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8405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docx

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

2012年证券市场宏观面分析

 

摘要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

在当前经济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利率、失业率、汇率、国际收支),以及分析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第四季度的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并结合证券市场前三季度的状况,预测其第四季度的价格走势。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态势,但从全年走势看,当前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

而证券市场也将会有所回升。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证券市场趋势预测

 

目录

一、宏观经济指标分析………………………………………………1

(一)国内生产总值……………………………………………………1

(二)通货膨胀…………………………………………………………2

(三)利率………………………………………………………………4

(四)失业率……………………………………………………………5

(五)汇率………………………………………………………………7

(六)国际收支………………………………………………………10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3

(一)财政政策………………………………………………………13

(二)货币政策………………………………………………………15

三、第四季度证券市场走势预测结论……………………………17

 

 

一、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图1国内生产总值

 

图2GDP环比增长速度

从历史的规律得知8%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进入次高增长阶段之后的正常增长率,不宜再度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否则将恶化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由于下半年稳增长压力剧增,各地纷纷推出上万亿的刺激计划。

经历四万亿刺激后遗症后,宏观基本面对于大规模投资刺激非常敏感。

虽然上次的政策带来不少影响,但中国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

尽管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冲击,将增大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压力,但是,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

加之2012年上半年,由于欧元区经济继续低迷,中国的进出口增速有可能再次大幅度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下行压力,但是从图上看可以的得知:

自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基本符合预期。

2012年10月18日,统计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三季度增幅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14个季度新低。

故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只有7.7%,因而这种小小的变化却引起证券市场整体大盘的走势不太明朗。

但是其环比比率是增长的,经常大势还有在稳定中回暖。

从前三个季度来看,大势一直在跌,不过,今年早些时候货币政策的放松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有可能在未来数月扭转这一趋势。

证券市场的整体行情也可能会就此回暖。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以较高的幅度增长。

再次分析通货膨胀,我们选取了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的计量指标。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中国CPI同比涨幅总体走低,从1月份的4.5%回落至10月份的1.7%,1.7%的同比涨幅创下年内新低。

1至10月份平均,全国CPI同比上涨2.7%。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10月份1.7%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6个百分点。

10月份,中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0%,衣着价格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8%,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2.5%。

从更能反映物价变动最新情况的环比数据看,10月份,全国CPI环比下降0.1%。

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PPI同比下降2.8%,降幅比上月有所收窄,扭转了此前降幅连续扩大的局面;当月PPI环比上涨0.2%,而此前5个月连续环比下降。

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预计11、12月份国内物价涨幅将较高,四季度CPI同比上涨可能达到2.3%左右,不过年内物价肯定能控制在4%的年初目标之内。

因此可以推断,第四季度物价压力不大,通货膨胀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表1201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同比(%)

4.5

3.2

3.6

3.4

3

2.2

1.8

2

1.9

1.7

环比(%)

1.5

-0.1

0.2

-0.1

-0.3

-0.6

0.1

0.6

0.3

-0.1

图3201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三)利率

图4利率调整

如图4,自从2012年以来两次降低存款利率,调整的幅度都为0.25%,两次调整之后存款利率由2011年7月7号的3.5%下降到目前的3%。

贷款的基准利率经过两次的下调,也由原来的6.56%下调到6.00%,其中在2012年的7月份贷款利率下调的幅度为0.31%。

受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降息等因素的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降。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包括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其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历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投资者会考虑资产收益率和银行储蓄利率来决定是否投资)。

从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的预测如下:

(1)货币供应量。

10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月末低0.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9.3万亿元,同比增长6.1%,比上月末高2.2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广义货币余额的增加,市场上货币量足够,由供求关系可以得出第四季度的利率仍然处于稳中下调的过程。

(2)准备金,2012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6月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可以得出利率也是处于下行的状况。

总的来说第四季度的利率处于稳中下调的过程。

 

(四)失业率

表22008—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8—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失业率

4

4.2

4.3

4.1

4.1

4.6

表3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

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2007

6.9

2008

2.4

2009

0.6

2010

5.1

2011

4.2

2012

6.4

备注:

数据为每年11月值,2012年数据为预测值。

图52007~2012年我国的失业率和消费物价水平

失业率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

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

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

2012中国第三季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连续第三个季度末持平,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已提前达到全年计划目标,我国第四季度的失业率预期将保持在4.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中国的失业率不是很严重:

在4%到5%之间。

它本质上具有结构特性。

需求低技术劳动力的工作岗位不足。

由于农业机械化,使得落后的农民涌入城市,但并不总能融入城市。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在农村建立小型乡镇企业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也存在不足。

且由于社会老龄化这一问题将尖锐化。

作为实体经济的影子,股票市场波动的基本决定因素仍然蕴含在实体经济当中。

从历史数据看,失业率波动和股票市场的波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向特征,失业率下降的过程往往是牛市,而失业率上升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熊市。

有数据显示,在每一轮经济周期中,与失业率下降期间相比,失业率升高的区间股市收益率都明显偏低,甚至是熊市。

而且,股市下跌延续时间超过1年的情况基本都是发生在失业率上升的期间。

由此看来,股市波动与失业率存在负相关。

再从实体经济上分析,消费的加速带动生产扩张,当企业生产加速时,需要雇佣更多工人,因此,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经济出现复苏与繁荣。

然而随着消费增长,通胀率上升,居民购买力受损。

与此同时,通胀带来的加息往往增加居民对房地产、汽车等的消费成本,消费增长趋于下降,进而工业生产放缓,企业对工人的需求减少,失业率下降速度减缓;当企业生产萎缩时,企业解雇工人,失业率升高失业率趋于增加。

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当失业率上升时意味着企业生产已开始萎缩,企业利润增长回落,股市投资机会减少,而交易量的减少进一步拉低股票指数,甚至进入熊市。

(五)汇率

所有外汇交易均涉及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在任一时候,实际的汇率将主要由相应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货币政策、政治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利率等等。

回顾2012前三季度汇率走势:

图6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走势

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进入均衡区间,双向波动特点明显,有效汇率指数高位震荡,并创出历史新高。

进入第三季度,人民币对大部分货币(21种货币)都呈现贬值的走势,要原因在于:

第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贬值。

第三季度以来披露的各项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仍处在下行通道中。

从对外贸易来看,8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292.9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2%。

2012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795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1-7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从环比来看,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42%,8月份增长1.33%,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二,欧央行出手救危机欧元得支撑。

7月底,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承诺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欧元区。

9月6日,德拉吉宣布将启动直接货币交易(OMT)计划,在二级市场上无限量购买成员国国债,以压低成员国融资成本。

受此影响,西班牙、希腊以及葡萄牙国债收益率出现明显的下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的紧张气氛。

在众多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欧元在三季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第三,美国终于推出QE3美元走弱。

人民币对智利比索、印度卢比和俄罗斯卢布的贬值程度超过5%。

在24种货币中,人民币仅对印尼卢比、南非兰特和巴西里亚尔小幅升值。

人民币主要盯住美元,上半年随美元对这些货币有较大幅度升值,第三季度由于美国QE3的推出导致美元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人民币随之对这些货币贬值。

对于第四季度人民币汇率的预测,以下半年的经济局势预测来看:

第一,国内外经济:

中国经济形势在三四季度好转,上半年中国经济放缓可能是经济自我修正及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

第二,外国市场:

1.亚洲国家股市、债市已接近08年底。

2.市场存在过度定价亚洲市场的风险。

3.中国外围市场环境将对人民币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第三,息差优势:

1.人民币没有进入明显的降息周期,预计数量调控工具会优先使用。

2.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可能推高中美息差3.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息差优势仍将持续,企业在权衡息差收益与汇率不确定性的过程中,结汇意愿可能上升,从而带动人民币汇率上行。

第四,政策动向:

1.刺激经济的措施生效可能较为缓慢,汇率利率改革措施出台密集。

2.近期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也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对当前汇率水平及未来一段时间汇率走势的信心。

中国经济四季度可能会逐步筑底回升,在国际社会全面宽松货币供应的背景下,前期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淡资本流出的状况可能发生改变,前期撤出的资本可能逐步回流,这可能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形成一定压力。

主要原因有:

出口需求短期内难以有效提振,欧洲经济第四季度仍将处于崩溃边缘,进口需求大大降低。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欧洲经济受到重创,美国取代欧盟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

随着大选的临近,奥巴马及其竞争者将会对华贸易采取强硬态度,以此获取民众的选票,这将进一步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钓鱼岛争端爆发之后,可以预见未来从日本的进口会逐步降低,但由于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从日本进口的减少也会导致出口的下降;全球流动性宽松导致的资本回流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为国内物价反弹埋下了隐患,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

但今年第三季度批准的一批重点投资项目将逐步启动,经济下滑的态势已经逐步趋缓。

在大量非美货币对美元升值的示范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压力将会有所加大,尽管中间价基本盯住美元,但在市场等各方压力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第四季度可能呈现小幅升值。

图72012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人民币/美元)

基本判断:

未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总体趋势仍将以升值为主,与过去单边升值不同的是,汇率将时升时降,双向波动性增强,即“小幅升值、双向波动、弹性扩大”;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将很有限,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同样,未来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亦比较微小。

主要依据:

(一)从我国金融改革目标看,维护汇率基本稳定是未来的一项基本政策。

国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确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形成机制目标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目前央行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均反复强调人民币汇率已非常接近均衡水平,据此,无论是贬值还是升值,均会在现有水平上以温和性和阶段性为主要特征,料难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持续单边的升(贬)值。

(二)从经济基本面看,人民币仍是强势货币。

第三季度末我国经济开始筑底回升,外贸有所回暖,尽管增速放缓,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仍有相当的大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但在当前稳出口任务艰巨、外贸顺差大幅下降、外资流入显著减少、货币供给过快的情况下,近期内人民币不具备连续升值的空间。

(三)从全球环境看,主要国家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推高人民币走势。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不振,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均以宽松为主要特征。

9月6日,欧洲央行通过无限量直接货币交易方案(OMT),央行可应成员国申请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其国债,为量化宽松打开闸门;9月14日美国推出了无限量、无限期的QE3,维持0%—0.25%的超低利率,导致美元走软;10月份,日本表示“需要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及政策支持来促进经济增长”,并计划向经济注入2000亿日元;新型经济体更是有意压低汇率以振兴出口竞争力。

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将形成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

(四)人民币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客观上要求币值保持稳定。

自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国和欧盟经济深陷泥沼,人民币渐成基准货币。

目前,东亚十个国家(地区)中,有七国或地区的货币汇率波动与人民币密切关联的程度超过了美元(韩国、印尼、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只有香港、越南和蒙古除外,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意识到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保持与人民币的稳定汇率对于对华出口非常有利。

此外,人民币的影响力还远不止局限在东亚,印度、智利、南非、土耳其的汇率均更多的参照人民币,而不是美元。

随着经济主导权由美国向中国转移(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最大出口国和最大债权国),美元在亚洲的地位已被人民币取代。

而亚洲外一个经济大国,日本即使在其经济最辉煌的年代,日元也从未像今天的人民币这样能与美元竞争。

2011年,马来西亚央行购买价值100亿美元的人民币计价债券,标志着人民币首次成为其他国家央行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最终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其价值要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因此贬值难以成主要趋势。

(六)国际收支

表42012前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初步数)单位:

亿美元

项目2

行次

2012年

三季度

2012年

前三季度3

一.经常项目

1

706

1478

A.货物和服务

2

728

1453

a.货物

3

1027

2155

贷方

4

5434

15011

借方

5

4407

12856

b.服务

6

-299

-702

贷方

7

475

1378

借方

8

775

2080

1.运输

9

-118

-348

贷方

10

105

289

借方

11

223

637

2.旅游

12

-191

-409

贷方

13

122

360

借方

14

313

769

3.通讯服务

15

-2

1

贷方

16

4

13

借方

17

6

12

4.建筑服务

18

26

72

贷方

19

36

97

借方

20

10

26

5.保险服务

21

-45

-129

贷方

22

6

23

借方

23

52

152

6.金融服务

24

-1

-2

贷方

25

2

6

借方

26

2

8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27

23

76

贷方

28

35

105

借方

29

12

28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30

-39

-123

贷方

31

2

6

借方

32

40

129

9.咨询

33

33

100

贷方

34

85

241

借方

35

51

142

10.广告、宣传

36

5

14

贷方

37

12

34

借方

38

7

21

11.电影、音像

39

-1

-3

贷方

40

0

1

借方

41

2

4

12.其它商业服务

42

12

52

贷方

43

64

196

借方

44

52

144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45

-1

-1

贷方

46

2

7

借方

47

3

8

B.收益

48

-36

-19

C.经常转移

49

14

44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4

50

-710

-854

其中:

直接投资

51

372

1272

三.储备资产

52

4

-624

3.1货币黄金

53

0

0

3.2特别提款权

54

5

4

3.3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55

3

11

3.4外汇

56

-3

-640

3.5其他债权

57

0

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70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02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99亿美元,收益逆差36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4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下同)71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72亿美元。

国际储备资产减少4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3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及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8亿美元。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47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54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624亿美元。

对2012年第四季度国际收支预测如下: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今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一是经常项目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706亿美元。

前三季度,累计顺差1478亿美元,占同期GDP的2.6%,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二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含误差与遗漏)呈现净流出。

三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继二季度之后再度逆差710亿美元。

前三季度,累计逆差854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顺差2341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

一是反映了外汇资产从央行转向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藏汇于民过程。

前三季度,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银行的外汇存款余额增加1388亿美元,银行自身增持外汇头寸120多亿美元,除部分发放境内外汇贷款外,其余由银行用于境外放款和投资。

二是显示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

三是体现了企业有序的债务去杠杆化。

过去几年,国内企业进口通过海外代付等方式尽量延迟付汇,在贸易项下积累了大量美元空头。

汇率双向波动后开始调整原有的负债外币化策略,尤其是2012年第三季度在相关政策规范下,企业进口由境外银行提供代付的负债余额下降400多亿美元。

三是外汇储备增长大幅放缓。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基本稳定。

2012年三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储备资产(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仅增加3亿美元。

前三季度,累计增加640亿美元,同比少增83%。

总体来看,我国国际收支继续改善的趋势不会有扭转性变化。

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等负面因素对我国影响不大,同时受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外汇增长缓慢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等因素,我国国际收支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7月全国财政收入10672亿元,同比增加808亿元,增幅为8.2%,增速较6月的9.8%继续放缓。

从7月的经济数据来看,除CPI表现较好以外,工业增加值、进出口、信贷数据等都不及预期,经济低位徘徊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财政收支数据,7月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速分别为8.2%和37.1%,与上月相比,分别变动-1.6和19.4个百分点,累计增速分别为11.6%和23.4%。

财政收入:

7月份财政收入增速为8.2%,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

1、从结构看,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4.6%和34.7%,分别比上月变动-7.5%和34.3个百分点。

中央非税收收入增长58.8%,主要受石油特别收益金缴库办法改变的影响,为均衡入库考虑,今年起石油特别收益金由原季缴库改为按月缴库,去年第三季度收入集中在8月份入库,今年第三季度收入将分别在7、8、9月入库,所以7月份的收入同比大幅增加。

地方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0.9%,主要是地方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征管,这部分非税收入相应增加;

2、从主要税收品种看,除了关税、消费税和进口产品消费税增值税的增速比上月有所提高外,其余主要税种增速均比上月回落,其中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