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0425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 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

上海寒假讲义语文六年级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级:

六年级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

时间

主题

第3讲课外文言文复习

学习目标

1、教会学生掌握重要的实词词义,正确翻译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会学生文言文内容理解的简单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3、教会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启示的技巧。

教学内容

教法指导:

1、结合上节课课后作业,师生一起回想上节课的重点、难点。

2、教师请学生讲自己听到的关于判案高手的故事,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

1、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

二、互动探索

1、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大名鼎鼎的判案高手?

他们判过的经典案件有哪些?

2、还有一些名声不大却很有智慧的判案官,你知道吗?

参考答案:

包青天:

狸猫换太子、怒斩陈世美等;狄仁杰:

银马车案,湖州蜜蜂案等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

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

教法指导:

1、注意知识梳理时尽量不要完全复述教案,多使用一些联想和简单、直白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知识梳理一:

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方法

1、字音辨别

在字音上,古汉语中有些字由于使用了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通假手法,因而它的音需要特别记忆。

如“有”、“被”、“语”、“夫”等常用的古汉字,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它们的音、义,在阅读理解上就会碰到障碍。

还有朗读中的连读、重音、节奏等,如把握不好也容易引起理解上的错误。

准确掌握古汉语的这些特点,对于扫除阅读障碍,提高理解能力有着十分显著而有效的作用。

2、词义辨别

如同阅读现代文需要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一样,阅读古文也是如此。

在古汉语中,有一类词汇必须特别记住:

那就是古今异义字(词),诸如“牺牲”、“妻子”等。

那些出现了词性活用情况的字词当然也需要记住。

如果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难字词,千万不要慌乱,应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语境来猜测字(词)义,如利用生字的重复猜测字(词)义,利用词与词的对比和类比了解词义。

3、句式辨别

我们对自己熟悉的短句很容易明白其传递的信息。

一旦遇到稍长一点的句子或是特殊句式,就会发生思维短路,不知所云。

其实,再难以把握的长句都是由基本句型演化而来,只不过是所带的附加成份或多或长而已。

阅读时只要能注意整个句子的结构并分清各成份之间的关系即可;而常见的特殊句式如:

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必须记住并了解其译法才能避免误解其意。

4、善于选取主要信息

我们刚学习古文时,接触的都还是些简单的字、词及短句。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以及阅读材料的加长,不少同学都会觉得难以接受,继而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只有理解了每一个字、词、句,才能理解整篇文章。

其实并非如此。

各式各样的古文浩如烟海,即使是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对每一个古文字、词都了如指掌。

初中生在阅读古文时非常有必要放下思想包袱,有时甚至可以舍弃一些啃不动的硬骨头,集中精力去理解关键词和核心内容。

千万不要一遇到理解不了的字词或句子,就中途停下来思考其含义,以致于顾此失彼,一无所获。

应接着往下看,待到读完全文,也许会恍然大悟,发现先前没读懂的内容原来如此。

有时如能把关键词或句贯穿到全文来思考,也可大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应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简单的笔记,如将文后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或自己尚存在疑问的地方简单地勾画一下。

以便于始终有目的地阅读文章,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知识梳理二:

积累人物形象

那些“逝去”的人-----那些“遥远”的品质

为王皇----------------知错就改、善于纳谏、雄韬武略、屈尊访贤、关心疾苦、仁政爱民、勤政爱民……

为官★近臣侍卫-------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刚正不阿、不畏强权、高风亮节……

★地方官---------爱民如子、断案如神、廉洁奉公、公而忘私、鞠躬尽瘁……

★将军——-------有勇有谋、机智勇敢、骁勇善战、身先士卒、智勇双全……

为学——---------勤学好问、刻苦努力、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敢于质疑……

为常人---------------宽厚仁慈、为人勤劳、严以律己、尊老爱幼、大公无私、自信乐观……

为孩童---------------年轻有为、天真烂漫、机智聪明、富于创造、勤奋好学……

为非人---------------知恩图报、无私奉献、忠诚老实、聪明可爱……

 

知识梳理三:

文章的启示和道理

全脑知识清单

课外文言文

批判否定肯定赞扬

寓言类人物类

人+事

主旨情感

1、应该/不应该1、事件

启示道理2、人+事

转化

2、分析结果人物形象3、人物对话

4、关键词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2、内容梳理。

明确文中主要人物,看作者的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然后分析事件,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3、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

4、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题精讲一】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①侍臣:

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代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

rěn,丰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炀帝意犹不足()

(2)遂致灭亡()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竟然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B.终于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C.居然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D.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3.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4.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的君王。

(4分)

参考答案:

1、

(1)满足

(2)导致(招引)(引来)

2、D

3、百姓不堪

4、勤恳治国、以民为本(意思相近即可)

【例题精讲二】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②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④,攧⑤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①觇(chān):

探看。

②围:

此处指蛇的身围。

③殊:

完全。

④以剌刀攫其者:

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⑤攧(diān):

跌,意为“任由蛇怎么翻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渐近临之()

(2)攧不可去()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

B.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肉已经被割破了。

C.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皮肉已被割破了。

D.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

(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已经被割破了。

3.螳螂凭借“”这一举动杀死了蛇。

(2分)

4.读了上文后,你悟出的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1.

(1)靠近(2分)

(2)离开(2分)

2.C(3分)

3.“(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2分)

4.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或:

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3分)

【例题精讲三】

寓言故事类文言文阅读

(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鬻盾:

(2)誉之曰:

(3)于物无不陷也:

(4)吾矛之利:

2、翻译下列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卖

(2)称赞(3)穿透(4)锋利

2、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3、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注意自己说话的逻辑。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1),又请杨子之竖

(2)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3)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释:

(1)党:

旧时指亲族

(2)竖:

僮仆(3)奚:

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2)既反:

2、翻译下列句子。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丢失

(2)通“返”,返回

2、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3、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或者:

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慌张,要静下心来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

(1)乎具茨

(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

“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

“然。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

(1)大隗:

传说中的神名。

(2)具茨:

山名。

(3)涂:

同“途”。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适遇牧马童子

(2)非徒知具茨之山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1)恰好

(2)只(3)除去

2、

(1)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区别呢?

(2)黄帝拜了两拜,又叩头到地上行了大礼。

3、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4、对有损集体、公共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

(1)于孤林

(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3)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4)于身。

其阴逾(5)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1)逃暑:

避暑,乘凉。

(2)孤林:

独立的一棵树。

(3)衽:

卧席。

(4)濡:

沾湿。

(5)逾:

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2)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2)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移动

(2)离开

2、

(1)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

(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完全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巩固练习】

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

(1)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2)?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3)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4)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5)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犹如宋王何?

注释:

(1)戴不胜:

宋国大夫

(2)与:

同“欤”,表疑问语气(3)傅:

(4)咻:

喧扰(5)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虽日挞而求其齐也

(2)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2)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鞭打

(2)向善

2、

(1)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

(2)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3、周围环境特别是身边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学习语言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

“胡为反裘而负刍?

”对曰:

“臣爱其毛。

”文侯曰: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注释:

裘,皮袄。

刍,柴草。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见路人反裘而负刍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2、翻译这段文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反穿;背负。

②你;依附

2、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反穿裘皮衣服背柴草。

文侯说:

“为什么反穿着裘皮衣服背柴草?

”回答说:

“我爱惜它的毛。

”文侯说:

“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3、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②不能舍本求末。

教法指导: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充分发挥想象,分角色进行短剧表演。

短剧结束后,老师点评、学生间互评,同时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解答题目。

最后,根据学生作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唐太宗面试

  (贞观十八年)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①之,曰:

“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

“山东鄙③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

”名振谢曰:

“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④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

“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毎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⑤,真奇士也!

”即日拜右骁衞将军。

选自《资治通鉴》

  【说文解字】

  ①勉:

鼓励,勉励②失:

失礼③鄙:

见识浅陋④心思:

心想⑤失:

差错⑥拜:

以礼授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嘉其才敏,劳勉之()()()

  ②名振谢曰()

  ③适方心思所对()

④毎见朕谴责余人()

2、翻译句子

①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②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

3、重用人才,当然要考察,唐太宗是怎样考察程名振的呢?

参考译文:

(贞观十八年)皇上(唐太宗)听说洺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把他召来问他用兵的方法策略,赞赏他才思敏捷,慰劳并鼓励他,说:

“你有将帅和宰相的才能,我将要重用你”程名振失礼没有下跪谢恩,皇上假装发怒责备他,来看他会怎么做说:

“你这个山东(崤山以东)浅陋的俗人,当一个小小的刺史就以为富贵到了极点吗!

敢在我的身边说话粗陋,而且还不拜谢!

”程名振请罪说:

“我本是见识短浅的臣子,不曾亲自接受皇帝的问话,刚才正在思索怎么应答,所以忘了谢恩所以忘记拜谢”程名振言谈举止显得很自如,回答越来越明白有条理皇上于是感叹说:

“房玄龄在我的身边二十多年,每次见到我斥责别人,脸色惶恐不能自主程名振以前不曾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竟然没有震惊害怕的样子,说话没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人啊!

”当日就授以程名振右骁卫将军的官职。

参考答案:

1、①赞赏敏捷慰问②请罪③回答④每次

2、①你这个山东见识浅陋的俗人,当一个小小的刺史就以为富贵到了极点吗!

②程名振以前不曾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竟然没有震惊害怕的样子,说话没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人啊!

3、唐太宗除了了解程名振善于用兵之外,还进行廷试,考察他的军事方略,考察他是否思维敏捷不仅如此,他还对程名振“失不拜谢”,装着发怒,给他压力,发现他处变不惊的气质与才识在此基础上才给以重用。

“我的总结”包含2个方面:

1、老师引导学生针对达标检测错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2、老师引导学生对精讲提升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可采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

一、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题目

弓与矢

一人曰:

“吾弓良,无所用矢。

”一人曰:

“吾矢善,无所用弓。

”羿闻之曰:

“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1、解释加点字。

(1)吾矢善

(2)非弓何以往矢

2、翻译这段文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好②射出,放出

2、一个人说:

“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

”另一个说:

“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用不着。

”后羿听后说:

“没有弓,你怎么能把箭射出去?

没有箭,你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呢?

”于是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3、事物往往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人也是这样。

二、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题目

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③燕相白王()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送出②崇尚③告诉

2、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

“把蜡烛举高点。

”说了便把“举烛”写到信上。

“举烛”不是书信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

“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3、读书时不可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专题:

《理解文章的重要词句》

(2)预习作业:

材料:

牵牛花

不管我的住室多么狭小,我还是喜欢在室内硬挤上几盆花木。

只要我的眼睛接触到一点儿青葱碧绿的草木,精神就会为之一爽。

不过,我养了多年山茶、白兰之类也算有名的花木,大多不成功,因为在我偶尔离家十天半月之后,回来时便多已枯萎不堪了。

无意中我种上了牵牛花,当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

可是它却一蔓繁花,满窗浓绿。

一株牵牛一天可开花十几二十几朵,一开就是几个月,天天如此,从不爽约。

倚墙缘壁的牵牛花蔓就像是一道绿色的瀑布,阳光下那点点盛开的花儿泛着微光,宛然是满天的繁星,令我满目生辉,心旷神怡。

而它要求我的只是早晚为它浇足两次清水而已。

我不禁对它产生了尊敬之情。

牵牛花平凡而不矫饰。

它的确没有特别娇艳的姿色,但它的花形花色,都开朗明净,朴素大方,竟是别有一番风致。

尤其是那白色的牵牛花,它的色彩与心地都同样是那样的纯洁无瑕。

牵牛花总是迎着黎明开放,而在黄昏前萎谢。

生命诚然短矣,但它却与光明同在。

它为迎接光明而生,为送走黑暗而死。

但是,我发现牵牛花的枝蔓和主蔓,一经下垂,几天之后就一定枯萎而死,决无例外。

原来它们都只能向阳、向上飞快地生长,万一因为没有附着之处而下垂时,几天后就一定自行枯萎。

我真的敬重起牵牛花来了,因为,它使我凛然地感恐惧:

啊,原来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呀!

第1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有二: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

参考答案:

一是写“我”养花的经历,二是为下文写牵牛花作铺垫。

【教法指导】句子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应从三个方面答题。

①内容(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②结构(在上下文结构上的作用)③感情(作者感情,文章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