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842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运用对比法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对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分析,培养比较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一 农业的起源

1.起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_______的发展。

2.特征

地域差别

大约在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___________和长江流域出现

作物结构

北方以旱地的_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产业结构

以______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预习评价】

1.(判断)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

(  )

2.(判断)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  )

3.(思考)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试答:

 

知识点二 从耒耜到曲辕犁

1.刀耕火种

是________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石器锄耕

进入文明时代,________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________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2)借用________耕田。

(3)唐代,________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________等。

4.农业特点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预习评价】

1.(判断)商周时期,我国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  )

2.(判断)铁犁牛耕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珠江流域,唐朝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

3.(思考)如图所反映的二牛一人耕作方法普及于哪个时期?

试答:

 

知识点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因:

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水利工程

上古时代

________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________

两汉时期

西汉的________、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西域地区的________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3.经验总结: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习评价】

1.(判断)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郑国渠、白渠等。

(  )

2.(判断)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

(  )

3.(思考)“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

”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试答:

 

知识点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时间

农耕方式

商周

时期

千耦

其耘

条件

生产工具简陋

特点

大规模________方式的集体耕作

评价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形式

春秋战

国以来

个体

农耕

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________的出现

特点

以________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评价

进步性: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

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________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过度压迫和剥削自耕农,导致其容易破产

【预习评价】

1.(判断)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自给自足,所以生活比较惬意。

(  )

2.(判断)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

(  )

3.(思考)“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种经济形态?

试答:

 

[归纳总结]中国原始农业的特征

(1)从形成时间看:

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从地域分布看:

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

(3)从产业结构看: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名师点拨]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

(1)制作材料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

(2)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3)牵引动力上,主要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到自然力。

(4)农具种类上,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包括耕作、灌溉工具等。

[误区警示]

(1)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

春秋时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误区警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自然经济的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图示巧记]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概念及渐趋成熟的表现

[图示巧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图示巧记]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种植经济 2.黄河流域 粟麦种植业

预习评价 1.× 2.√ 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知识点二

1.原始农业 2.耒、耜 3.1铁农具 2牛力 3曲辕犁 4筒车 4.精耕细作预习评价 1.× 2.× 3.汉代

知识点三

2.大禹治水 郑国渠 漕渠 坎儿井 

预习评价 1.× 2.√ 3.都江堰。

知识点四

简单协作 私有土地 家庭 社会分工

预习评价 1.× 2.× 3.小农经济。

主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史料探究]

1.牛耕的出现

史料 今使乌获、藉蕃①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②,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注:

①都是大力士。

②假如用桑条穿着它的鼻子。

思考 史料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

有什么意义?

答案 使用牛耕。

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史料 

思考 从史料中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

答案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水利设施的兴修

史料 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

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思考 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

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答案 战国:

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西汉:

修建了漕渠、白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史论形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格局

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拓展延伸]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主题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史料探究]

1.小农经济的出现

史料 下图是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 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小农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自田制坏①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②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注:

①指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相当于自耕农。

思考 史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史料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①,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注:

①说明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性。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自耕农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地位: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作用:

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史论形成]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1.产生条件

(1)前提条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出现。

2.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2)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4)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5)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3.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阅读与思考

提示:

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提示:

①改进历程:

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臿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

②意义:

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提示: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提示:

(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

(3)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

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1.(2017·山东枣庄期中)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小暑不种薯,入伏不种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组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解析 材料“小满前后,种瓜种豆”等体现了人们要按时耕作的信息。

B、C、D项未在材料中体现。

答案 A

2.(2016·海南学业水平考试)“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库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 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辽宁实验中学期末)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

解析 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山东学业水平考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说: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

A.商品经济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D.小农经济

解析 由时间1776年,可确定是古代中国,再由关键信息:

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这涉及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答案 D

5.(2016·新疆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可知,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答案 D

6.(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唐诗《田家》中写道: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

“妇织,登垅课儿锄”,这体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 B

7.(2017·山东威海期中)下列诗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薮饱儿郎。

——(宋)范成大

注:

“钟”:

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糠薮(he)”指米麦的粗屑。

这句说的是:

农民每年两钟粮,就得忍痛另外输献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给孩子吃。

请回答: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一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薮饱儿郎。

”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

(4)据你看来,作者写作此诗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1)问,根据“二麦”“耕”等信息进行分析。

(2)问,结合诗歌内容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即可。

第(3)问,联系注解得出农民生活的困苦。

第(4)问,从诗人对农民同情的角度进行理解。

答案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轮作。

(2)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

(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政治改革,关注民生的重民情怀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济宁期中)《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农作物品种丰富

C.“播种百谷,相土地宜”就是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解析 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种百谷”,故A正确;“百谷”是一个概数,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起源早,个体农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故D错误。

答案 A

2.(2017·河北廊坊期中)《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

“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

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 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以农业为主的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家”产生的时间:

原始社会,故排除D项;原始社会,定居的人们以种植业为主。

答案 A

3.(2017·湖南长郡中学期中)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解析 A项中“开始”两字错误,材料中只表述了战国时期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农具,并不能看出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项中的“牛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根据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铁器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战国中晚期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C项正确。

答案 C

4.(2017·江苏南通期中)北宋沈辽诗曰:

“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涨围,飞湍半天落。

……有如万夫力,讙呼倾众壑。

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

”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筒车B.人力翻车

C.耧车D.风力水车

解析 从材料中的“车轮十涨围,飞湍半天落。

……有如万夫力,讙呼倾众壑”判断该工具可以将水引至高处,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重要意义,故A项正确。

人力翻车达不到“飞湍半天落。

……有如万夫力”的效果,故B项错误。

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7·山东临沂期中)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这一传说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解析 “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实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

答案 C

6.(2017·辽宁鞍山一中期中)“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解析 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7.(2017·安徽合肥期中)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 材料中治理土地数量的变化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答案 B

8.(2017·福建厦门六中期中)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 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B和题意无关,排除A、B两项。

D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合,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7·太原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首先要明白材料反映的图片所体现的内容,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使用示意图反映的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王祯《农书》书影反映了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指导;都江堰和高转筒车图反映的是水利设施。

(2)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关键信息是“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第(3)问,由“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中的“赋”以及“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所带来的稳定等信息可知答案。

答案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保证政府获取赋税,控制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