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9020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docx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

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作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者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

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2、柏拉图的“理想国”

公元前404年,柏拉图写成《理想国》,以对话的形式提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

他认为,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造成了贫穷、腐化、堕落与不安定。

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永无太平之日。

因此他提出“理想国”的设计:

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第二等级是战士;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瓦罗的《论农业》

瓦罗作为奴隶主思想家,在《论农业》中明确地把奴隶看做工具。

他把农具分为:

(1)能讲话的农具—奴隶;

(2)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3)无声的农具—马车。

牛马属第2类,马车属第3类,奴隶属第1类。

他认为,大土地所有者应亲身料理农庄,奴隶制庄园应保持自给自足。

4、公平价格

公平价格的概念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第二章】

1、货币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2、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孟等。

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输入更多的货币,这在资本原始积累后期,对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曾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3、重工主义

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4、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1)  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

他们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马林斯、博丹、安徒安·孟克列钦等

(2)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

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提出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安东尼·塞拉等。

【第三章】

1、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

价值理论

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他在考察地租问题时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还进一步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地租理论

配第将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其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1)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

(2)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

(3)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

休谟对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作了出色的发挥。

他把金属货币理解成铸币,又把金属铸币理解为单纯的价值符号,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是单纯的价值符号。

货币对劳动和商品的关系,也不过是一种数量关系。

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论作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三点结论:

(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

(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3、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

诺思:

明确把利息称做“资本的租金”,并将之与地租相对立。

他提出,决定利息率水平的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量,借贷资本量增加,利息率就会降低。

马西:

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马西还用利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

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

【第四章】

1、比例价格

比例价格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如果每种商品都能按比例价格出售,就会彼此保持一定的比例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一国财富。

2、坎蒂隆的价值观

在财富观念的基础上,坎蒂隆提出了对于价值的看法。

既然他认为物品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和劳动,因而他就自然地把任何物品的价值归结为由土地和劳动来决定。

他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物质财富,并受到其重农主义偏见的束缚,把土地看做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价值的一个因素。

他提出,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

这表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五章】

1、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

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

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纯产品

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3、阶级划分

魁奈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的阶级结构。

他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

(1)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2)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

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态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

(3)不生产阶级,魁奈又称之为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

4、资本划分

魁奈将农业资本划分为两个部分:

(1)“年预付”,即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等。

(2)“原预付”,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房屋、仓库、耕畜、家具等。

【第六章】

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

3、斯密的教条

指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最后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通通由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

4、货币论

(1)在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斯密虽然未能从价值形式发展中掌握它,但他知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中,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自发地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

(2)在货币的职能上,斯密更多的是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问题。

斯密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

他指出任何国家各种纸币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价值。

斯密对世界货币及其流通规律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5、看不见的手

斯密认为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

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

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

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

“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6、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ofAbsolute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ofTerritorialDivisionof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

而相对优势度常常用经济收益,低初始成本,适应性的增强。

一段时间内储蓄的增加,社会声望。

回报的快速性等来表示。

一项革新较前一方案的相对优势度越高,改革新方案的使用率越高。

【第七章】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

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

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计,固然,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

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

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李嘉图认为,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

……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在这段话里,他把价值称作实在价值,并把它与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他使用不少术语,把交换价值叫做相对价值、比例价值等。

2、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

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

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

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

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

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

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

3、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

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李嘉图认为:

一国所有的货币都处在流通中,以致商品的价格完全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他把大部分的各种商品放在一条线的一边,把乘以流通速度的货币放在线的另一边,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调节物价的因素,这就是他的货币数量论的典型表述。

4、相对工资论

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

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

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第八章】

1、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2、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

西斯蒙第指出,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通常被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在价值,另一种是相对价值……前者是生产品和取得这种产品的劳动之间的比例,后者是生产品与需要这种产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的比例。

3、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西斯蒙第认为,社会不仅需要生产财富的生产劳动者,还需要有行政人员、立法者、法官、律师、武装力量等。

他们的收入不能动用资本,而要动用社会收入。

西斯蒙第指出了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4、再生产理论

收入虽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本身不是收入,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获得这一名称,才能具有这种性质。

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

这便构成了西斯蒙第特有的再生产理论。

【第九章】

1、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出发: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抵制的阻止。

(3)这些抵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抵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这三点就是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原理或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尔萨斯主义的要点所在。

2、马克思的人口规律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3、有效需求不足论

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

4、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和消费的”。

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

5、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萨伊认为,人们给某种物品以价值,是因为它有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或是满足人们的嗜好和虚荣。

没有用的东西,是谁也不肯给予它价值的。

所以说,“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

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6、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

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第十章】

1、西尼尔的价值论

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

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

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

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

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

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2、节制论

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制论。

节制是指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因此,西尼尔认为,“所谓生产成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3、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

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

他说:

“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

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

”“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

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

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4、工资基金论

约翰·穆勒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

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

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5、凯里的再生产费用价值论

凯里认为,在一切发展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降低了再生产的费用。

再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费用的减少,已经不可能交换到比再生产时所需费用更多的价值量。

因此,生产费用不再是价值的标准,而价值则是由再生产费用决定的。

再生产费用包括人类在控制自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生产资料,以及耗费的劳动。

因此,再生产费用也就是由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组成。

6、巴师夏的服务价值论

巴师夏认为,“价值就是两项交换的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

世界上第一次有价值观念这样一种情况:

某人对他兄弟说:

‘你替我做这事,我帮你做那事’。

他们两人都同意了,因为这时人们第一次可以说:

两项交换的劳务价值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