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7909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docx

浮梁县城市规划说明书

一、城镇概况

1.区位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县城大石口距景德镇市区6公里,东邻休宁县、婺源县,西毗波阳县,南接乐平县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祁门县和东至县。

古城为浮梁镇旧址,处于新县城的东北方向,整个古城面积为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为平方公里,以古县衙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北至规划新平路,西到白塔镇,东南依昌江岸[1]。

2.自然条件与资源条件

浮梁县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为主,总的趋势为东西北三面高,三条山脉向西南低去,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平均海拔40~50米。

昌江为境域主要河流,自东北向西南绕境而下,横穿整个古城,并在凤凰嘴处接纳主要支流东河水,丘陵之间,多条小溪也汇集昌江,形成脉络状河系结构,与茂密森林共谱“青山绿水”绿色生态。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年平均日照,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无霜期248天。

浮梁县陶瓷烧造源远流长,孕育了瓷都景德镇。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沙金、白云岩、高岭土、瓷石、大理石等;林业以茶叶为主。

矿产资源中高岭土最早开发,质量最优,其次瓷石、大理石、白云岩资源也极为丰富,都为陶瓷的优质原料,均有工业开发价值。

境内植被类型多样,其中森林覆盖面积最大,达到了总面积的58.4%,还有自然草被和农田植被共同组成了绿色生态环境[1]。

3.社会经济条件

根据各方面资料统计,199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457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921万元,第二产业为1979万元,第三产业为1678万元,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1%、43.2%、32.7%。

目前在浮梁县城大石口建一茶厂,年生产加工能力红茶2万担,绿茶1万担,为浮梁茶区中生产能力最大的精制厂,已成为县城中龙头企业。

旧城内景德镇啤酒厂、花炮厂等企业效益良好。

4.人口构成现状

到1999年末,浮梁镇总人口为13868人,集镇人口10036人(其中古城1843人、县城8193人),从业人员数为2968人,农业人员8093人,外来人口650人,大多从事农业、瓷业、商业、运输业和茶业。

5.城镇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浮梁县的建设步伐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它以林茶加工工业为特色,服务于瓷都经济的景德镇市。

形成以新城区为中心,南北两端的工业区、古城区为附翼的布局态势。

古城的文、教、卫等设施配套较完备。

据资料显示,古城共有中学1所,小学1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个,邮电所1个,其它公用设施较匮乏。

全县交通状况不断改善,至各村都有干道相通,其中从县城至古城的滨江路已经修建,且古城南部不远处的景—婺—黄高速公路即将动工。

因其主干河流昌江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且铁路部门将桥墩建在航道上,影响船只安全运行,水运网络目前已基本衰退。

古城架设了临时送电进户的输电线路,10千伏输变压器建设工程已完成,目前城内尚无道路照明。

6.历史文化遗址

源远流长的古城文化,是浮梁文化精神的主体,是其兴衰变迁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强大的吸引力。

6.1浮梁古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县衙等收为五品,至今有170年的历史,占地64495平方米,其规模非同一般,已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宋代红塔(江西第一塔),塔身形像简洁壮观,“西塔夕照”为古昌江八景之一。

6.3古城北部的宝积寺遗址。

6.4一段长约六米的古城墙遗址及残存的洗心沟片段。

7.建筑质量评价

保护城市的特色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目标。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最主要的物质元素,也是表现城市特色的最重要的要素,而古城历经沧桑后,已是多种建筑重叠、交叉和组合的结果。

因此,对古城作建筑分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视觉世界中理清城市的脉络和纹理,从而在其中考虑需要保护的东西。

此外,建筑分类分析的结果不仅仅在于可以找到体现和保持城市特色的对象,同时也将使保护规划的措施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在保护规划中对建筑进行分类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1)建筑价值:

建筑类型、建筑保存状况、建筑的景观区位和其对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重要性。

(2)建筑特征:

体现建筑特征的建筑构成要素、体现建筑特色的建筑环境要素。

本次古城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作出历史文物保护、一般性保护、非保护或拆除等几种分类标准,是根据本次古城规划的需要来制定、实施的。

7.1历史文物保护类建筑:

是经历了久远的年代,见证了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能如实反映历史遗存的建筑,是本次保护规划中保护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古县衙、西塔和古城墙。

7.2一般保护类建筑:

是具有地方特色,能体现民俗风情的,并达到一定年限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主要有古民居、明代牌坊。

7.3非保护类建筑:

是既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又不具备其它保护意义的一般商业和居住类建筑,主要是老滨江路两旁的民房和商业建筑。

7.4优先拆除类建筑:

是非保护类建筑的附加部分、难以修复的又不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在道路规划中需要剔除的建筑以及在保护规划中需要拆迁的建筑。

(具体见建筑质量评价图)

二、古城发展条件分析

古城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浮梁镇旧址,现与新城区、工业区共同组合成浮梁县城,为景德镇市卫星城。

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景德镇的演变密切相关,从古至今,尽管古城伴随着岁月的沧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仍是集历史文化和田园风光于一体,景致优雅的旅游区。

1.古城发展的不利条件:

1.1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活力衰退,建筑年久失修,质量普遍较差,因此在古城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古城恢复活力。

1.2古城内多处用地荒废,周围环境水平较差,绿地和开敞空间不足。

1.3古城保护区内的建筑多为徽派建筑,但多数居民住房条件较差,需大量维修,且许多建筑被搭建,严重影响了古民居街区的保护。

1.4啤酒厂虽给古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成为古城内环境污染的根源,破坏了城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远期规划时应考虑将其迁移。

1.5古城内现有的接待设施严重不足,没有一家星级宾馆,为了能使古城与现代旅游业发展接轨,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6古城现有的景区太少,为游客开发的参与性项目几乎没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够。

2.古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2.1古城南部不远处景—婺—黄(景德镇—婺源—黄山)高速公路的兴建给古城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且古城到达各交通主干线都很便捷,这极大的加强了古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2古城的城市传统格局尚在,具体体现在街道、小巷等道路网络和水域体系上。

如北部的一条古民居街区保留有大部分的徽派建筑,极具历史价值,可进行保护,供游人参观,向人们展示历史建筑及文化。

2.3有些重要标志性建筑尚在,如:

2.3.1清代古县衙,现保留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其建筑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和俏雅生辉。

游历古县衙,既可欣赏建筑的美妙,又可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它的存在是人们考察和研究清末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极具游览价值。

2.3.2宋代西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具有旅游开发的前景。

2.4总体的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尚在;

2.5整体的城市色彩尚在。

2.6浮梁为历代贡茶的生产地,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可依靠现拥有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注入瓷、茶文化,开创出新意,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流。

三、规划背景、依据、原则、目标及指导思想

1.规划背景

1.1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浮梁县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但古城却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步失去古城风貌,由于人为的和历史的原因,许多历史文物都遭受到严重破坏:

城隍庙、夫子庙、宝积寺荡然无存,按察院摇摇欲坠,“洗心沟”踪迹难寻。

因此,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文物及古城风貌,县政府提出了对古城进行保护与控制规划。

1.2自古以来,浮梁人“摘叶为茗,伐槠为纸,坯土为器”,以茶叶和陶瓷闻名于世,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

浮梁古城始建于唐朝,是整个古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整个古城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1.3受认识程度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古城旅游区多年来未得到全面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结合形势,抓住机遇,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给古城注入新的活力,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与全国各地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规划目标

充分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保护传统风貌,创造特色环境,开发旅游景点,振兴地方经济。

以古城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基调,突出浮梁“瓷茶文化、县衙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把曾经辉煌,现已荒废的古城开发建设为一处历史与现代,古典与文明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胜地[3]。

3.规划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3《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2010),1996;

3.4《景德镇总体规划》;

3.5《浮梁县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00

3.6《浮梁县国土总体规划》,2000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

3.8《浮梁县志》;

3.9浮梁政府、国土局等有关部门的综合指导思想和意见;

相关地形测绘图(1:

1000)等。

4.规划原则

4.1保护开发原则

古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2]。

4.2独特性开发原则

研究分析古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4.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古城的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并且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保证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4整旧如旧原则

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2]。

4.5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完整性和近远期发展的适应性与衔接性,切实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未来的关系。

5.规划指导思想

重点保护文物建筑与质量较好的古民居以及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

保护整治古城内可修缮的历史建筑,以及主要特色街道的风貌景观,严格控制建设控制区的建筑高度、体量和形式。

通过用地调整,风貌整治,局部更新,逐步改善古城的保护区的周边环境。

开发商住区,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古城内的生活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条件,适当调整道路,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开发滨水景观带,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古城规模及环境容量预测

1.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总用地规模为公顷,其中建设用地为公顷,水域及其周边生态林地11公顷。

2.人口规模

规划区内人口主要由古城居民和周边村民构成。

据资料统计,规划区内总人口约为22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按8‰计。

近期(2004-2007):

考虑旅游项目启动,对周边地区产生吸引力,按50人/年计,则近期人口为:

近期人口=2200×(1+8‰)3+50×3≈2500(人)

中期(2008-2013):

旅游项目发展顺利,机械增长数按80人/年计,则中期人口为:

中期人口=2500×(1+8‰)6+80×6≈3000(人)

远期(2014-2020):

旅游项目发展成熟,古城风貌格局形成,机械增长数按100人/年计,则远期人口为:

远期人口=3000×(1+8‰)7+100×7≈4000(人)

3.旅游环境容量规划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其实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另一方面,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使用,在客观上也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

我国在旅游开发中使用的基本空间标准主要来自借用西方同类指标和自我经验,按照我国古典园林游览的基本空间标准,以50平方米/人左右为宜。

计算古城景区每日极限客容量采用两种计算方法:

正常开放时日(一般管理)

古城景区总面积:

公顷;

每个游客心理承受空间:

100平方米;

游客平均游览时间:

12个小时;

日开放时间:

12个小时(7:

00——19:

00);

年开放时日:

全年开放;

景区日容量:

万人次

节庆时期(高强度管理)

古城景区总面积:

公顷;

每个游客心理承受空间:

50平方米;

游客平均游览时间:

12个小时;

日开放时间:

15个小时(7:

00——22:

00);

年开放时日:

重要节庆(例如瓷艺千年盛会);

景区日容量:

3万人次

古城景区实际接待容量为7500-10000人次,说明景区可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景区内举行节事活动,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潜力,局部地区的极限环境容量可达到25000-30000人。

五、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及规划结构

功能分区

规划中突破原有封闭的时空疆界限制,依山就势,根据古城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等因素,划分为十大功能区,由北到南分别为:

1.1.1生产服务区

该区位于古城北部,原为花炮厂和啤酒厂,是古城主要的污染源,现规划为无污染的轻工业园区,主要为古城服务,可发展旅游相关产品。

1.1.2文物古迹保护区

该区用地范围北至新平路,南到城楼。

该区文物古迹较多,如江南第一县衙和宋代西塔就坐落其中,并且修建和迁入了西塔寺和一些古民居,完整的体现了古城风貌,是古城内的主要游览景区。

1.1.3古城风貌区

该区位于古城东北部,东临昌江,是古城内保护较完好的一个古民居街区,街道仍保持为古代传统的城市格局,其居住建筑大都为徽派建筑,体现了古城的城市肌理,该区主要采取保护和修复。

1.1.4商住开发区

该区位于古城东部,东临昌江,原为大片的荒地和一些破旧的建筑,现规划为商住区,既可为城内的居民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又可给城内的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促进古城的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建筑体量、样式、色彩、层高,一定要和古城总体风貌相协调。

1.1.5滨水景观带

该区位于昌江西岸,北至新平路,其地势低洼,植被茂密,是一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带。

规划将水景引入了古城内,在此区域修建了三贤堂、旅游码头和一些观景台,既可领略江边的美景,欣赏对岸的“两江印月”、凤凰岭,又为居民提供大量的休闲去处。

1.1.6韵琴湖风景区

该区位于古城西部,在此区域设有多种活动休闲设施,沿湖边修建了魁星楼等文化建筑,是人们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成为古城向西边拓展的过度地带,它不但对于其西边用地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将山之风景引入了古城内,使古城真正成为“山水田园千年古城”。

1.1.7茗茶故里园

该区位于古城西边,是大片的丘陵山地、茶林园地。

浮梁的茶文化如同瓷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利用此地形风貌,大力挖掘其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底蕴,以茶为载体,在游客休闲观光时,亲近大自然,享受生活。

1.1.8农业观光园

该区北临茗茶故里园,主要采用农家乐的形式,以“绿色文化,花园农业”为宗旨,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形成看、玩、吃、购、娱一条龙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1.1.9生态林地观光园

此区为大片的森林,现规划为森林公园,既可改善境内的生态环境,又可给人们提供一个拥抱大自然的场所。

1.1.10旅游服务区

该区位于古城南部,北至城楼,南至入口广场。

该区包括美食街和古玩街,集中开发浮梁特色的绿色旅游食品,并且建有前店后坊式陶瓷吧,游客既可欣赏陶瓷艺术品,也可亲身经历制陶之乐,品瓷之趣。

此区主要为旅游休闲服务的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

规划结构

依托现状,结合古城发展方向及性质,整个古城规划结构为1条景观主轴和3条景观次轴,其中主轴由入口广场经文化大道到达城楼,沿古城中心延伸,各种景观沿轴线布置,形成景观通廊,次轴大都相互平行,与主轴交叉,将古城风貌与现代旅游风景区相互贯通,形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整个规划采用了“六区四轴二心二带”的规划结构形式,具体来说:

六区

“六区”指的是将古城及其西部开发区分为的六个功能各异的区域,即自然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韵琴湖风景区、生产服务区、古城风貌保护区、商住开发区、旅游服务区。

1.2.2四轴

“四轴”即指1条景观主轴和3条景观次轴

景观主轴位于古城中部,是古城内主要的硬质景观轴线,从入口广场经由文化大道到达城楼,再经过祠堂、西塔寺、西塔,最后到达古县衙,有机联系古城北部和南部。

1景观次轴位于古城北部,以三贤堂为起点,穿过古城墙遗址公园,再到古县衙,最后通往西部的自然生态园区。

它有机联系了古城风貌与现代观光园,体现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2景观次轴位于古城中部,沿东北部古城风貌区的古民居街区到达西塔寺,再通向韵琴湖风景区。

它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景观次轴位于古城南部,从昌江岸边沿古玩街到达城楼,再通往韵琴湖风景区。

1.2.3二心

“二心”是指古城南部的旅游服务中心和北部的古城风貌保护中心。

1.2.4二带

“二带”是指昌江岸边的滨水景观带和沿韵琴湖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带。

(具体见功能分区及景观结构图)

2.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规划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集中于古城的东北部和西南部,住宅统一开发较少,布局杂乱,建筑多为一、二层,有些保存较完好,但内部的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且用地较为零散,形成大片荒地,居住环境极差。

同时有部分新建筑穿插于其中,破坏了古城的整体风貌。

居住用地规模

针对古城的居住用地建设现状,及古城发展的需要,2020年居住用地应为,居住人口约4000人,平均居住用地51.83㎡/人。

居住区规划结构

因古城以居住和旅游服务功能为主,且其东南部临江地段存有大片荒地,整个城区有向西北部发展的趋势,所以在古城的东南部及发展用地的北部可开发居住区,采取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模式。

古城南区南面临江,自然景观优美,可在其沿滨江大道地段规划布局1个高档住宅小区。

同时在韵琴湖西岸的风景秀丽的山坡上可建几栋高档度假别墅,将古城风貌尽收眼底。

在古城风貌区内利用旧宅空地,合理规划,可插建一些外形为徽派建筑内部满足现代生活的住宅,以保持整体的古城风貌。

居住用地设计要求

①居住用地规划必须依据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设施建设作好综合的全面安排。

②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遵循对口(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③要兼顾景观、环境和旅游发展的需要。

工业用地规划

古城现状工业用地仅有北部的花炮厂和啤酒厂,经济效益良好,是古城的支柱产业,但其污染较严重,因此本次规划建议近期保留两厂,对他们实施控制,并加强防护绿地建设措施,在它和城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远期考虑将其搬迁,在此处规划一片轻工业区,以减少对古城的污染。

至2020年,规划工业总用地㎡,人均工业用地为23.1㎡/人。

仓储用地规划

古城现状在古县衙边上有一仓储用地,随着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因此而带动整个县城的发展的需要,要求规划提供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城区仓储用地。

因此本次规划将仓储用地移到花炮厂西边、新平路南部的一个地块上,该用地与古城中心和西部的发展区域交通联系都很便捷。

规划仓储用地Ha。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不完整,主要集中于老滨江道路两旁,商业私营较多,布局分散,质量较低。

本次规划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配套与完善相结合的原则,适应古城和新城区的发展需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等因素,合理规划布局。

商业服务设施

古城内原有商业服务设施集中于老滨江道路两旁,现规划将其改造修建成沿道路两侧的商住区,并将商业中心布置在旅游服务区中,设置美食街、古玩街和美食城等设施,形成一个大型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商业服务区。

同时,在瓷坛前的主要大道两侧设置大师工作室,向人们展示制陶工艺等。

在古城风貌区的南端布置一个古客栈,满足部分游人住宿问题。

行政办公用地

现有的行政办公用地极为分散,现规划在古县衙西边一临水地带布置一个行政办公区域,集中办公,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区的发展。

教育科研设施用地

城区内现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基础设施及环境极为破旧。

本次规划根据古城发展的需要、人口的增长及县城其他临近乡镇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考虑将小学扩建,中学迁移至城区西北部、自然生态农业园区北部。

文化娱乐用地

古城内文化娱乐设施几乎没有,随着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现规划在韵琴湖沿岸布置会所、魁星楼、茶叶博物馆和体育活动区等,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2.医疗卫生用地

古城内原有一个卫生院,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现规划在古客栈的东边,沿滨江路旁建一综合性医院,既可争取城区内人们人人享有医疗及卫生保健,又可为游人提供相关的医疗设施,从而完善古城内的服务设施系统,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文物古迹用地

古城现状文物古迹用地主要集中于古城中心区,现有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古县衙(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宋代红塔(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它们采用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本规划将在此区重建西塔寺和祠堂,形成一个历史文物保护区。

古城重点文物保护规划

保护等级

划分范围

保护要求

方位

与古县衙距离(米)

64

按原有风貌恢复古县衙主体建筑及内部结构;

完善古县衙博览园内部建设;

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活动。

336

西

46

36

64-114

为保护省级重点文物所建设的缓冲区;

控制建筑格式及内容;

严禁两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336-386

西

46-96

36-86

规划到2020年,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人均90.85㎡/人。

道路广场用地

城区现状道路布局无序,很少有公共开敞空间供游人集散,现规划在古城内建四个交通广场和三个停车场,以满足游人停留及交通的需要。

道路广场用地为,人均为38.2㎡/人。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城区现状市政公用设施极为落后,仅有一邮电所,一水厂,一个10Kv变压器,因此本次规划在老滨江道路旁建一邮电支局,同时在保留原水厂的前提下,在新平路的北部新建一水厂。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人均为1.08㎡/人。

(具体见土地利用规划图)

3.旅游线路设计

自然山水风光与古城文化是浮梁县古城旅游资源的灵魂,根据本旅游区特点、游客类型、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的分布,本规划设计了以下的游览路线:

3.1一天游玩型(主要针对本市区以外的游人)

上午:

游线:

城门楼——古民居——祠堂——西塔(西塔寺)——古井——古县衙——魁星楼——茶博馆——美食街(中午吃饭)

下午:

游线:

古玩街——古客栈——古民居——古牌坊——古城墙遗址公园——三贤堂——夫子庙——商业街(最后的购物处)

3.2两天游玩型

第一天:

古城内各景点的游玩,游线同一天游玩型。

第二天(生态旅游):

游线:

古县衙——韵琴湖休闲活动区——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茗茶故里

3.3逗留型(主要针对本市区的游人)

游线:

体育公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茗茶故里(具体见游览路线规划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