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775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docx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培训1

附件1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一、目的

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宣传科学育几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并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转诊。

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新生儿。

三、内容与方法

(一)访视次数

1.正常足月新生儿访视次数不少于2次。

(1)首次访视:

在出院后7日之内进行。

如发现问题应酌情增加访视次数,必要时转诊。

(2)满月访视:

在出生后28~30日进行。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2.高危新生儿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或家庭分娩)报告后3日内进行。

符合下列高危因素之一的新生儿为高危新生儿。

(1)早产儿(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克)。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者。

(3)高胆红素血症。

(4)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5)新生儿患有各种影响生活能力的出生缺陷(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病。

(6)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高龄分娩(≥35岁)、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育能力者等。

(二)访视内容

l_问诊

(1)孕期及出生情况:

母亲妊娠期患病及药物使用情况,孕周、分娩方式,是否双(多)胎,有无窒息、产伤和畸形,出生体重、身长,是否已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2)一般情况:

睡眠、有无呕吐、惊厥,大小便次数、性状及预防接种情况。

(3)喂养情况:

喂养方式、吃奶次数、奶量及其它存在问题。

2.测量

(1)体重

1)测量前准备:

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计零点。

新生儿需排空大小便,脱去外衣、袜子、尿布,仅穿单衣裤,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

2)测量方法:

称重时新生儿取卧位,新生儿不能接触其它物体。

使用杠杆式体重计称重时,放置的砝码应接近新生儿体重,并迅速调整游锤,使杠杆呈正中水平,将砝码及游锤所示读数相加;使用电子体重计称重时,待数据稳定后读数。

记录时需除去衣服重量。

体重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至小数点后2位。

(2)体温

1)测量前准备:

在测量体温之前,体温表水银柱在35摄氏度(℃)以下。

2)测量方法:

用腋表测量,保持5分钟后读数。

3.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

精神状态,面色,吸吮,哭声。

(2)皮肤黏膜:

有无黄染、紫绀或苍白(口唇、指趾甲床)、皮疹、出血点、糜烂、脓疱、硬肿、水肿。

(3)头颈部:

前囟大小及张力,颅缝,有无血肿,头颈部有无包块。

(4)眼:

外观有无异常,结膜有无充血和分泌物,巩膜有无黄染,检查光刺激反应。

(5)耳:

外观有无畸形,外耳道是否有异常分泌物,外耳廓是否有湿疹。

(6)鼻:

外观有无畸形,呼吸是否通畅,有无鼻翼扇动。

(7)口腔:

有无唇腭裂,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8)胸部:

外观有无畸形,有无呼吸困难和胸凹陷,计数1分钟呼吸次数和心率;心脏听诊有无杂音,肺部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异常。

(9)腹部:

腹部有无膨隆、包块,肝脾有无肿大。

重点观察脐带是否脱落、脐部有无红肿、渗出。

(10)外生殖器及肛门:

有无畸形,检查男孩睾丸位置、大小,有无阴囊水肿、包块。

(11)脊柱四肢:

有无畸形,臀部、腹股沟和双下肢皮纹是否对称,双下肢是否等长等粗。

(12)神经系统:

四肢活动度、对称性、肌张力和原始反射。

4.指导

(1)居住环境:

新生儿卧室应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室内温度在22~26℃为宜,湿度适宜。

(2)母乳喂养:

观察和评估母乳喂养的体位、新生儿含接姿势和吸吮情况等,鼓励纯母乳喂养。

对吸吮力弱的早产儿,可将母亲的乳汁挤在杯中,用滴管喂养;喂养前母亲可洗手后将手指放入新生儿口中,刺激和促进吸吮反射的建立,以便主动吸吮乳头。

(3)护理:

衣着宽松,质地柔软,保持皮肤清洁。

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的酒精擦拭脐部一次,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若有头部血肿、口炎或鹅口疮、皮肤皱褶处潮红或糜烂,给予针对性指导。

对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马牙”、“螳螂嘴”、乳房肿胀、假月经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早产儿应注意保暖,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加温,必要时可放入成人怀中,直接贴紧成人皮肤保暖。

(4)疾病预防:

注意并保持家庭卫生,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视,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

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口服400Iu,早产儿每曰口服800Iu。

对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提醒家长尽快补种。

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有吸氧治疗史的早产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转诊到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指定医院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

(5)伤害预防:

注意喂养姿势、喂养后的体位,预防乳汁吸入和窒息。

保暖时避免烫伤,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6)促进母婴交流:

母亲及家人多与新生儿说话、微笑和皮肤接触,促进新生儿感知觉发展。

5.转诊

(1)立即转诊:

若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1)体温≥37.5℃或≤35.5℃。

2)反应差伴面色发灰、吸吮无力。

3)呼吸频率<20次/分或>60次/分,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呼气性呻吟、胸凹陷),呼吸暂停伴紫绀。

4)心率<100次/分或>160次/分,有明显的心律不齐。

5)皮肤严重黄染(手掌或足跖),苍白,紫绀和厥冷,有出血点和瘀斑,皮肤硬肿,皮肤脓疱达到5个或很严重。

6)惊厥(反复眨眼、凝视、面部肌肉抽动、四肢痉挛性抽动或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囟门张力高。

7)四肢无自主运动,双下肢/双上肢活动不对称;肌张力消失或无法引出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

8)眼窝或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等脱水征象。

9)眼睑高度肿胀,结膜重度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耳部有脓性分泌物。

10)腹胀明显伴呕吐。

11)脐部脓性分泌物多,有肉芽或粘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发红和肿胀。

(2)建议转诊:

若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建议转诊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1)喂养困难。

2)躯干或四肢皮肤明显黄染、皮疹,指趾甲周红肿。

3)单眼或双眼溢泪,黏性分泌物增多或红肿。

4)颈部有包块。

5)心脏杂音。

6)肝脾肿大。

7)首次发现五官、胸廓、脊柱、四肢畸形并未到医院就诊者。

在检查中,发现任何不能处理的情况,均应转诊。

四、流程图

(略)

五、工作要求

1.新生儿访视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访视时应携带新生儿访

视包,出示相关工作证件。

2.新生儿访视包应包括:

体温计、新生儿杠杆式体重秤/电子体重秤、听诊器、手电筒、消毒压舌板、75%酒精、消毒棉签,新生儿访视卡、笔等。

新生几杠杆式体重秤/电子体重秤最大载重为1Okg,最小分度值为5Og。

3.注意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

检查前清洁双手,检查时注意

保暖,动作轻柔,使用杠杆秤时注意不要离床或地面过高。

4.加强宣教和健康指导。

告知访视目的和服务内容,反馈访视结

果,提供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情况进行随访。

5.发现新生儿危重征象,应向家长说明情况,立即转上级医疗保

健机构治疗。

6.保证工作质量,按要求询问相关信息,认真完成测量和体检。

完整、准确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并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六、考核指标

1.新生儿访视覆盖率=(该年接受1次及1次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

数/同期活产数)x100%

2.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同期纯母乳喂养新生儿数/满月访视有

喂养记录的新生儿数)×1OO%

 

附件2

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和评价,早期发

现异常和疾病,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健康检查时间

婴儿期至少4次,建议分别在3、6、8和12月龄;3岁及以下

儿童每年至少2次,每次间隔6个月,时间在1岁半、2岁、2岁半和3岁;3岁以上儿童每年至少1次。

健康检查可根据儿童个体情况,结合预防接种时间或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检查时间、增加检查次数。

健康检查需在预防接种前进行,就诊环境布置应便于儿童先体检、后预防接种,每次健康检查时间不应少于5~10分钟。

(二)健康检查内容

1.问诊

(1)喂养及饮食史:

喂养方式,食物转换(辅食添加)情况,食物品种、餐次和量,饮食行为及环境,营养素补充剂的添加等情况。

(2)生长发育史:

既往体格生长、心理行为发育情况。

(3)生活习惯:

睡眠、排泄、卫生习惯等情况。

(4)过敏史:

药物、食物等过敏情况。

(5)患病情况:

两次健康检查之间患病情况。

2.体格测量

(1)体重

1)测量前准备:

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秤零点。

儿童脱去外衣、鞋、袜、帽,排空大小便,婴儿去掉尿布。

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让儿童仅穿单衣裤,准确称量并除去衣服重量。

2)测量方法:

测量时儿童不能接触其它物体。

使用杠杆式体重秤进行测量时,放置的砝码应接近儿童体重,并迅速调整游锤,使杠杆呈正中水平,将砝码及游锤所示读数相加;使用电子体重秤称重时,待数据稳定后读数。

记录时需除去衣服重量。

体重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2)身长(身高)

1)测量前准备:

2岁及以下儿童测量身长,2岁以上儿童测量身高。

儿童测量身长(身高)前应脱去外衣、鞋、袜、帽。

2)测量方法:

测量身长时,儿童仰卧于量床中央,助手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两耳在同一水平。

测量者立于儿童右侧,左手握住儿童两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跟部,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保持一致,然后读数。

测量身高时,应取立位,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挺起,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与两肩胛间三点同时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中位置,使测量板与头顶点接触,读测量板垂直交于立柱上刻度的数字,视线应与立柱上刻度的数字平行。

儿童身长(身高)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3)头围

儿童取坐位或仰卧位,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或前方,用左手拇

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使软尺紧贴头皮,女童应松开发辫。

儿童头围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3.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面容、表情和步态。

(2)皮肤:

有无黄染、苍白、紫绀(口唇、指趾甲床)、皮疹、出血点、瘀斑、血管瘤,颈部、腋下、腹股沟部、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有无潮红或糜烂。

(3)淋巴结:

全身浅表淋巴结的大小、个数、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

(4)头颈部:

有无方颅、颅骨软化,前囟大小及张力,颅缝,有无特殊面容、颈部活动受限或颈部包块。

(5)眼:

外观有无异常,有无结膜充血和分泌物,眼球有无震颤。

婴儿是否有注视、追视情况。

(6)耳:

外观有无异常,耳道有无异常分泌物。

(7)鼻:

外观有无异常,有无异常分泌物。

(8)口腔:

有无唇腭裂,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扁桃体是否肿大,乳牙数、有无龋齿及龋齿数。

(9)胸部:

胸廓外形是否对称,有无漏斗胸、鸡胸、肋骨串珠、肋软骨沟等,心脏听诊有无心律不齐及心脏杂音,肺部呼吸音有无异常。

(1O)腹部:

有无腹胀、疝、包块、触痛,检查肝脾大小。

(11)外生殖器:

有无畸形、阴囊水肿、包块,检查睾丸位置及大小。

(12)脊柱四肢:

脊柱有无侧弯或后突,四肢是否对称、有无畸形,有条件者可进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

(13)神经系统:

四肢活动对称性、活动度和肌张力。

4.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婴幼儿每次进行健康检查时,需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的运

动发育指标进行发育监测,定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发育偏离儿童。

有条件地区可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

5.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1)血红蛋白或血常规检查:

6~9月龄儿童检查1次,1~6岁儿童每年检查1次。

(2)听力筛查:

对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采用便携式听觉评估仪及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在儿童6、12、24和36月龄各进行1次听力筛查。

(3)视力筛查:

儿童4岁开始每年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进行一次视力筛查。

(4)其他检查:

有条件单位可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开展尿常规、膳食营养分析等检查项目。

(三)健康评价

1.体格生长评价

(1)评价指标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头围/年龄、体重/身长(身高)和体质指数(BMI)/年龄。

(2)评价方法

1)数据表法①离差法(标准差法)以中位数(M)为基值加减标准差(sD)来评价体格生长,可采用五等级划分法和三等级划分法(表1)。

表1等级划分法(略)

②百分位数法将参照人群的第50百分位数(P50)为基准值,第3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第97百分位数值相当于离差法的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

2)曲线图法以儿童的年龄或身长(身高)为横坐标,以生长指标为纵坐标,绘制成曲线图,从而能直观、快速地了解儿童的生长情况,通过追踪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长趋势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的现象。

描绘方法:

以横坐标的年龄或身长(身高)点做一与横坐标垂直的线,再以纵坐标的体重、身长(身高)、头围测量值或BMI值为点作与纵坐标垂直的线,两线相交点即为该年龄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头围、BMI在曲线图的位置或水平,将连续多个体重、身长(身高)、头围、BMI的描绘点连线即获得该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头围、BMI生长轨迹或趋势。

(3)评价内容

1)生长水平:

指个体儿童在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为该儿童生长的现况水平(表2)。

2)匀称度:

包括体型匀称和身材匀称,通过体重/身长(身高)可反映儿童的体型和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表2)。

表2生长水平和匀称度的评价

3)生长速度:

将个体儿童不同年龄时点的测量值在生长曲线图上描记并连接成一条曲线,与生长曲线图中的参照曲线比较,即可

判断该儿童在此段时间的生长速度是正常、增长不良或过速。

纵向

观察儿童生长速度可掌握个体儿童自身的生长轨迹。

①正常增长:

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与参照曲

线平行上升即为正常增长。

②增长不良:

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上升缓慢(增长不足:

增长值为正数,但低于参照速度标准)、持平(不增:

增长值为零)或下降(增长值为负数)。

③增长过速:

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上升迅速

(增长值超过参照速度标准)。

2.心理行为发育评价

采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

如果某项

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者,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筛

查或转诊。

(四)指导

1.喂养与营养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食物转换、均衡膳食营养、培养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注意食品安全。

预防儿童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肥胖等常见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体格生长告知定期测量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头围的重要性,反馈测评结果,指导家长正确使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进

行生长发育监测。

3.心理行为发育根据儿童发育年龄进行预见性指导,促进儿

童心理行为发育。

4.伤害预防重视儿童伤害预防,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儿童伤害发生特点,对溺水、跌落伤、道路交通伤害等进行预防指导。

5.疾病预防指导家长积极预防儿童消化道、呼吸道等常见疾

病,按时预防接种,加强体格锻炼,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五)转诊

1.对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维

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进行登记,并转入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

2.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的儿童进行登记并转诊。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且无条件诊治者应转诊:

(1)皮肤有皮疹、糜烂、出血点等,淋巴结肿大、压痛。

(2)头围过大或过小,前囟张力过高,颈部活动受限或颈部包块。

(3)眼外观异常、溢泪或溢脓、结膜充血、眼球震颤,婴儿不注视、不追视,4岁以上儿童视力筛查异常。

(4)耳、鼻有异常分泌物,龋齿。

(5)听力筛查未通过。

(6)心脏杂音,心律不齐,肺部呼吸音异常。

(7)肝脾肿大,腹部触及包块。

(8)脊柱侧弯或后突,四肢不对称、活动度和肌张力异常,疑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9)外生殖器畸形、睾丸未降、阴囊水肿或包块。

在健康检查中,发现任何不能处理的情况均应转诊。

四、流程图

五、工作要求

(一)儿童健康检查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二)开展儿童健康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需配备儿童体重秤、量床、身高计、软尺、听诊器、手电筒、消毒压舌板、听力和视力筛查工具、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表)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设备。

1.体重秤体重测量应使用杠杆式体重秤或电子体重秤,最大称量为60kg,最小分度值为50g。

2.量床供2岁及以下儿童测量身长使用,最小分度值为0.1cm。

3.身高计供2岁以上儿童测量身高使用,最小分度值为O.1cm。

4.软尺无伸缩性软尺,最小分度值为O.1cm。

5.听力筛查工具便携式听觉评估仪,筛查型耳声发射仪。

6.视力筛查工具国际标准视力表或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

(三)检查时注意检测工具和双手的清洁卫生,预防交叉感染;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检查动作轻柔,注意医疗安全,避免伤害隐患。

(四)掌握正确的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方法,特别是生长发育曲线的描绘和解释,早期发现生长发育偏离或异常情况。

有转诊指征的儿童,应向家长说明情况,并及时转诊。

(五)针对儿童营养、喂养、心理行为发育、疾病和伤害预防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相关技能指导;及时反馈体检结果,对生长发育偏离或疾病的儿童进行追踪随访。

(六)使用统一的健康检查表格,认真逐项填写,确保资料收集的完整性、连续性,并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六、考核指标

(一)工作指标

1.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该年辖区内0~6岁儿童接受1次及以上体格检查人数/该年辖区内0~6岁儿童数)×100%

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该年辖区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合格人数/该年辖区内3岁以下儿童数)×100%

3.O~6岁儿童血红蛋白检查率=(辖区内O~6岁儿童血红蛋白检查人数/辖区内0~6岁儿童血红蛋白应检查人数)×100%

(二)疾病指标

1.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人数/5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检查人数)×100%

2.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人数/5岁以下儿童体重检查人数)×100%

3.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人数/5岁以下儿童身长/身高检查人数)×100%

4.5岁以下儿童消瘦率=(5岁以下儿童消瘦人数/5岁以下儿童体格检查人数)×1OO%

5.5岁以下儿童肥胖率=(5岁以下儿童肥胖人数/5岁以下儿童体格检查人数)×100%

七、附件

1.O~3岁男童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2.O~3岁男童头围/年龄、体重/身长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3.0~7岁男童体质指数(BMI)/年龄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4.0~3岁女童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5.0~3岁女童头围/年龄、体重/身长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6.0~7岁女童体质指数(BMI)/年龄百分位标准曲线图

7.0~2岁男童身长/年龄、体重/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8.2~7岁男童身高/年龄、体重/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9.O~5岁男童头围/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1O.男童体重/身长标准差数值表男童体重/身高标准差数值表O~7岁男童体质指数(BMI)/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0~2岁女童身长/年龄、体重/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2—7岁女童身高/年龄、体重/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O~5岁女童头围/年龄标准羞数值表

女童体重/身长标准差数值表女童体重/身高标准差数值表

O~7岁女童体质指数(BMI)/年龄标准差数值表

 

附件3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O~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

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

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

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官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

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①按需哺乳:

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

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

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

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OO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①哺乳前准备:

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

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

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

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

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

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

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

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③哺乳次数:

3月龄内婴儿应按需哺乳。

4~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

但有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

(2)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

正常乳母产后6个月内每天泌乳量随婴儿月龄增长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平均可达每日700~1000毫升。

婴儿母乳摄入不足可出现下列表现:

①体重增长不足,生长曲线平缓甚至下降,尤其新生儿期体重增长低于600克;②尿量每天少于6次;③吸吮时不能闻及吞咽声;④每次哺乳后常哭闹不能安静入睡,或睡眠时间小于1小时(新生儿除外)。

若确因乳量不足影响婴儿生长,应劝告母亲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用配方奶补充母乳不足。

2)乳头内陷或皲裂:

乳头内陷需要产前或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挤、捏乳头,母亲亦可用乳头矫正器矫正乳头内陷。

母亲应学会“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内陷乳头吸吮乳汁。

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可防止乳头皲裂及感染。

3)溢奶①发生原因:

小婴儿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置,且具有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