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609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docx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1)生活状况:

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穿衣困难

广大劳动者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百姓居住条件很差

社会

生活

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平均寿命短

(2)社会原因:

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

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3.辛亥革命后:

提倡移风易俗

(1)男人剪掉辫子,女人禁止缠足。

(2)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发生变化。

(3)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仍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

(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

[易误辨析]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

1.变化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2.表现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

(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

2.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与影响

史料 往来如织密如麻,①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②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③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④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驱驰。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⑤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⑥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

(注:

“爱皮西地”即ABCD)

根据史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史料讲的是上海洋场的情况。

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从交通工具、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大众传媒、服饰等方面介绍了上海洋场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上海洋场的情况来把握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

表现:

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

原因:

经济上,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及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等。

[素养3—历史解释]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从过程看

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到中西、新旧并存,最终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

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从动力看

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从实质看

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④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2.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1)辫落欢呼齐拍手。

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

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天足跚跚海样妆。

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

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

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

(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

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

[素养4—唯物史观]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西方的物质文明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建设性: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政府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行新装。

该时期是(  )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C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但“断发”尚未提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中体西用”,也未涉及“断发”,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提倡“断发易服”,并且清政府开始在警界、军界推行新式服饰,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就已进行强制剪辫,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存在“断发”议题,故D项错误。

]

2.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

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

由此可见(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C [根据材料“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可知,新制度的构建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故C项正确。

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公历并不是全盘西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排除。

]

3.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D [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可知,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

]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

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

这表明当时(  )

A.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

B.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

C.“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

D.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

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故出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束缚,与苏联的生活方式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实现工业化,物质生活并非短缺,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束缚,与经济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

]

考点2

雨后的春笋——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表现

(1)铁路

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②1909年,京张铁路竣工。

③新中国成立后:

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公路

①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3)水运

①1872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

②新中国成立后:

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③改革开放以来,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

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

①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航发展有限。

③改革开放后:

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2.作用

(1)促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易误辨析] 近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不同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通信工具的进步

1.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意义

(1)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2)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发展

(1)出现: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第一份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北华捷报》。

(2)发展

①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中国人办的报刊,最著名的是上海的《申报》。

②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重视发挥报刊舆论工具的作用。

a.维新派: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主张。

b.资产阶级革命派:

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

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

中国共产党创办《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迅速发展

①原因:

新中国成立。

②代表性报刊: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

③作用: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

(4)繁荣

①原因:

改革开放。

②特点

a.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b.既注意市场的需求,又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并普遍扩大信息量。

2.广播影视业的兴盛

(1)广播

①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③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又有新的发展。

(2)电影

①开始的标志:

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②发展成熟

a.时间:

20世纪20年代逐步成熟。

b.表现: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出现许多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影片,如《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③飞速发展

a.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b.特点:

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屏。

c.主要代表作品:

《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祝福》《大闹天宫》《李双双》等。

④辉煌:

改革开放后,出现弘扬主旋律的《西安事变》《大决战》《抉择》等作品。

(3)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示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3.互联网的崛起

(1)兴起

①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②2008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

(2)特点:

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

[易误辨析]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中国报刊、影视事业发展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

史料 ①清末的铁路建设并非完全出于经济发展或工矿业的需求,政治与军事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②华北多数铁路的建设以北京为中心,沿袭旧有官道、驿线或商路进行南北向修筑的同时,一些线路则因受制于出资国家的利益,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终点进行东西向修建。

③以往以行政中心为主导的传统商业网络,渐次演变为以东部港口城市为终极市场、受制于外贸拉动的新型商业网络。

在京城外围设立的火车站逐步向城市中心推进。

④以前门为核心的北京火车站及周边车站的建造,突破了城墙限制,城市空间得以拓展,郊区集镇迅速发展,是北京向现代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同时也破坏了北京古城墙的完整性和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根据史料,归纳影响清末华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因素,概括其对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史料主要阐释了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政府建设)及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中关键信息说明了:

①反映出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因素的需要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②反映出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及列强的利益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

③反映出中国工商业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对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

④反映出铁路建设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

因素:

经济发展及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列强的利益;中国工商业城市的变迁。

积极影响:

改变了传统商业网络格局;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

►探究2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①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

《时务报》最多时日销量达1.7万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③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

④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并进行评价。

史料阐述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

从外国人首办到国人自办,从种类单一到专门性刊物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史料关键信息得出:

①反映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

②反映出报刊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及带有政治救亡色彩。

③说明出现专业性刊物。

④说明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变化:

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评价:

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的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素养3—历史解释]

1.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③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

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

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的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侵略。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素养4—唯物史观]

客观评价互联网的作用

1.积极: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消极:

过分依赖网络会使人忽视现实的社会生活,导致人际关系淡化;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于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A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并没有涉及近代交通的具体状况和应用工业革命成果的速度,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

]

2.(2018·江西抚州一中月考)1873年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由于人力车经济适用,大受人们欢迎。

在20世纪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A [根据材料“1873年……已有人力车往来”“20世纪30年代……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可知,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工具还是以人力车为主。

这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相对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的长期大量使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

3.(2018·山东淄博部分学校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中日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A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

4.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

A [根据材料“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选A项。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全国卷Ⅰ

2014·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

全国卷Ⅱ

2017·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

2015·改革开放以来节假日的变化

2014·近代中国服饰的变革

全国卷Ⅲ

2017·中西习俗融合

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考查相对较少,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从知识点方面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关于社会史观的史料类型也是来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

(2017·全国卷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B [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故C项错误。

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故D项错误。

]

2.考查点:

新式婚礼体现习俗变迁

(2017·全国卷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 [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

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A项错误。

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

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

3.考查点:

社会进步与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2014·全国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