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6964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如“界”“岁”“穰”“旧”“贻”“如”“布”“持”。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以”“则”“其”。

2.在理解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3.通过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重点】

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

学习简练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虫治虫》,读通课文,掌握“蝎”“喙”“钳”“穰”“傍”的读音,文言实词“岁”“穰”“界”“为”的词义,虚词“以”“之”用法。

2.用现代汉语顺畅地翻译课文,了解现代农业“以虫治虫”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虫治虫》,掌握文言实词“岁”“穰”“界”“为”的词义,虚词“以”“之”用法。

2.用现代汉语顺畅地翻译课文,了解现代农业“以虫治虫”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语

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

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之一的《以虫治虫》。

二、展示自学成果

分小组根据自主学习卡的“自学情况”交流学习心得及预习遇到的疑问。

(六人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记录同学的发言和疑问,最后由推选的组长在班上交流,老师再作适时的总结。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订正读错的字音,关注易错字的字形。

(1)蝎(xiē)喙(huì)钳(qián)搏(bó)穰(ráng)傍(páng)

(2)朗读停顿。

庆州界︱生子方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岁︱以︱大穰。

2.学生展示自学中搜集的文学常识。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14岁读完家中藏书。

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

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因职务便利,读到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

1095年病故于此园,终年65岁。

《梦溪笔谈》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

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3.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

(2)方为秋田之害(成为)

(3)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本指鸟兽的嘴,这里指虫子的嘴)(像钳子一样的东西)

(4)千万蔽地(遮盖)(5)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就)(用)

(6)悉为两段(全都)(7)旬日子方皆尽(十天为一旬)

(8)岁以大穰。

(年成,庄稼大丰收)(9)其虫旧曾有之(过去,助词,无实义)(10)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代指子方虫的天敌)

4.课文通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天农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就)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们叫“傍不肯”。

教师特别提醒:

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自学存在的问题在书上作具体记录,特别是老师小结强调的东西。

(1)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

元丰中:

北宋宋神宗年号“元丰”,翻译时说成“北宋宋神宗元丰年间”;

方为秋田之害:

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危害,即“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相当于“则以钳与之搏”,就用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都被咬成两段。

岁以大穰:

即“岁以之大穰”,大穰,庄稼大丰收。

省略句补出的“之”代指“子方虫被杀灭”,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后面的“之”代指“子方虫的天敌”。

这种虫子过去就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们叫“傍不肯”。

(2)全体同学5分钟读背巩固。

三、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自读课文,思考:

(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虫治虫》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里子方虫泛滥成灾,天敌“傍不肯”出现杀灭子方虫庄稼丰收。

(2)课文结尾完全可以到“岁以大穰”结束课文,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点拨】①这样写不会让“傍不肯”的出现显得突兀,让人觉得奇怪;②说明“傍不肯”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是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起作用。

(3)你从“傍不肯”杀灭子方虫这种“以虫治虫”的农事活动上得到什么启发?

四、质疑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让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庄稼害虫及它们的天敌?

2.触目惊心:

据有关报道,近年来,我国因误食有残留农药的果蔬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据不完全计,每年超过100例。

研究表明,果蔬中残留的农药在人体内蓄积滞留会引发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可怕)。

更为严重的是,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还会通过胚胎和母乳传给后代,殃及子孙后代的健康。

(喷施农药,全为灭虫呀)

然而春夏之际,你仍然能够看到:

有人竟然走街串巷卖起了青蛙,有的饭店有道菜叫“油炸田鸡”,菜场里有人兜售野鸡、野鸭、猫头鹰……对此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害虫天敌的锐减,致使农业生产滥施农药造成对水质、土壤的严重污染,再加上一些化工企业违规排放,严重威胁着生物、人类的健康及生存。

我们该咋办?

六、作业布置

1.复习《以虫治虫》。

2.预习《梵天寺木塔》,读熟课文,完成自主卡。

板书设计

子方虫为害秋田悉为两段皆尽

以虫治虫傍不肯其喙有钳以钳搏之(旧曾有之)

庄稼岁以大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准确地翻译课文。

实词:

患密使布贻因实如履持伏

虚词:

之其于以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准确地翻译课文。

实词:

患密使布贻因实如履持伏

虚词:

之其于以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由《以虫治虫》的复习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选自《梦溪笔谈》的有关农事的课文《以虫治虫》,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展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成就的一篇文章《梵天寺木塔》,从中我们会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

教师巡视各小组组内交流情况,指导学生在卡上书上作必要的补充、记录等,并适当点拨指导。

1.小组内交流。

(1)生字注音梵(fàn)喻(yù)皓(hào)贻(yí)钗(chāi)讫(qì)胠(qū)箧(qiè)

(2)重点实虚词解释。

①钱氏据两浙时(占据,统治)

②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才,层,正在修建中的木塔)

③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嫌,这)

④未布瓦,上轻,故如此(铺排,这样)

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用,代指木塔,当初)

⑥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赠送,把,的,原因)

⑦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这,只,铺排,完毕,就,使坚实,用钉子钉)

⑧匠师如其言,塔遂定(遵照,于是就,固定)

⑨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因为,连接,从旁边打开箱子,这里就指箱子)

⑩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支撑,自然,同“服”佩服;他,喻皓;精熟)

(3)课文通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的时候,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木塔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连接就像一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建筑技艺高明。

2.教师指导。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句中“布”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于”,解释为“在”。

(2)贻以金钗,也就是“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之,代指喻皓之妻。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自学卡预习反馈)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工匠师傅在修建梵天寺木塔时遇到塔身晃动难题,想办法请喻皓帮忙解决的过程。

2.开始时匠师认为木塔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木塔上面未铺瓦,上面轻,所以晃动。

3.最后木塔固定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工匠师傅的思考没能解决塔动问题?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工匠师傅只从表面上看问题,没有找到木塔晃动的根本原因,即木塔的整体结构不能相互支撑,紧密约束,导致塔身晃动。

请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预习练习的讨论结果。

三、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学生默读课文,在弄懂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认真思考。

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

(1)《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

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细,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

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

匠师按照喻皓的指点实施们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

“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点拨】匠师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密使其妻”去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一个“密”字写出了匠师的用心良苦。

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去打听,写出了匠师怕丢面子的难堪。

喻皓的笑透露了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和解决塔动问题的举重若轻。

(3)《梵天寺木塔》是怎样表现建筑师喻皓的高超技艺的?

【点拨】课文将建筑师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语言、对木塔最终得到固定的原因都做了比较具体的记叙,最后还写了人们对喻皓建筑技艺的佩服。

这样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有详有略,从而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技艺方面的高明。

2.教师小结。

四、质疑探究

我们从匠师解决塔动问题的尴尬上,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练习

从古代到现代,我国的建筑技术发展成就辉煌,你能列举两个这方面的建筑师或建筑技术代表作品吗?

万里长城;明故宫;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重点词、句子翻译,重要问题。

2.完成课课练。

 

板书:

匠师:

未布瓦,上轻密使其妻问塔动之因——如其言,塔遂定

发现塔动未能解决

布瓦动如初喻皓逐层布板实钉——六幕相联、相持

教后记: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课课练答案编号:

0212012-10-21

课题:

《梦溪笔谈》二则命题:

做题:

审核:

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读《以虫治虫》,完成练习。

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蝎(xiē)喙(huì)钳(qián)穰(ráng)

2.解释句子中加点字词。

①其虫旧曾有之这,这种过去助词,不译②岁以大穰年成因为

③则以钳搏之就,用它,代指子方虫④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

⑤悉为两段全,都⑥其喙有钳它的,子方虫天敌的。

这里指虫子的嘴。

⑦方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危害⑧土人谓之“傍不肯”它,子方虫的天敌

⑨以虫治虫用

3.翻译句子。

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杀灭,年成因为这(子方虫被杀灭)而获得大丰收。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状物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都被咬成两段。

③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田里庄稼的危害。

4.选择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A助词,不译;B代词,它、它们;C助词,的)

①其虫旧曾有之。

(A)③何不试之以足(B)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B)④方为秋田之害(C)

★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重大意义?

据有关报道,近年来,我国因误食有残留农药的果蔬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据不完全计,每年超过100例。

研究表明,果蔬中残留的农药在人体内蓄积滞留会引发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可怕)。

更为严重的是,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还会通过胚胎和母乳传给后代,殃及子孙后代的健康。

我国古代生态防治虫害的以虫治虫的方法值得借鉴。

实行科学的农业管理,杜绝滥施农药化肥,少用甚至不用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效地利用以重治虫的方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食品安全。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不少于30字)

秋田植物叶片上爬满了虫子,大多数叶片被蚕食,像春蚕采过的桑叶,只剩下了叶脉和残枝。

7.这一年“大穰”的原因什么?

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子方虫被杀灭。

充分利用自然界本身的生态平衡系统的生物链,以虫治虫,威力无比。

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虫害,科学种田,发展生态农业,潜力巨大。

8.利用害虫的天敌杀灭害虫,有效保护农植物的丰产丰收,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你举例说出两组害虫与它们的天敌(即庄稼的卫士),并提出两条保护“庄稼卫士”的建议。

猫头鹰、蛇、黄鼠狼——田鼠;青蛙、癞蛤蟆——蚂蚱。

①保护水环境,污水达标排放。

②严禁捕杀、买卖青蛙、蛇、猫头鹰等。

二.读《梵天寺木塔》,完成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患其塔动(嫌)②故如此(所以)(像这样)

③但逐层布板讫(只)(完毕)④贻以金钗(赠送)(拿,把)

⑤匠师如其言(遵照)他的,喻皓的⑥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

⑦人履其板(踩,踏)(那)⑧便实钉之(使坚实)(用钉子钉)(代指木板)

⑨钱氏据两浙时(占据) ⑩六幕相联如胠箧 (从旁边打开箱子,这里指箱子)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①之:

A、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去)B、其虫旧曾有之(助词,不译)

C、问塔动之因(的)D、钱帅登之(正在修建中的木塔)

②其:

A、钱帅登之,患其塔动(这)B、人皆伏其精练(他,指喻皓)

C、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他的,喻皓的)D、其喙有钳(它的,子方虫天敌的)

③以:

A、岁以大穰(因为)B、贻以金钗(拿,把)C、以土砾凸者为邱(把)

④于: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B、于杭州梵天寺(在)

3.翻译句子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用瓦片铺排在木板上,可是木塔还像原来一样晃动。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工匠师傅)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让她向喻皓)询问木塔晃动的原因。

③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排好木板,于是用钉子钉牢它,(木塔)就不会晃动了。

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喻皓的吩咐去做,木塔于是就固定了下来。

⑤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接像箱子一样,人踩在那木板上,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支撑,自然就不会晃动了。

4.开始时匠师认为木塔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未布瓦,上轻。

5.最后木塔固定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原句回答)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6.课文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课文课文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详细记叙喻皓的语言,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

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固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

匠师按照喻皓的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突出了喻皓解决这一问题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8。

《梵天寺木塔》是怎样表现建筑师喻皓的高超技艺的?

课文对建筑师喻皓的高超的建筑技艺,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正面描写是指文章对喻皓的语言描写,表现他轻松地解决木塔晃动的问题,并说明木塔固定的科学原理,表现了他的技艺高超;侧面描写,而课文对匠师解决木塔晃动问题的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及后来的无可奈何,侧面烘托了喻皓建筑技艺的高超。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自主学习卡

(1)

班级组别姓名

自学

内容

课题:

《以虫治虫》

1.读通课文,掌握几个生字词的字音字形、文言实词“界”“为”“岁”“穰”等词义,虚词“以”“则”“其”“之”的用法。

2.借助注释以及《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中学过的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自学课文,能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想一想宋朝时候,人们利用害虫的天敌杀灭害虫成功的原因以及它带给你的思考。

1.把下面的生字及拼音读一遍,再抄写三遍。

蝎(xiē)喙(huì)钳(qián)搏(bó)穰(ráng)傍(páng)顼(xū)

 

2.关注朗读停顿,熟读课文,

庆州界‖生子方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岁‖以‖大穰。

 

 

 

1.解释加线词。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②方为秋田之害③悉为两段

④岁以大穰⑤旧曾有之⑥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之”“其”“以”。

1方为秋田之害①其喙有钳③以虫治虫

2则以钳搏之②其虫旧曾有之④以虫蚁为兽

3其虫旧曾有之①则以钳搏之

4土人谓之“傍不肯”②岁以大穰

2.翻译句子

5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6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7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举几个农业生产中生物防治害虫保护庄稼的例子。

当堂检测练习

班级姓名

1.生字注音:

(15分)蝎顼喙钳傍

2.解释加点字词。

(3分×10)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②方为秋田之害③其喙有钳

④千万蔽地⑤则以钳搏之⑥悉为两段

⑦旬日子方皆尽⑧岁以大穰⑨其虫旧曾有之⑩谓之“傍不肯”

3.翻译句子(10分×3)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4.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11分)

5.宋朝时候,为什么人们能利用害虫的天敌杀灭害虫成功?

(5分)

6.写出农业生产中生物防治害虫的三个例子。

(9分)

 

 

《以虫治虫》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天农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就)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们叫“傍不肯”。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自主学习卡

(2)

班级组别姓名

自学

内容

课题:

《梵天寺木塔》

1.读通课文,掌握几个生字词的字音字形、文言实词“患”“布”“贻”“如”“实”“钉”“密”“履”“持”等词义,虚词“以”“而”“但”“其”“之”的用法。

2.借助注释以及《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中学过的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自学课文,能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写法。

1.把下面的生字及拼音读一遍,再抄写三遍。

梵(fàn)俶(chù)贻(yí)胠(qū)箧(qiè)

 

2.解释划线词。

①钱氏据两浙②钱帅登之③患其塔动

④乃以瓦布之⑤而动如初⑥贻以金钗

⑦但逐层布板讫⑧便实钉之⑨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⑩人履其板,六幕相持

3.关注朗读停顿,熟读课文,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

人‖皆伏其精练。

 

 

 

1.翻译句子

8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9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10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1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2.开始时匠师认为木塔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木塔固定的原因是什么?

 

3.你觉得文中的工匠师傅和喻皓各是个怎样的人?

4.《梵天寺木塔》是怎样表现建筑师喻皓的高超技艺的?

5.《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自学

感受

 

初一语文当堂检测

班级组别姓名

1.生字注音。

(20分)

梵俶贻胠箧

2.解释加加点字词(44分)

①钱氏据两浙②钱帅登之③患其塔动

④乃以瓦布之⑤此易耳⑥贻以金钗

⑦但逐层布板讫⑧便实钉之⑨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⑩人履其板,六幕相持

3.翻译句子。

(18分)

1贻以金钗,塔动之因。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4.问答:

(18分)

①开始时匠师认为木塔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最后木塔固定的原因是什么?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的时候,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木塔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连接就像一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建筑技艺高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