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037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要点

哲学的含义、目的和发展

一哲学的含义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1)区别: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人人未必有哲学

(2)联系: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二)哲学史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识、思维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1)区别: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探究的是整个世界一般的、本质的、共性的规律,而具体学科以世界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探究的是某一领域特殊的、个性的规律。

两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

(2)联系:

具体学科的发展推动和丰富了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的目的

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哲学的发展动力

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活动

四、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一切哲学都是科学

哲学的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唯一依据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三、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

2、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哲学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时静止的、孤立不变的、世界的发展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行进的。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2、唯心主义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

外化、绝对的精神,上帝、鬼神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精髓:

实事求是

2、邓小平理论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

(2)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科学发展观

(1)第一要义:

发展

(2)核心:

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的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用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着,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行为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动;二是事物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没有相对静止就不能区分和认识事物,没有绝对运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离开运动谈静止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静止谈运动则会陷入诡辩论的观点。

4、运动的形式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物质的运动分为: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态

5、运动着的物质的时间和空间

(1)时间的含义和特性

①含义: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②特性:

一维性(不可逆性)

(2)空间的含义和特性

①含义:

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体的体积、位置和规模)

②空间的特性:

三维性(长度、宽度和高度)

(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任何物质的运动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动。

②时间空间也离不开运动的物质,任何时间空间都是运动物质的时间和空间。

(4)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①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含义: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一定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

不同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时间和空间随着事物运动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

③时间空间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运动物质的时间可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否认时空的绝对性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5)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①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在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②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

一方面无限包含有限,无限由有限构成;另一方面有限包含无限,具体事物在不断变化中不断突破自身界限,不断无限变化,进入无限。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不能创造、被改变,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2)普遍性: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点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世界是意识的内容)

3、意识的含义: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4、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3)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4)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5、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由于社会意识的继承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变化未必完全同步

(2)意识的反作用

(3)意识的创造性

6、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主体、工具、对象是客观的,过程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

(3)社会历史性。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历史制约性。

4、实践的形式

(1)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3)科学实验。

(二)认识

1、认识的类型

(1)感性认识: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表象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表面性、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2)理性认识: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内在本质和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认识的过程

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有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无限的

(2)真理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在广度上还有待于扩展、在深度上还有待于深化。

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不断转化的

5、真理与谬误

(1)两者是有区别的,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错误的反映

(2)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和谬误又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客观性:

客观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

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1)区别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部或者发展的全过程,在数量上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各个组成要素或者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数量上是多。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与整体。

(2)联系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的功能受部分的影响,其中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

(3)方法论要求:

立足整体,统筹兼顾。

4、内容和形式的联系

(1)区别

①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将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②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表现。

(2)联系

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都是表现为一定形式的内容。

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③内容和形式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

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5、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1)区别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②现象可以通过感知可以知觉感知;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③现象具体、个别,在数量上是多;本质一般、共同,数量唯一

④现象多变;本质相对稳定。

(2)联系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方法论要求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变化。

2、发展的实质

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

3、质变量变规律

(1)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2)量变:

事物数量、规模变化,或者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3)度:

事物保持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

(4)质变量变规律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方法论要求

注意量的积累,从小事做起,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促进事物的发展和飞跃。

4、可能性与现实性

(1)区别

①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2)联系

①现实性与可能性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现实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中。

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前进性的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前途,符合人民的利益

(2)事物发展曲折性的原因

①新事物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②旧事物的阻碍

(3)对前途充满信息,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同一性一斗争性为存在前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事物的矛盾、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特殊性都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4)理论的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区别:

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②联系:

次要矛盾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在一定条件下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①区别:

主要方面具有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反面具有支配地位

(3)方法论要求: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的含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实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外因的含义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以实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外因内因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方开放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4)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的观点意义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

(四)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对立一

对立二

对立三(对立的焦点)

对立四

辩证法

事物是联系的

事物是发展的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自身的否定、联系发展的环节、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

事物是孤立的

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否认矛盾的存在

是外部的否定、是发展联系的中断、绝对肯定或者否定

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的含义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

(2)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含义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意识的分类

①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

②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大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

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可以阻碍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

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矛盾的基本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

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2)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归谁所有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三)阶级、国家、革命

1、阶级

(1)阶级的含义、产生

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阶级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2)阶级斗争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国家

(1)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本质

国家本质上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家的性质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体,就是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

3、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核心争夺国家政权。

4、我国现阶段处理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式

(1)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解决

(2)敌我矛盾通过专政的方式解决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实现。

(四)社会历史中人民群众与个人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

3、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作用的理论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五)人生价值的实现

1、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

2、人的价值内容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3、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在与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六)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2、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