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881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docx

杭师大学科语文专业二课程论笔记

课本笔记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课程功能定位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语文课程论语文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

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语文课程的文化教、中外文化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内容

 

教材价值、类型

语文教材总论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编写思想

语文教材论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概观编写体例

.........

语文教材分论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

阅读、写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

性质、研究对象

语文教学论相关学科

任务、研究方法

语文教材论与语文学习论性质、内容、

语文学习论

过程、类型、方式

语文教学论

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

(性质、意义、目标、方法、原则)

阅读教学的层次和角度

语文教学原则(依据,途径)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作文教学,理念,原则与要求、过程

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况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况

使命与素养

教学实践:

备课、说课、上课、评课

语文教师论

科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教材编写

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与类型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

(1)是个人表达情感的工具

(2)人群交流沟通的工具

(3)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4)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目标:

培养语文能力

要求:

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语文基本能力

2.语文课程人文性——本质属性

相互对立

3.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表现:

形式与内容、语言和文化、应用和审美

形式<——>内容相互统一

二、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两个课程标准要求: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1.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2.其他课程丰富语文课程

第2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功能——多重功能与传递功能

1.知识传递功能——文字语言知识、文字知识、社会知识

2.能力培养功能

(1)读、写、口语交际功能

(2)综合性活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义务目标:

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目标:

审美教育

4.文化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熏陶

5.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6.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7.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注:

语文课程学习特点——综合性、复杂性、丰富性

二、地位

基础的基础

核心地位

三、价值——不同层面

1.个人的发展价值

2.提升素养的价值

3.文化传承的价值

4.审美陶冶的价值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理念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应用性

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层次明晰,循序渐进(例:

默读)

语文课程目标,培养语文应用能力途径:

培养语感,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入手

鲜明时代性

2.语文课程审美性(语文审美教育)

(1)含义:

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

(2)目的:

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3)特征:

审美E高度重视、强调审美实践、注重多要素协调发展

3.应用与审美并重

应用功能(互相统一)——>审美功能,审美功能(互相促进)——>应用功能

二、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民族性

汉语文的民族性汉语文自身固有的特殊性

汉语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汉语文教育特有的历史传统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2.语文课程的国际性

3.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

一、含义:

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是教材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确立意义与依据

1.意义

(1)对教材编写的意义

确立内容领域、难易程度、各教学阶段继承关系

勾勒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内部关系

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

(2)对语文教师的意义——施教的依据

帮助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教学按轨前进

帮助确立检验教学的标准

(3)对学校和社会的意义——评价教学质量的准绳

2.依据

社会需要

客观条件

主观认知

历史经验外国经验

三、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1.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特性

1.基础性

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

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现在通向未来

2.综合性

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和谐一致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训练的协调一致。

3.全面性

面向全体学生

知、情、意所有因素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

读、写、口语交际、综合能力同步提高

4.多元性

语文课程的多元化——>课程目标多元化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倡导

5.实践性→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性与文字表达

六、语文素养与与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素养的内涵

2.三维目标

 

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含义及范围

1.含义:

只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2.范围

(1)按来源分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按功能分

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

间接作用,如媒介、设备等

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

可做语文学习素材、内容

(3)按呈现方式分

文本性语文课程资源

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媒体性语文课程资源

活动性语文课程资源

(4)按存在方式分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

教材,图书等

隐性语文课程资源:

学习风气、师生关系等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1.资源筛选机制

要有利于实现E目标和社会需要

要与学习语文内容条件一致,符合身心发展

要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一致,有利于素质的提高

2.利用原则

优先性选择

适用性原则

和谐性原则

3.利用策略:

信息捕捉,价值辨识,资源利用(读取、链接、重组)

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1.学校资源

教材资源

教师资源(即使条件性资源又是素材性资源)

学习情感的培养和升华

学生资源(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学习心理的调试和优化

学习行为的改造和优化

校本资源含义:

学校的历史文化,环境设施及开展的各种与语文相关的活动

地位: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2.社区资源

3.家庭资源

4.自然资源

5.网络资源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途径

1.开发策略

(1)制约因素

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

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

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

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

(2)分类

从问题角度看

从课题角度看

从学习情境看

2.开发途径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

引导学生做教材的编创者

(2)挖掘教师潜能,开发教师资源

(3)拓展教育空间,开发校本资源

(4)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5)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

(6)设计崭新课题,开发网络资源

三、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语文校本课程

(1)定义

(2)开发:

强化地方课程资源意识

开发利用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多样化

2.语文校本课程

(1)定义

(2)开发

a.条件:

学校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学校也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要有参与、民主、合作、开放的学校氛围

教师的专业能力、工作时间及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b.方法:

合作开发法:

校际之间;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课题研究与实验法

对口支援法

过渡法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测试

一、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与类型

1.性质: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数量化测定。

2.特点:

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和异质性

这是形势的复杂性

试题的编制和评分难以客观化

3.类型

(1)按教学过程阶段分:

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学年测试

(2)按测试的目的和功能分

诊断性测试(摸底性测试):

教学之初测试以制定教学计划

形成性测试:

教学进行中,以改进教和学

终结性测试:

学年结束后,检测教学效果

(3)按测试结果分析标准分

标准参照测试:

是否达到率先规定的目格(是否“及格”)

常模参照测试:

以平均分为标准排名

(4)按测试目的分

学习测试:

(成绩测试)

水平测试:

(选拔测试),中高考

(5)按测试内容分:

作文测试,阅读测试

二、语文课程测试的方式方法

1.语文测试的基本方式

(1)口试和笔试

(2)开卷和闭卷

(3)自测和他测

(4)一般测试和标准化测试:

一般化——教师和自己设计和编制的试题

标准化——按统一标准规定进行

2.语文课程测试的方法和题型

(1)主观题测试法

a.问答法,操作法,论述法,作文法

b.优点:

便于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缺点:

难以客观公正

(2)客观题测试法

a.选择题法,是非判断法,配对法

b.优点:

测试范围广,评分误差小。

缺点:

不利于求屏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不能充分反映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3.语文试卷的编制

(1)要求

检测点覆盖面宽,分布合理,具有代表性

难度适当

试题有相对独立性

排列合理

(2)基本程序

确定测试目的→拟定测试方案→选择题型编拟试题→拼配组合试卷→拟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仔细复核并交付打印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评价

一、语文课程评价内涵

1.课程评价:

是教育评价的一种,他是运用教育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课程和教学信息,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课程评价手段:

课程测试,观察和调查

3.现代课程评价观:

强调评价的反馈,矫正、激励功能,其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目的——“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鞭策作用(表扬式评价)

改进作用

2.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反思研究作用

改进提高作用

3.对整个语文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全面提高课程质量

完善语文教学系统

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

1.当前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

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

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过分关注成绩,忽视综合素质

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过分注重笔测,忽视质性评价

过多教师评价学生,忽视学生自我评价

2.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

新课改:

“发展性评价”内涵,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你要的内容体系方式,手段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目的,着眼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从对象,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从内容:

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方式:

要改变测试唯一,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

从功能:

不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从主体: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注重选修与必修的区别与联系

3.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1)测试法(分析测试结果)

(2)观察法

优势:

可在长时间广范围内进行,能获得较全面的资料;可了解学生正常的本来的学习情况,

可减少偶然性。

缺陷:

容易掺杂教师的主观个人情感

(3)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指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

(表现性活动的设计)

(4)档案袋评价

 

第五章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1.20c.前期的国语国文课程标准

2.20c后期的语文教学大纲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外国母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反对平庸,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

(2)重视母语课程的文化构成,形成国家观念,培养负责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是母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3)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字熏陶与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并重

(5)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6)强调语言必须与不同领域的内容相结合

(7)引进技术加强语言学习

(8)课程标准与评价紧密结合

2.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6点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实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1.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比较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比较

3.比较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六章语文课程内容

一、概述

1.内涵:

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2.相关概念辨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内容选文内容

3.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物质,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

4.教师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成:

预设性与生成性

二、选择

1.选择主体:

教师和学生

2.选择的价值取向:

学科知识;活动;学生经验;社会生活

3.选择的原则

发展性→基础性与规范性

内涵性→文化性与生命性

建构性→过程性与经验性

方向性→未来性与超越性

三、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

语文课程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语文教材论

第一节语文教材总论

一、语文教材的价值(影响人、塑造人、决定人的)

1.语文教材内涵:

是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依据语文课程的目标而选编程成的数字媒体,也就是将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了的教学用材料,语文教材对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更具有极大的意义。

2.对学生的价值——经常性影响

是获得语文知识信息的基本源泉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依据

是启迪学生思考的早期渠道是学生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体

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工具是未来发展的铺路基石

3.对教师的价值

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

是教师拓展知识的基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

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工具

4.对教师的价值

5.对出版者的价值

6.对国家的价值:

是培养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未来人才的有效工具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

1.依教育观区分

学科中心教材

→今天的语文教材是两类调和物

生活中心教材

2.按地位区分

选修

必修

3.按性质区分:

识字教材、语言教材、文学教材、文化教材、写作与说话教材、文言教材、语文知识教材

4.按构成手段分:

语言教材,非语言教材。

5.按使用地区范围区分

国家教材

地方教材

校本教材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

“两标”的编写建议:

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激起兴趣,开放性,弹性

二、地方教材、教本教材的编写

乡土教材的编写,反映地方特色

三、语文教材的使用

1.由“教”到“用”——语文教材使用观——批判精神

2.科学使用教材的态度和方法。

(1)自主解释和评价教材,创造性运用之

(2)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前提下,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

(3)根据需要,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4)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的同时指导学生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

(5)注意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教材,特别是政、史、地教材的有机配合

(6)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

第三节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概观

一、编写思想

1.共同之处

(1)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两个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2)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

(3)力求建设开放丰富,有弹性的教材系统

2.各有特色

编写体例见朱书p109-113

 

第八章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

第一节语文教学论

一、语文教学论的性质

根据对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

二、语文教学论研究对象

以语文课程论和教材论为基础,探讨体现课程性质实现课程理念,达到课程目标的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

三、语文教学论的任务

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四、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实地观察法

现状调查法

历史比较法

科学实验法

分析研究法

第二节语文学习论

一、语文学习的性质、类型、内容

1.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

2.类型

接受学习有老师将确定是知识,通过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类型

发现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类型

3.类型

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语文学习的过程

“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

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

三、语文学习的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语文学习方法

1.内涵:

带有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2.特征:

继承性综合性层次性发展性

3.作用和系统

作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培养语文能力

养成语文自学习惯

系统——以语文学习过程为主线

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语文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

4.选择和运用

选择:

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个性特点;环境条件

运用: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知识

反复实践语文学习方法

善于组合语文学习方法

及时总结语文学习方法

五、语文学习习惯

1.内涵:

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

2.内容:

阅读、写作、识字写字、口语交际

3.培养

基本原则:

计划性指导性实践性教育性一般过程:

明确意义、掌握知识、认真实践

第九章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原则:

反映语文教学规律,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第一节言语训练与语言教学相互协调原则

一、确立依据

培养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言语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语言知识的积累

二、贯彻原则的途径

1.语文教学言语训练为中心

养成语感(有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是对言语准确,而对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是言语能力核心)

积累语言材料(语文课程三基:

基础语文知识、基本言语技能、基本语言材料)

培养学习方法(善读善写善说)

2.传授必要的语言支持,以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

3.在文学教育中进行语言教学

第二节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互为表里的原则

一、确立依据

言语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语文教学既要关注言语内容又要关注言语形式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统一

二、贯彻途径

言语形式、言语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为教学营造真实的语境

第三节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相辅相成的原则

一、确立依据

吸收与表达相互为用

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相互促进

二、贯彻途径

以读写为重点,安排读,写,口语交际的全面训练

寻找结合点,兼顾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

第四节学校语言学习与家庭,社会语言学习结为一体的原则

一、确立依据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到处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二、贯彻途径

争取其他学科的支持和配合

小课堂与大课堂相互促进

加强对大课堂的指导

 

第十章阅读教学

第一节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理念

一、阅读理念

1.读者的主体地位

依据:

学生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

学生是具有潜能的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是独立的过程

2.文本解释的多元化

多元化阅读途径

多元化阅读方向

二、阅读教学理念

1.对话互动理念(强调师生间的对话)

2.自主性学习理念

义务课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高中语文课标: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3.培养阅读能力的理念

阅读能力:

旨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

第二节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

一、体验和感悟的性质与意义(必要性)

重视体验与感悟的生成与发展,是实现教育以人为的需要

体验和感务是学习者自身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主动探求的结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离不开体验与感悟

引导学生生成体验加深感悟,是“课标”倡导的科学训练观的核心内容

二、体验和感悟的目标

1.发现“人”

2.体悟情

3.感受美

4.领悟理

三、生成体验和感悟的方法

1.文本性体验

2.形象性体验结合阅读教学组织表演、模仿

四、生成体验和感悟的原则

1.让体验在交流与交锋中获得提升

2.坚持人文目标与工具目标的统一

3.师生相互交流,以求教学相长

4.交流体验要有必要的分析与评价词句理解、文意把握

要点概括、内容探究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层次与角度

一、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

1.培养问题意识

2.讲求问题策略

(1)两“课标”指引“分层次”,“分角度”阅读

(2)从普遍性问题中寻求具体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层次

直觉的阅读(理解表面意思)→理解的阅读(文本理性解释)(按层次进行引导阅读)→评价的阅读(文本批判)→创造性的阅读(创造性拓展)

三、阅读教学的角度

1.转换读者的社会(立场)形成多角度

2.转换时空形成的角度

3.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的多角度

4.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多角度

5.从怀疑形成的多角度

6.从事物形成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多角度

(1)文章学范畴的多角度:

题材,体裁,结构,语言,主题思想

(2)哲学范畴的多角度:

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

第四节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及研究意义

语文教学模式是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做出的简要概括

研究意义:

(1)教学所需

(2)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

二、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

1.黎锦熙三段六步教式

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

优点:

我国最早阅读教学模式,为后人开辟道路;发扬了学生积极主动精神

2.朱自清四步教段

(1)令学生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