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60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docx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一、哲学

定义:

内涵型定义、外延式定义,哲学的内容及对应关系,载体、内容与形式,本质、结构与功能

(1)哲学是关于人类的观念体系,方法论和终极理想的系统理论!

其中的观念体系包括了理论化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统称为宇宙观!

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宇宙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提升境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终极理想是关于宇宙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人类能够设想的最佳状态,人与宇宙的和谐境界!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宇宙观、方法论和终极理想!

宇宙观、方法论和终极理想是统一的!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分别对应着客观存在、主观存在和主客观结合。

宇宙观的对象是全宇宙,是关于客观存在的内容;终极理想的对象是人类主观世界的精华,是关于主观存在的内容;而方法论的对象是主观改造客观的过程,是关于主客观实现结合的内容。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

从人类历史发展整体看,生命观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也指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

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方法论是一种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

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2)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及提升境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它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应该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提升境界,理解主客观的结合,摆脱主观臆断的束缚。

二、结构化宇宙观

1.宇宙三域

时间、空间及虚间的定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三间的区别,虚间对创造的影响。

主体、客体,主观、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客观实在性,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时间——空间——虚间

空间是物质运动在全部方向上的无限延伸!

时间是事物运动从开始至结束的连续性标尺!

时间与空间是相互独立,时间无法干预物质运动的方向,空间也无法干涉时间的持续进行;但是两者相互统一,在同一情境下,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对照!

绝对地说,任意两个事物不可能存在于相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也就是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相对来说,事物可以同时同地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进化形成了生命,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生命进而使虚间得以生成,这就是宇宙本质上的进化,宇宙自身的完善。

生命是新的运动形态,是时间与空间的高度结合。

虚间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信息的总和,一切的客观实在的事物都是信息的载体,与客观实在的时间和空间相对立!

虚间是意识对客观实在的已反映和未反映的信息的总和,在宏观上包含了主观世界。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范畴,而虚间是意识存在和思维运动的范畴。

虚间是由信息构建的,可以利用信息载体呈现和传播的信息集合!

虚间包含着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形成的信息集合,反映宇宙中的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并通过思维形成新的联系,进而产生新的事物。

它扩展了世界的创造空间,为世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虚间是创造的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形成新的事物并取代旧的事物,推动世界的发展。

思维是虚间的标志,思维是信息运动的具体形式!

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主客观结合

主体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是主观能动性的载体。

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的载体。

主观是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是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也就是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

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识的出现才使得主客观关系得以形成,进而产生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区别。

所谓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是客观实在的统称。

所谓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的总和。

主观能动性注定不是静止的存在,主观能动性从产生开始就不断与客观实在发生接触和作用。

任何主观和客观发生接触和作用的过程都称为主客观结合。

主客观结合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实现统一的具体形式。

主观能动性是相对的,客观自在性是绝对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作用于相对领域,而对绝对领域没有影响。

只有充分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本质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客关系是对自我的体认,说阐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和终点。

自我是虚间的主体,主客关系限定了主观能动性的适用范畴。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客观自在性,即客观实在性,指客体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特性,它是事物成为客体的必要前提。

主客观之间发生关系的过程称为主客观结合。

主观主义是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表现为教条主义,有时表现为经验主义。

客观主义是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过分强调客观实在性,轻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悲观地认定客观实在难以理解和改变,从而使主客观的结合大大减弱。

2.基本主体

宇宙、集群、人,物质、生命、意识的定义,相互关系。

宇宙是一切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有层次结构的、不断膨胀、物质形态多样而统一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宇宙是宇宙观描述的完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最大主体,包被一切事物。

同时,作为一个主体,它具有立体的维度,可以被完整的抽象和概括。

作为最高层次的主体,宇宙包含了思维、存在和发展或者是意识、物质和生命,将三者的统一体。

物质,物体、能量、信息,运动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物质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立体的。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标志,是物体、能量、信息的统一主体。

物质的范畴是人类一切实践的主客体,物质实体是实践的必然内在,物质的规律是内在必然。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简称“能”。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

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

从哲学的角度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实际上包括了一切物质运动的表征。

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客观事物存在、联系、作用和发展变化的反映。

标志具有共性和个性,以属性为内容,以物质为形式。

属性为本质、规律和方法。

物体是物质运动的主体,是描述物质的具体存在。

物体是信息和能量的载体。

信息是物体本外的运动形式,能量是物体本内的运动形式。

能量和物质共同决定信息。

物质中的能量决定了物质的绝对运动,具有客观自在性,即物质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运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的信息可以被人的感觉所感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人的意识也可以通过身体去影响能量的发生、转移和转化,从而实现对物质的改造,推动世界的发展。

而且,能量转移和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效的。

能量不能被创造或被消灭,只能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转移和转化。

信息、能量和物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自身的能量实现对物质的改造。

物体本身占据空间,能量支持的物体的运动以时间来衡量,信息则在虚间中运动。

集群、生命的定义,集群效应。

生命

集群是由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主体构成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星球的集群是星系,有机生命的集群是群落,人类的集群是社会。

集群效应(完美主义)在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多样化,即通过多样组合形成适应不同情境的完美主体。

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之间才能相互协调,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形成和谐的关系!

集群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统一多样化个体的形式,任何生命都不具有孤立存在的物质条件。

无论是基本的星球生命,地球生命,还是人类,都以集群的形式存在,形成了星系、群落和社会等形式。

集群作为生命统一的主体而存在,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单独进行研究。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高度集中的能量,通过大爆炸的形式喷发出巨量的物质,形成了物质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产物,生命的产生是运动形式的第二次飞跃。

有机生命产生和进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从低等生命到高等动物,从高等动物到人类。

生命可以定义为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功能,遵循一整套完整的规律而可以自主的进行运动,以及对外界环境产生相应变化,改变自身或影响周边的环境,并且经历产生、发展、灭亡过程的有序体系。

按照这个定义,生命不只是有机生命,动植物、微生物、人类,还有无机生命,各种星球,恒星、行星、卫星等。

生命是宇宙发展的基本形态,宇宙发展的根本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生命的不断进化是宇宙发展的具体方向。

生命是具有能动性的物质,遵循着与简单物质运动不同规律,有其独特的自在性,同时又受制于具体情景中简单物质的分布,其自由性受到客观实在的极大限制。

意识、人的定义及关系,意识的意义

意识

人是意识的载体,是主观世界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宇宙从基本物质进化出生命,而进一步形成的最高级的进化产物。

人是客观存在和主观世界的结合体,是统一主观世界的主体,是研究客观实在和主观能动的关系的唯一对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实现信息统一的基础。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于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物质的信息属性和物化功能的结合。

意识是人脑的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主观能动性是区别于客观自在性的新的存在方式。

主观能动性是宇宙最新形式的伟大创造,是宇宙新革命的产物。

所以,意识的产生使宇宙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4.基本问题

思维、存在、发展相互辩证的关系,具体为意识、物质、生命。

思维-存在-发展(抽象)或意识-物质-生命(具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发展与思维(或者是物质、生命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标志。

发展是时间与空间结合程度的提高,更广的多样化,更高的统一化,形成更加和谐的情境。

存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更好的存在,是未来的必然存在!

存在是发展而来的,发展不断转化为存在!

思维是虚间运动的标志,与客观对立的存在!

思维可以减少偶然性对发展的影响,加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改变了客观的进化路径,同时扩展了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思维可以认知存在,也可以促进发展!

思维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可以与客观存在结合形成发展,可以形成统一。

但是,发展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与思维具有不可调和的对立性。

思维与发展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因此,存在是客观实在,处于第一位;发展是客观与主观地结合,思维是对客观的反映,从属于客观实在,是第二位。

第一位优先于第二位。

解决存在的矛盾,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世界的发展!

三者是最高层次的抽象主体,相互辩证的关系!

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存在。

生命是能动性更强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必然结果!

意识的能动性最强,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生命是连接物质与意识的桥梁!

能动性越强,世界存在的可能性越多,物质发展的空间也越大,生命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越强!

意识需要生命来承载,生命需要物质来支持。

一切客观物质和生命都可以被意识所认识和反映,并且被能动性所改造!

意识直接对自身进行制约,从而对生命产生影响,生命也可以改造物质。

物质是第一性,生命和意识是第二性!

第二性服从第一性!

所以,宇宙是唯物的,可知的,可为的。

强调思维(意识)为第一性的思想称为唯心主义,强调存在(物质)为第一性的思想称为唯物主义,强调主客观结合的思想,或者强调发展(生命)为第一性的思想称为中和主义。

5.根本趋势

世界的根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定义,第二问题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走向未来。

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

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从时间的主线上看,宇宙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虽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倒退与挫折。

从150亿年前宇宙的诞生,46亿年前地球的形成,1.5亿年前生命的出现,以至于几百万年前人类的产生,上万年前人类意识的生成,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宇宙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未来宇宙的发展还会持续进行。

存在是对现在及过去时间内,空间内部所有事物的总称。

现在存在着客观实在孕育未来发展的雏形。

时间作为与空间结合的主线,引导着空间发生变化。

物质运动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

在这些变化中,总有一些促进了时间和空间结合程度的提高,这种变化称为发展。

具体而言,发展也就是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变化取决于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时间与空间相互对立,但是也在同一情景中存在统一。

只有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结合程度更高,才能称为发展。

认知世界的基本问题是主观客观的地位问题,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则是处理主客观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讨论的第二问题,也是关于加强对立性还是强化统一性的问题。

很明显,就是在不丧失对立性的前提下,加强统一性。

改造世界的主轴在于主观接近客观——主客观结合——构建和谐境界。

也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提升境界这三个步骤,在实际运动过程中,是不断循环往复进行的,而不是一步到位。

具体来说,通过科学的认知,使人的主观世界首先得到改造,让人的主观世界不断接近客观世界。

在接近的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结合。

事物之间有无关关系向相关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转变的过程,称为事物的结合。

关系变得越紧密,结合程度越高。

只有主观向客观的不断接近,才能实现主客观的更加紧密的结合,最终实现持久的和谐状态。

6.根本属性

统一性、多样性、情境性

世界的根本性质是统一性、多样性和情境性,根本的发展方向是统一化、多样化和情境化。

世界是多样而统一的物质系统。

世界是统一的,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致的规则,事物的本质、规律和方法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意识的影响。

世界通过普遍联系而形成统一,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宇宙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本质,运动的规律,改造的方法都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普遍而且稳定,可以重复的存在。

时空同一性:

任何物质运动都是在某个同一时空内按照一定的模式重复进行,直至运动终止。

由于时空的延展性,不同时空形成了不同的物质,物质在时空上不完全均匀的分布,物质随机结合形成不同性质的事物。

相当数量的不同属性的事物同时存在即是多样性。

具有单一属性的事物称为个性。

个性事物随机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事物,使得个性事物的数量得到增长,称为多样化。

多样化是事物深入发展形成的产物,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及通过学习使个性之间得到融合而形成全面发展。

世界在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

而统一化则是在保持事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主体,取代旧的事物。

从另一方面来说,统一化也就是加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确宇宙的发展方向,减少偶然性对宇宙发展的破坏。

在意识的反映下,多样而统一的世界具有情境性。

情境是世界的偶然性造成事物的随机组合,形成的现象与本质共存且错综复杂的状态。

情境性是在一定时空内,各种事物间全部联系的总和!

统一基础上的多样化造成了时空上的情境性。

情境性体现在联系的条件性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情境中发生、发展、灭亡的。

情境化就是在统一化和多样化的推动下,世界形成的新的和谐状态。

世界的统一性是对事物抽象性质的基础,多样性是对事物量化的基础。

多样化不会破坏世界的统一化。

多样化才能使统一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兼具多样和统一的情境才是和谐。

世界的发展就是统一化、多样化和情境化的结合,不断的出现新的更加先进的事物。

理解世界的统一性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是道德境界;理解世界的情境性是功利境界!

突破情境,理解多样性;跨越多样性,理解统一性,逐步提高对世界的觉解,提升境界!

7.哲学基础

三维分析法

任何事物都不是具有无限维度的存在,也不单纯地存在单一尺度的衡量,而且整个宇宙具有相对统一的维度!

事物经过抽象和概括后,依然保留具体物质的相同维度,才是正确的反映!

任何主体都基本具有立体的三个维度。

只有按照三维尺度进行归纳认知,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论述。

从三维的角度来概括事物,是从形式上确保哲学内涵完整性的基础。

三维辩证法中的三个要素必须是同一层面的,并且能够囊括整个论域!

同一体系中,不同层次的辩证要素之间也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互相对应。

实际联系理论法

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认识的方式是实践。

客观实在是认知的源头,实践的对象。

客观存在包括了主体和主体间,通过对两者的遍历,检查理论构建的完整!

通过对实际存在的遍历,确保对世界的认知的完整,减少认识上的缺陷。

越是丰富的实践和体验,所获的认知就越完整。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决定了应该以实际为思维起点,去联系理论。

对实际形成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才能总结出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际,根源于实践,同时需要实践来检验、发展和完善。

所以对实际的认识是学习和运用理论的基础。

一切可供运用的理论总是有限的,但是无限的实际却有待发掘。

任何理论都不是先验的,都是主观确立的,都需要客观实际来检验。

实际联系理论,才能用无限的实际去充实和完善理论!

实际联系理论是理论的具体理解,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更容易产生口号化的空洞指示,而且站在理论的高度去联系实际比较困难,相反在实际的基础上联系理论,更加注重理论的适用和实践的检验!

语义考察法

哲学是最高形式的语言,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对宇宙进行概括,用最直接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述。

因此,对哲学语言的考察,也是改进哲学的一大方法。

根据语义考察哲学语言,确定其包被的范围不会相互重叠,而且通过极限的方法,确保哲学语言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能够充满整个实际存在的论域,验证概念的组成和结构的完整!

任何哲学思想都是由语言承载的,语义考察法是确保哲学思想在表达时的完善和确切。

语义考察法不只是对哲学语言的考察,也是对人类全部语言的考察。

语言是人类认知的载体,人类的语言同时包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对于充实哲学研究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

对语言的考察就是对人类全部认识的考察。

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人类语言的多样化发展。

哲学与语言相互印证。

语言的多义性,也证明事物的多维性,主要体现在同一信息可以同义转述,使语言的描述更加立体。

三.生命观

1.生命

生命作为最高形式的存在,根本在于运动,根本特征是自在性。

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自在。

生命的自在性是生命局限于生存环境和间互关系而形成的结合性。

自由是环境具备充足的条件,使生命可以充分的进行发展,并存在多样化的选择,可以产生丰富的经验的集合。

只有多样性的环境才能构建最高程度的自由。

生命都是个性化的个体,只有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人的特殊性,形成鲜明的个性!

只有具有个性的个体组合,才能形成全面的集体。

只有在自由宽容的集体中,人的个性才能巩固,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具有全面个性的集体,才能具备适应环境的最大力量。

个人的自由与人的完美程度有关,完美的个人才有绝对的自由,个性的人只有相对的自由。

具有个性的人才能组成完美的整体,即在完美的集体中,个人的自由才能最大化!

生命的多样是空间上的立体扩展,生命的永续是时间上的不断进步,这是生命的终极本质。

生命是宇宙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宇宙创造了各种形式的生命存在,是宇宙存在的意义,也是宇宙进步的方式。

2.人

人的本质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征。

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人的本质是在其现实性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经验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具体化的社会关系。

经验是人的既有认知与实践过程的总和。

人是由经验养成,人随着经验的积累与增长的得到成长。

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称为自在性,人无法改变的客观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作用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世界可以抽象和概括,主观思维是可以改变的,并可以依靠主观能动性使主观思维接近于客观实质。

主观意识对事物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将会越来越接近精确。

科学是在客观上,广泛地实验来检验假设;在主观上,广泛的谈论来达成共识。

思想是可以验证的,实验可以检验思维的理性,并能够运用于实践。

客观自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和运动规律!

单纯强调对客观的绝对服从是客观主义,应当同时强调对客观的想象力,加强人的创造力。

客观规律就是客观自在性,是第一位,而相对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

客观自在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自在性为前提。

改造世界是参与事物的成长,加强自然的发展,实现主客观的结合。

创造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部分之一,创造首先是信息的创新,是新事物创造的基础。

3.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实践

客观世界对主观是可知的,主观世界对客观是可验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主观世界,亦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对立统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由于实践因素的介入,认识活动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

从整个宇宙历史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新生事物,尚未完全成熟。

掌握好,发展好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认识使主观不断接近客观,是提升实践能力的前提。

经由思维不断地对理论的检验、修正,甚至舍弃,人类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会变得越来越趋近精确。

主观世界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客观世界的信息来充实。

而实践是实现主客观结合的形式。

实践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命存在的具体内容。

实践是形成经验的必经过程,是形成人的必然过程。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生产实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是从直接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形式。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活动包括认识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认识活动三个要素。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感知和思维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