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95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7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 三.docx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卷三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中考真题)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隋炀帝

D.“杯酒释兵权”——宋徽宗

2.(2019·广西中考真题)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

A.促进艺术繁荣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保持思想活跃

3.(2019·广东初一期末)下列对应关系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②东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八股取士

④清朝——“文字狱”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4.(2018·河北初一期末)最能证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

①汉朝设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宣政院

③唐朝时设安西都护府

④清朝时设驻藏大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5.(2018·辽宁初一期末)文物和遗迹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

下图所示遗迹与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

A.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

B.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D.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6.(2018·辽宁初一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下图反映的是

A.西周对今西北边疆的管辖

B.秦朝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C.西汉对今西北边疆的管辖

D.魏晋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7.(2019·全国中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  ,管理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A.驻藏大臣B.理藩院C.伊犁将军D.西域都护

8.(2019·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初一期末)“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为此,汉武帝()

A.分封诸侯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D.设立“三司”

9.(2019·北京中考模拟)如下图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政权并立B.发展教育C.巩固统一D.文化交流

二、填空题

10.(2018·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初一期末)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里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3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世界文化遗产))

(1)上述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展示的文字是________。

这种文字记录了________朝的历史。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请问他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和________,儒家学说在________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________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由三部分组成,将岷江东边的内江之水引入支流,灌溉农田的部分是________。

(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2014.6世界文化遗产))

(4)西汉时期,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的人物是________。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是________。

11.(2018·甘肃初一期末)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年和公元前。

三、判断题

12.(2018·江西初一期末)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这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实行分封制。

四、综合题

13.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儒学发展历程”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图表梳理历史回眸)

(1)历史课代表制作了一张“儒学发展历程”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请你在表格A、B、C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时代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春秋

孔子

A

战国

孟子

B

秦朝

秦始皇

焚书坑儒

西汉

汉武帝

C

 

(史海拾贝历史探究)

孔子学院是中国派驻外国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个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2)上述文字材料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

(3)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14.(2019·贵州中考真题)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2)明朝时期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是:

(3)名画《蒙娜丽莎》的创作者是:

(4)创作《英雄交响曲》的音乐家是:

15.(2019·安徽初一期末)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为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七年级某班开展了“我走丝绸之路”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凿空”之举)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

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他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公元前119年,他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在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亚欧之路)

材料二丝绸之路图

(2)写出材料二中A、B两地当时的名称。

(千古之利)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漫画反映了统治者将诸侯的封地分成了若干块小的封地,汉景帝时期“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故A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汉武帝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结果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B符合题意。

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短命而亡,故C不符合题意。

“杯酒释兵权”是在宋太祖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漫画类历史选择题,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从漫画本身,真正理解漫画本身蕴含的深刻道理;第二,要从题干文字入手,注意题干材料所提出的条件要求。

只有把这两方面相结合才能获得正确选项。

2.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因此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禁個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

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史称“焚书坑儒”。

①选项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选项不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又大兴“文字狱”。

③④选项符合题意。

由此,BCD可排除,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汉朝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③唐朝时设安西都护府,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①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②元朝设宣政院、④清朝时设驻藏大臣是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措施,②④不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一,在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维护其封建统治。

故C符合题意;ABD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7.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D符合题意;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故AC不合题意;理藩院是清朝特设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故B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8.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材料《汉书•主父偃传》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

封地大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诸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A选项不符合题意;广设郡县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

B选项不符合题意;设立“三司”是明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9.C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统一道路的宽窄;汉武帝的推恩令。

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巩固统一。

故C符合题意。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二、填空题

10.甲骨文商朝仁礼西汉李冰父子宝瓶口张骞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上述安阳殷墟出土的文

解析:

甲骨文商朝仁礼西汉李冰父子宝瓶口张骞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上述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展示的文字是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了商朝的历史。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出土于殷墟,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故填:

(1)甲骨文

(2)商朝。

(2)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包括“仁”和“礼”两部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西汉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故填:

(3)仁(4)礼(5)西汉。

(3)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分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主要用于排洪;东边叫内江,主要用于灌溉,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故填:

(6)李冰父子(7)宝瓶口。

(4)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所以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的人物是张骞;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通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故填:

(8)张骞(9)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1.138;119年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解析:

138;119年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三、判断题

12.错误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汉武帝这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而不是实行分封制,故题干说法错误。

四、综合题

13.

(1)A:

“仁”;B:

“仁政”;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汉语)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

(3)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仁”,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依据车辆“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个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文字材料的现象说明了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汉语)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

(3)综合上述探究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4.

(1)董仲舒。

(2)郑和。

(3)达芬奇。

(4)贝多芬。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董仲舒。

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2)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是郑和。

明朝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3)依据所学可知,名画《蒙娜丽莎》的创作者是达芬奇。

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歌颂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表现人性的美,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作品,这也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4)依据所学可知,创作《英雄交响曲》的音乐家是贝多芬。

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04年,是为拿破仑所写的。

它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法国大革命)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15.

(1)“他”:

张骞;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精神品质:

探索创新,威武不屈,敢于担当,不畏艰难等。

(2)名称:

A长安;B大秦(或欧洲)。

(3)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交通通道,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中的“他”是张骞;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在他身上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是探索创新、威武不屈、敢于担当、不畏艰难等。

(2)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的大秦。

所以A是长安;B是大秦。

(3)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交通通道,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张骞通西域的目的、路线、作用,学习张骞探索创新、威武不屈、敢于担当、不畏艰难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