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6872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2岳麓版必修2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授课日期:

xx年月日第节,高一·一班,月日第节,高一·二班

xx年月日第节,高一·三班,月日第节,高一·四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课时:

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

农业

2.北方:

粟麦;南方:

3.家畜饲养业:

“六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具材料及种类

2.牛耕、曲辕犁

3.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

2.治黄问题

3.西域坎儿井

4.《河防一览》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

简单协作

2.春秋:

自耕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哲学上有一个原理叫:

物质决定意识。

那么,满足身体最基本的物质要求是什么?

吃饱。

要吃饱饭当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时期的一些基本的方方面面。

一.农业的起源

请同学们看教材P2图《神农尝百草》,请问神农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是什么?

板书:

1.神农:

神农,即“农业之神”,教材中有一句话,指出了他对农业的贡献: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也就说,神农氏发明了农业。

地图册P3也有一幅神农氏的图片,请同学们参考。

据说,神农氏还是个医药之神。

“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

但说法不一。

比如,《汉书》:

“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礼》:

“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上古,常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

“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

《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

同样说法不一。

《易》: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中古指商周之间。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读,”(《韩非子》)“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

“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

”(《三都赋》)“中古”指秦代。

现在一称汉代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板书:

1.神农:

农业

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可能有被神话的成分,但去掉神话外衣,反映的历史真实就是教材中的第一句话: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再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3《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你能找到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影响重大的两条河流吗?

长江、黄河。

依托长江、黄河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那么,两大经济区各自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北方:

粟麦;南方:

稻。

参考地图册P3几幅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说明。

板书:

2.北方:

粟麦;南方:

从这幅图片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以什么为辅呢?

家畜饲养业。

板书:

3.家畜饲养业

中国古代的家畜主要有“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等。

板书:

3.家畜饲养业:

“六畜”

教材中还提到了农业中的“五谷”,你知道吗?

五谷即稻、黍(今北方谓之黄米)、稷jì(即粟)、麦、豆。

在本目教材中还提到了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十二生肖,并有一道课中思考题。

思考题我们课上不做了,请同学们看一下《十二生肖》。

教材P6“知识链接”中《农产品和各地的食俗》,同学们也可参考一下。

在提到神农氏贡献的时候,提到了“制耒耜”,耒耜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了解农具的进步。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请同学们看教材P3三幅图片《石镰》、《石耒》、《战国铁制农具》,请你们分析一下,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具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哪些方面的进步?

一是农具的材料,由石到铁;二是农具种类增加。

板书:

1.农具材料及种类

最早的农具材料有哪些?

石、木、骨、蚌bàng。

它们的弊端显而易见:

笨重、不锋利,而且易损。

教材P3上介绍了耒耜,请同学们看一看。

原始农业就是依靠这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所谓的刀耕火种。

随着农具材料的改善,农具种类的增加也是必然的了:

三齿耙、镰、臿、锄。

同学们知道鲁迅的两句名诗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将牛耕用于农业生产当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板书:

2.牛耕

请同学们看教材P3《汉代耕作画像石》,并阅读教材P3相关的小字。

铁制农具和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它们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3《曲辕犁详图》。

曲辕犁出现的意义何在?

板书:

2.牛耕、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相关小字介绍。

曲辕犁出现的时间及地点是什么?

唐代,长江下游一带。

这个区域出产水稻,所以曲辕犁也非常适合水田使用。

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4的图《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复原图)》。

这是一种灌溉工具,谁能看出它的运行方式?

板书:

3.灌溉工具:

翻车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

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教材中还提到了哪种灌溉工具?

筒车。

板书:

3.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

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

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

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

灌溉工具必须与水源密切结合,下面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的水利设施。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而充足的水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兴建水利工程就可以调节这种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而解决农作物生长在不同时期的水分需要问题。

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P4《大禹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传说当时洪水泛滥,禹奉舜之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战胜洪水,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那么,中国古代都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呢?

板书:

1.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

漕渠、白渠。

同学们打开地图册P4《今都江堰》,并阅读教材P4小字。

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灌溉面积一万多顷。

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所建,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这可以使我们非常具体的感受到水利工程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就是在今天,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当然,今天的水利工程已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在发挥着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与长江,而黄河泛滥也曾经给我们的先民们带来过惨痛的教训,所以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

“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因为如此,治黄问题经常是历代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治黄英雄,王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小字。

板书:

2.治黄问题

请同学们看教材P5《坎儿井示意图》,这是具有西域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板书:

3.西域坎儿井

西域的地理含义:

“西域”一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其所指的地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指葱岭以西和以东的广大地区,即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广义泛指凡是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的东部和非洲的北部。

当然,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西域,其界限都不是十分精确的。

在两汉时期的史书中,经常是两种含义混合使用。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独特的灌溉系统,它是当地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坎儿井一般包括竖井、暗渠、涝坝和明渠四部分。

在我国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已经有xx多年的历史。

有实践当然就会有理论,农业水利的兴修也被先民们作为农业技术的经验总结而写进了古代农书。

教材中列举了一个数字: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请看教材P5《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板书:

4.《河防一览》

《河防一览》是明代河工专家潘季驯(1521—1595)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河工专著之一。

成书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

《河防一览》一书既全面地继承了前人治河经验的主要成果,又系统地总结了潘季驯长期治河的实践经验。

它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著作,也是16世纪我国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水利典籍中的一件珍品。

最后我们来学习古代的耕作方式。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请同学们看教材P5小字,找到甲骨文“协”字,“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众人协田”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

换句话说,就是商周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

板书:

1.商周:

简单协作

那么,谁能解释一下本目题目中的“千耦其耘”?

耦,指两个人一起耕作;耘,锄草的意思。

商周时期,农具比较原始,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

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里集体耕作,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因此,“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当时这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农耕活动。

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

2.春秋:

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板书:

2.春秋:

自耕农经济

那么,这里所说的“应运而生”的“运”指的都是什么?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那么,这里所说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具体指的是什么?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而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是推动这种转型的决定性力量,私有土地的出现是这种转型的内容之一。

教材P5节选了白居易的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这段材料,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并对自耕农经济作出评价。

特点:

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2、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

利:

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他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

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渡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比较脆弱。

请同学们回顾本课内容,找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小结: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从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的农业的基本情况,下面几节课中,我们将从更为具体、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教材P6“活动建议”同学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试试。

作业:

P6自我测评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

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这是好的一方面。

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

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课堂反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3岳麓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

         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教材理解)

   1.原始农业出现: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提示:

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概念解析 “五谷”“六畜”

   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

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问题探究 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

   探究提示:

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

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

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附:

具体过程

Ι、神农:

农业

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可能有被神话的成分,但去掉神话外衣,反映的历史真实就是教材中的第一句话: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再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你能找到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影响重大的两条河流吗?

长江、黄河。

依托长江、黄河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那么,两大经济区各自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北方:

粟麦;南方:

稻。

参考地图册几幅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说明。

Π、北方:

粟麦;南方:

从这幅图片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以什么为辅呢?

家畜饲养业。

Ⅲ、家畜饲养业

中国古代的家畜主要有“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等。

板书:

家畜饲养业——“六畜”

教材中还提到农业中“五谷”:

即稻、黍(今北方谓之黄米)、稷jì(即粟)、麦、豆。

在本目教材中还提到了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十二生肖,并有一道课中思考题。

思考题我们课上不做了,请同学们看一下《十二生肖》。

教材“知识链接”中《农产品和各地的食俗》参考阅读。

    在提到神农氏贡献时候,提到“制耒耜”,耒耜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了解农具进步。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Ι、耕作工具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要点——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概念理解——刀耕火种:

指原始的耕种方法。

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

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要点——铁农具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相对于木器和骨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铁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又远远超过铜、锡、铅等。

所以,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农具得以迅速推广,促使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要点——曲辕犁的突出特点是将旧犁的长辕、直辕改为曲辕,使得犁更加轻便灵活。

为了深刻认识曲辕犁在农耕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注意对比教材中“汉代耕作画像石”和“曲辕犁”两幅插图,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的三个优点:

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Π、灌溉工具

   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要点——翻车是一种高效的人力提水工具,筒车是一种水力提水工具。

这两种工具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和预防水旱灾害,各朝各代都很重视水利的兴修。

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反映了上古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辛历程。

“大禹治水的传说”:

尧帝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

派谁去治理洪水呢?

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

“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

”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重要的水利工程

铁制工具的推广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春秋战国以来,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国都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1)芍陂:

位于安徽省寿县境内,春秋时楚国相孙叔敖督导修建,灌溉面积达一万多倾。

 2)郑国渠:

战国时水力工郑国在秦国泾渭水系修建的渠道,灌溉面积达四万公顷。

 3)白渠:

西汉武帝时由白公督导修建,白渠引泾水入渭,灌溉面积达四千公顷。

 4)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