来,传教士为了让罗马教堂对中国派出更多的传教士,就把中国写成是一个人最多、最富裕、最强大国家。

所以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确实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

但马格尔尼这半年觉得,中国远不如英国,并且他觉得中国官员很腐败,所以他回到英国之后,在报纸上发表了他在中国的经历,说中国就像一艘在海上飘荡的腐朽的船,没有碰到礁石算它幸运,如果碰到礁石就可以把它马上碾个粉碎。

他的这几篇文章对英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马格尔尼到中国的时候,带了很多礼品送给中国皇帝,这礼品其中有两件很值得说一说,第一个是地球仪,他想告诉中国人,地球是圆的,谁也不在中心。

第二,他带来一支火枪队,中国在当时基本上还处于冷兵器时代,而欧洲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他让火枪队进行了表演,清军的将领看了都觉得好笑,觉得这就是跟放焰火放炮竹相似的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式的武器。

后来在嘉庆年间,英国国王又派了使臣给嘉庆祝寿,还是同样的结局,中国皇帝也把他们给赶走了。

  英国始终觉得我应该打开中国的市场,后来英国商人找到了一个商品,是大家都知道的鸦片。

鸦片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危害,包括人民体质的下降,还有大量的白银向英国流去,而且国家还收不到税。

清政府该怎么办,是禁还是不禁,这时候双方有两种意见,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取得了胜利,政府派林则徐到虎门去禁烟。

林则徐在当时是最有见识的中国人之一,或者说在中国人之中对世界的看法最清晰的,但是我们看看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当时他完全不了解英国人,也不懂怎么跟英国人打仗,但是中国人又喜欢造谣,这种谣言也查不出来是谁造出来的,反正就有,大家都信。

我看史料上说,由于马格尔尼见乾隆皇帝不肯下跪,中国人觉得他不是不愿意下跪,而是他不能下跪,生下来膝盖不能打弯儿。

这种传说很多,很多人都信。

我们看林则徐的奏折上也反映出这种观念,他到前线看了看,发现英国人膝盖还是能打弯,所以他就在奏折中写,英国军人的装束太紧密了,从脚脖子到大腿都被绷带打得很紧,所以膝盖不容易弯曲。

有人向他建议准备几千根长竹竿,双方交战的时候拿长竹竿一捅,英国人掌握不好平衡就会摔倒,而且膝盖不能打弯,一捅就站不起来了,我们就肯定赢。

这是林则徐最开始的看法。

  我再讲一个人。

打了几次败仗后,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英国已经进入现代化,而中国还是一个落后国家,他们觉得是指挥员不行,就派了湖南提督杨芳去打仗。

杨芳到了广州后还没正式接防,第二天英国军舰就来了,他自己去观战。

观战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英国军舰在水里颠簸,炮也随之颠簸,但都打得很准,威力还很大,他觉得这用的是邪术,我们要破邪术。

他的方法是在在广州征集马桶,因为最脏的东西能破邪术,他还征集了什么呢?

中国传统文化里歧视妇女,他就征集妇女卫生用品,也就是月经带。

等下一次英国军来了,他就把把这些马桶、月经带扎在竹排子上面放出去。

他觉得把邪术一破,英军就败了。

  当然根本没用。

杨芳的想法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看法,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杨芳的马桶阵是有来历的,明朝时期欧洲的传教士把火炮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感到很神奇。

少数民族与农民在造反的时候看到火炮,不知道这是什么,应该怎么办,于是就觉得要用最脏的东西去破除。

当时认为妇女的生殖器是最脏的,所以少数民族或者农民在和官兵打仗的时候,就抓一些妇女来,衣服扒光,对着敌人的土炮。

由于当时土炮技术落后,土炮有几次还熄火了,所以当时的人觉得这方法还挺灵验。

  所以杨芳并不值得嘲笑,他反映出整体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对世界就是这么看。

再讲到林则徐,他经过这个战斗觉得,国外是一个我们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于是林则徐就违反了规定,悄悄地让一些广东的知识分子搜集了英国的各种资料,地理书,报纸,编了一些书叫做《四洲志》,他知道这是犯忌的,他就没敢公开,但后来还是传出去了。

当有人质疑他为何要搜集这些资料时,林则徐说我为了“悉夷”,熟悉外国。

很多人就攻击他了,说你是长敌人威风,我们的华夏文化是最好的,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治国之道、伦理纲常,我们就能把英国打败。

正是因为林则徐主张抵抗英国,还要主动了解外国,林则徐就被流放了。

  他从家乡福州到新疆的路途中,在镇江碰到了他的好友魏源,两个人谈了很久,他就把鸦片战争的情况对好友说了,他觉得中国要好好了解世界,于是他把他《四洲志》交给了魏源,他希望魏源来帮他完成心愿。

魏源花了几年时间搜集资料编出了《海国图志》。

这本书是当时介绍外国情况最全面的一本书,每个国家的历史、经济、军事,尤其介绍这些国家的武器,轮船、军舰。

按照林则徐的观念,这种做法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说,他们还是觉得中国的一切都好,包括传统与制度什么都好,就是在武器这一点不如人意,所以我们要学习国外的武器。

  林则徐除了“长敌人威风”的罪名外,还有一个罪名叫“溃夷夏之防”,就是说中国人长期认为华夏和夷狄之间有一道文化防线,而林则徐则溃败了这道文化防线,换作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安全。

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罪名。

当时有一个士绅叫梁廷枏,他多少了解一点英国的情况,他写过一本书记录鸦片战争的情况,他写的这本书热烈地赞扬了林则徐抵抗英国是如何地正确,批判了其他一些人,如耆善、杨芳。

但他在最关键的一点,“师夷长技以制夷”,对于这个理念他就不敢歌颂,他只敢说这是违反了正统,违反了大道的。

  所以在当时普遍的中国人不接受《海国图志》这本书。

但这本书很快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反而在短短两年内翻刻了二十一版,而且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日本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世界需要什么,觉得他们自己也应该维新,应该图强。

我们知道,日本恰恰是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军的道路,反过头来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

林则徐启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不接受,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日本反而因此强大,反过来又侵略中国,这个历史的悲剧,我觉得是很值得吸取的。

我们再想,究竟是杨方那种就是坚持中国传统,哪怕战败也绝不能向狄夷学习,不能向西方学习是真正的爱国,还是像林则徐那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指责为溃夷夏之防的心态是真正的爱国?

为什么中国人都把盲目排外算是真正的爱国呢?

  太平天国使清朝的汉人第一次掌大权

  晚清总共70年,但要不要向外国人学习使用现代化的枪炮,都耽误了20年,这个王朝我觉得他太没有见识了。

他是传统的包袱太深,觉得我是天朝上国,只能你学我,不能我学你,为什么耽误20年之后可以学了?

这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崛起,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所以就提出来要造洋枪洋炮,这时候他们想起来当年的那本《海国图志》,于是把雪藏了20年的《海国图志》重新拿出来大量翻刻,希望官员和读书人都读这本书。

  曾左李要造洋枪洋炮,要用枪炮来打侵略者或者镇压农民起义,这对清王朝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们遇到的来自朝廷内部的阻力也是极大。

为什么会有这个阻力?

我们知道清朝是满族入关统治了汉族,满族人比汉族人要少很多,所以清政府一直警惕汉族,不让汉族人有地方大臣,有总督巡抚,军权都在满族人手中。

但是太平天国的运动证明了清朝的国家军队不堪一击,镇压不下去,只好让曾国藩自己的湘军去镇压,曾国藩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军权。

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都取得了相当大的军权。

我觉得太平天国一个重要的后果,客观的后果就是使清朝政府入关两百年来,汉族人第一次有了相当的权力了。

  曾左李要造枪炮,遇到朝廷内部的阻力有多大,我举个例子。

打仗要传递信息,当时还靠马来送情报,在1868年的时候,外国已经有电报,李鸿章向朝廷申请说,要发电报。

朝廷坚决反对,这是狄夷的东西,跟当年说林则徐一样,狄夷可以用,我们不能用,所以就是不让修电报。

李鸿章提了好多次,每一次都被反驳回去了。

朝廷列了一个理由,是什么呢?

中国讲祖宗崇拜,我们世世代代祖坟都埋在地下,而电线当时是埋在地下的,埋在地下会有电流通过,电流通过就惊动祖坟,就会使祖宗不安,祖宗不安就是不忠不孝。

所以朝廷拒绝用电报。

  李鸿章后来当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到1879年,他自己没有经过朝廷同意,悄悄在天津的北洋总督衙门和天津炮台架了一些电线,通过这个电话可以指挥多少个炮台,觉得太神奇了,同时这边说话那边能听得见,这对打仗来说作用大了。

他觉得很好,让其他官员来试,那些官员一试觉得确实好,最后朝廷也觉得这个好,所以1880年同意可以发电报了。

从李鸿章1868年开始不断地提要求,到1880年才同意,加个电报又不是搞政治体制改革,并且带来的好处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正常的政府都知道,我跟别人打仗,不断有农民起义,不断有别人侵略我,我要指挥,传达命令,了解前方的信息,我觉得不需要一个高端民主的政府都能看出来好处来,但清政府居然经要过12年的时间的思考,最后才决定建电报。

  清朝始终坚持天朝上国的面子最后害了自己

  清政府有心理障碍,觉得狄夷的东西我们不能用,为了克服这个心理障碍都用了12年,你可以想其它事阻力会有多大。

更大的困难来源于修铁路。

李鸿章也是从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来,跟恭亲王说要修铁路,他觉得修了铁路对运兵很有好处。

恭亲王也觉得应该修,但是阻力太大了,不敢提出来,后来李鸿章提了,一提那也就是一片反对之声,谴责他,说他是汉奸,说修铁路逢山要炸山、逢河要架桥,这会惊动地神、山神、河神,这些神灵是保佑大清朝的江山社稷的,把这些神灵都得罪了怎么办?

李鸿章每次的奏折都说修铁路会带来利益,哪儿修铁路,哪儿就发达。

这也让卫道士们抓住了把柄,他们说这正好证明了铁路修到哪里,哪里人心就变坏,因为圣贤书上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铁路经过的地方,纯朴的民风会变坏。

还有人说,修了铁路之后,陌生男女在闷罐子几天几夜,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但李鸿章因为他有修电报的经验了。

他就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建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

李鸿章后来也没打报告,他挖了煤之后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

他觉得,用这段铁路来拉煤,让大家适应一下,感受到它的好处。

但李鸿章知道,欲速则不达,他在上报给朝廷的时候得用一些中国人最熟悉的词来报告一个新事物,他打奏折的时候就说修了新马路,因为确实没有规定这种东西必须叫做铁路,朝廷也没有介意。

  李鸿章很聪明,他知道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他没有用蒸汽机拉煤,而是用几匹骡拉一个车箱,车厢里有煤,在铁轨上拉了9.8公里,完了再卸下来。

他想有个适应过程,但是负责修唐山煤矿和小铁路的英国工程师一看觉得太荒诞了,你修了铁轨,用骡拉着车皮。

他觉得这是中国政府没有钱,买不起蒸汽机车,正好唐山煤矿有个锅炉,当时没有用,他没有报告给李鸿章,他自己就把它改装成一个蒸汽机车,把它弄到铁轨上了,铁轨上拉了长长的车皮,还装满了煤,这是1880年的事。

但蒸汽机会响,把大多数人吓得魂飞魄散,觉得这是妖魔鬼怪,马上就报告给了朝廷。

  这下朝廷知道了,原来你李鸿章是修了一个铁路用来运煤,就让李鸿章把铁路拆了。

李鸿章也很狡猾,他做事总是打马虎眼,他知道政府最忌讳的就是蒸汽机车,他就把蒸汽机车撤掉,又恢复到用骡拉车皮。

到1883年,到中法战争比较紧张的时候,李鸿章说,北洋水师需要煤,还得用蒸汽机车拉,朝廷同意了,所以又恢复到把蒸汽机车调到铁轨上,又恢复这9.8公里用蒸汽机车拉。

  电影《让子弹飞》用的就是这个情节,电影里的情节不是不是编出来的,这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洋务运动是多么艰难。

修铁路是对朝廷有很大好处的事情,他都不干,他觉得铁路是西方的,不是中国的。

李鸿章做事有个特点,等机会,他知道没有一个人全力地支持他,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等到什么时候?

大家知道,1884年中法海战中,整个福建水师被打沉,暴露出了清政府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中国没有现代化的军舰,都是沿江沿海一些地方官,买一些帆船,让几个熟悉水性的士兵在帆船上,主要是防江盗海盗河盗,当时水师就是这样一个水平。

  但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都是在海上使用军舰侵略,曾左李或者沿海的督抚都用自己地方的钱从英国、法国或者是德国买来现代化的军舰,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

而且,左宗棠李鸿章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有现代化的舰队,还需要一个海军司令部来统一指挥,这几个水师不能你用美国的标准,他用法国的标准。

所以左宗棠首先打报告说,朝廷应该成立海军衙门,所谓海军衙门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部,李鸿章也提出来说,几支舰队建成了,应该统一管理。

但清王朝拒绝了,为什么拒绝?

统治者认为,我用狄夷的军舰都已经是等而下之,不得不这么做,很丢人,你还要让我在政府机构中,我们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再学狄夷,建立一个我们传统没有的政府机构,坚决不同意。

  这个事情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短视,这不是政治体制改革,要裁撤某个机构,侵犯了官员的利益,而是新成立一个机构,给别人有当官的机会。

所以在1884年马尾海战,一个福建水师被打沉就暴露出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北洋水师没法增援,暴露出这些问题来。

这时候左宗棠、李鸿章抓紧这个机会跟朝廷打奏折,说一定要建海军衙门,朝廷到现在才知道建海军衙门的重要性,才同意了。

这个事情也说明了清王朝的变革总是非常被动的。

像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是多么忠于朝廷的大臣,他们拿地方自己的钱建立舰队,说应该由中央来指挥,中央居然拒绝,我不要,我不指挥,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非要一个舰队被打沉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知道要建立一个海军衙门。

  海军大臣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慈禧当然用了她最信任的醇亲王奕譞来当海军大臣。

他一上任后,李鸿章就对他说,我的北洋水师很强大,请你到天津来视察北洋水师。

奕譞一视察北洋水师,他没想到现代化的军舰这么厉害,大炮打得又很准,海浪那么大,他觉得站在军舰上非常威风。

李鸿章就借这个机会说,为什么军舰能在海上跑那么快,就因为他要靠锅炉的动力来推进。

但是我们这一次检阅用的煤靠骡车,得多少骡车拉多少个月,我们这一次就用完了。

你要打起仗来,还用骡拉煤吗?

跟不上的话,这些军舰在港口就等着挨打。

  奕譞曾经也是反对修铁路的,这时候他才明白修铁路运煤的重要,李鸿章就跟他建议说,你应该用海军的名义给朝廷打报告,中国应该大规模修铁路。

奕譞说,我现在提了,反对的力量会很大,现在不是时候,但是我支持你,你先把到唐山的铁路抓紧时间修。

有他的支持,李鸿章也不用打报告,大张旗鼓就这么修起来了,把这一段铁路就修到了天津,北洋水师的码头。

1888年醇亲王奕譞觉得时机成熟了,他用海军司令部的名义给朝廷打了报告,说军队有个军舰,有了码头,需要修铁路运到码头。

这个奏折就到了朝廷上,慈禧让各位大臣讨论,应不应该修铁路。

因为奕譞权力很大,这时候反对的和赞成的意见就半对半了。

  这时候地方大臣张之洞就出来表态了,他觉得应该修铁路。

在诸多大臣的赞成下,慈禧在1889年下令全国修铁路。

从李鸿章1872年提出来到慈禧1889年同意,中间经过了17年,修个铁路又不是一个什么侵害官员利益的事,是带来好处的事,他都要经过17年,你说他还能做出什么政治体制的改革。

清王朝始终坚持自己天朝上国的面子,实际上最后是害了他自己。

  上纲上线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在文革达到顶峰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还面临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他感觉所有外国国家都是我的藩属国,虽然他被英国、法国打败了,但他还是不承认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所以清政府迟迟不愿意成立外交部,成立外交部就意味着我承认和英法等国家是平等的,我不是你的上司。

清政府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五口通商,即五个城市允许外国人居住、经商,这个五个城市是上海、广东、福州、厦门,宁波,都在南方。

清政府设立了一个南洋总督,专门来和外国人打交道。

他为什么要这样?

他觉得别看你把我打败了,但是你只能和我的地方官打交道,证明我还是天朝。

  所以,他就规定长江以南,凡是跟外国人有交往的事务由南洋大臣来处理,长江以北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事务北洋大臣来管。

另外,清政府特别不喜欢外国人到北京来,他们规定外国人有什么事先跟北洋大臣谈,北洋大臣如果解决不了的再到北京来,反正从天津到北京也近。

北洋大臣事实上就成为中国的“外交部”,这样地方官员就获得了外交权,这个权力不得了。

你看如果我们还是闭关锁国的话,只有河北省委书记有权力和外国人打交道,那河北省委书记的权力你想想大到什么地方去了。

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是天朝上国的面子,把外交权交给地方,尤其交给北洋大臣,而李鸿章又能干,利用权力做了很多事。

袁世凯也能干,也做了很多事。

  我们看,无论是建电报,修铁路还是建外交部,反对派不从技术层面反对,而总是用孔孟之道的理由来反对,一直上纲上线。

所以上纲上线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这个思想在文革就达到顶峰了。

中国的清政府总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他才愿意做一点点改变。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为什么中国会惨败呢?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刚才我讲过,军队需要运煤,需要建铁路。

铁路一修通之后,李鸿章在1890年又看到,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也修通了,而且俄国到中国东北的运兵速度比我们快。

这时候日本的野心也开始显露出来了,所以现在最紧迫地不是修从北京到汉口的铁路,而是打通山海关,修天津到奉天,就是现在沈阳的铁路,再从奉天修到各海军码头的铁路。

朝廷一看李鸿章的建议,觉得他分析是有道理的,就同意了,全力修这条铁路线。

但是这条铁路修到一半就停工了,为什么停工了,因为这时候慈禧要用海军的钱修建颐和园。

我想,她为什么要用海军的钱,仔细一查就明白了,李鸿章是用海军的钱修铁路。

  所以慈禧就用了这一大笔钱来修了颐和园。

北洋水师到后来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维修,这时候你们也知道,这十年间世界的军舰造船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力和射速更快了,而日本恰恰是晚了中国10年建的海军,他是针对北洋水师建起来的,他的装备比北洋水师少,但是军舰航速快和火炮射速比清朝的快,你五分钟发两发,我五分钟发五发甚至六发,就比你强。

在建立海军上,日本与清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想方设法拨款买军舰。

因为明治天皇本身就是省吃俭用来给买军舰筹款的,国家元首都这样做了,老百姓看了很感动,当然也会跟着做。

而我们清政府是把海军的钱来修园子,所以我觉得根本不需要打仗了,打仗之前就知道谁胜谁负。

我们知道在民主的国家里,应该有国会,国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审议财政,即使是皇家,钱也不能乱用。

但中国人根本没有这个观念,我当皇帝,是我打的天下,我想怎么用钱就怎么用钱。

  我们看,近代的革命都是跟财税有关。

英国贵族不满意国王随便征税,他们联合起来跟国王谈判,英国国会是怎么建立起来,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最后确定了国家不能随便征税,如果要征税得通过国会的同意。

美国独立也是是吗,它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跟他征税,但美国人说,我没有人在英国国会里当代表,我就不纳税,无代表就不纳税,美国人就跟英国人干起来了。

  慈禧实际上没想到甲午战争是清政府灭亡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就跟她乱花钱有关,最终害了民族害了社会,最终也害了政府。

清政府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这个改革是由几个读书人来承担了,整个政治体制变革,如果说最高权力者慈禧不支持,我觉得他们是很难成功的。

而恰恰由于光绪与慈禧,一个是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一个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又有矛盾。

这群想要进行体制改革的是体制内最边缘的这一群人,他们终究还是体制内的,当清政府把他们用最激烈的手段镇压之后,那么承担起改革任务的就是体制外的人,由体制外的人来进行这个变革,那性质就变了,就要推翻清王朝,那就是革命了。

  戊戌维新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它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首先我讲一个细节。

那天晚上慈禧连夜回京,从颐和园赶回了宫中,把光绪和其他的大臣都叫来,让光绪跪在左边,其他大臣跪在右边,训骂光绪,她说,你为什么要听康有为的话。

光绪皇帝说,我倒不是听康有为的,是因为康有为说要变法,我觉得现在洋人老欺负我们,我们只有用洋人的的方法才行。

这其实也就是当年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另一种说法。

但是慈禧一句话就把他回绝了,她说,按照你的说法,祖宗的法子就不灵,洋鬼子比祖宗还灵?

  祖宗家法是慈禧的工具统治者弘扬传统总有实际考虑

  慈禧训光绪,她说祖宗的家法不能变。

祖宗的家法是什么呢,就是皇位继承法。

但是其实慈禧是最不遵守祖宗家法的,她的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按照皇位继承法就应该是这个皇帝的下一辈,找一个男性当皇帝。

但慈禧说不行,得从同治皇帝同辈人中找一个人当皇帝,这是严重违反了皇位继承法的。

当时1875年,就找到光绪这么一个小孩,她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如果是她儿子的下一辈当皇帝,那么权力就掌握在了那个小皇帝的父亲或者母亲手上,她自己的位置很低了。

当23年后的戊戌维新,她又觉得这会违反到她的权力了。

所以我们看所谓的家法,就是慈禧手中的一种工具,当家法威胁到她的权力时,她一定要变。

但是变革威胁她的权力的时候,她又强调传统。

所以我现在一听到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