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79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制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形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

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原始农业”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生产工具改进

时代

表现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文明时代

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

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唐代

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特点: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3.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耕作的两大阶段”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春秋战国:

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时期:

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

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

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产业。

(1)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3)进步性:

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误区警示]“自给自足”并非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下农民生活非常艰难。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过程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比木石农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材料一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广东新语》

材料二 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

材料三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耕作方式?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

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2)说明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3)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图示法理解“耕作方式的演变”

主题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自给自足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2)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3)封闭性:

男耕女织,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

(4)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及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脆弱性:

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评价

(1)进步性

①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前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2)局限性

①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成为近代以来束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图一 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二 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1)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 

(1)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3)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巧思妙记

小农经济,春秋产生;

男耕女织,一家一户;

分散经营,辛勤劳作;

自给自足,勉强生存;

狭小规模,脆弱保守;

赋税来源,负担沉重;

安土重迁,小富即安。

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协田”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耕作的方式,所以应该指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B项错误。

2.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等关键信息。

A项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使用。

B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与题意相符。

C、D两项出现于唐朝时期。

3.《国语·晋语》载: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牛耕的出现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答案 A

解析 《国语·晋语》是反映春秋时期的事,“宗庙之牲”指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

“畎亩之勤”是指在农田里耕作,说明了牛耕的出现。

4.在防洪防涝方面,古人有很多创造,下列哪项是防洪与灌溉完美结合的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大运河

答案 A

解析 都江堰既利排洪,又利灌溉,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5.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答案 A

解析 题干图片邮票上半部分是男子在田地耕作,下半部分是女子在家织布。

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故选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工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

图三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材料一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

(3)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答案 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图三所示工具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解析 利用图片进行考查的题目,一般要结合题目提供的图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来回答。

(1)问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二牛抬杠和耧车,图三从图片注释可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2)问,图片资料反映的是农耕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3)问,考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基础巩固

1.西周之前,我国古代人民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

西周之前,古代人民频繁迁徙的原因主要是(  )

A.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  B.土地利用率低下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D.耕作技术的落后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之前,刀耕火种的方式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因此造成西周之前古代人民频繁迁徙的原因是落后的耕作方式。

2.“一只快乐兔,来到快乐山,喝了快乐泉,又到快乐殿,吃了快乐莲,遇到快乐仙,听了快乐言:

快乐很简单,快乐在身边,快乐无极限,快乐在兔年!

”这是2011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兔”与农历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 B

解析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兔”等属相与年相配,这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3.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图片中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4.与下面《祖孙情·启蒙教育》场景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

B.对话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特色

C.强调了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

D.是古代科举制的必考内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内容皆是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看不出与科举制有何联系,故答案为D。

5.一句俗谚:

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

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很少,因此D项错误。

能力提升

6.在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可以得出(  )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问题能力。

B错在“主要内容”;C错在“起源”;材料只提到商代,无法得出D。

故选A。

7.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从图一到图二,主要是耕作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的出现,主要体现出的是我国古代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

8.民谣:

“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

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吃燃面,打鸡蛋”反映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说明A不正确;民谣反映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生产方式。

故选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

答案 

(1)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②“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③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2)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有商贸交流。

(3)利:

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

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流,特别是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解析 第

(1)问,要结合材料,从《犁耕图》和《五谷六畜》图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从《夫妻双双把家还》归纳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要从“利”和“弊”两方面去分析。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第6页)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答案要点主要从材料中提取。

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第6页)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 认识历史现象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情况。

一般从材质、制造工艺、动力来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改进历程:

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臿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

(2)意义:

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自我测评(教材第6页)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 依据教材叙述,可以得出结论,即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不断完善;采取“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奴隶社会时期是奴隶集体耕作的“千耦其耘”;春秋战国时期到封建社会早期是“男耕女织”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租佃制日益普遍。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 注意评价历史现象时,既要看到其在当时的作用,也要看到长远影响;既要分析其积极的方面,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需要商品交换,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四、活动建议(教材第6页)

提示 了解某一地区的种植结构应采用实地观察与采访农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各种作物所占比例、形成这种种植结构的原因等。

在此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所调查地区属于哪些农作物的主产区,然后完成调查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