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13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2021年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课外阅读。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恐,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候。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候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zèng)□一句逐渐演化为成语□破登沉舟□

1.“□”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用“”在文中画出表示“破釜沉舟”意思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正确说法的后面打“√”。

(1)生性豪迈,勇敢无畏的人。

()

(2)刚愎自用,霸道蛮横的人。

()

5.项羽的“破釜沉舟”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有一种爱,带我们走远

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一位运动员,她并没有获得金牌,却让世人为之动容,她就是体操赛场年龄最大的选手,33岁的丘索维金娜。

②丘索维金娜出生于1975年6月。

1991年至2008年,6次参加世锦赛赢得7枚奖牌,5次参加奥运会,1992年夺得团体金牌,3次参加亚运会,2002年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冠军、平衡木亚军……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奇迹,而奇迹背后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最柔软而坚强的心,为爱无悔付出的感人故事: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得白血病的儿子阿廖沙。

③1996年,丘索维金娜参加完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退役,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三年后,活泼可爱的儿子阿廖沙出生。

然而,2002年,一纸诊断书几乎摧毁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阿廖沙被诊断患上白血病。

为了支付儿子昂贵的医药费,丘索维金娜毅然决然地选择复出,并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争取多赢奖金的机会。

这位本来专攻跳马项目的选手,从26岁起,努力使自己变成了全能形运动员,每次都能够参加所有的比赛项目。

她本来只是一名身高1.53米,体重44公斤的女子,为了儿子,引爆了自己所有的能量。

再苦再累,只要一想到正在与病魔抗争的儿子,她就会激情饱满地在赛场上拼博。

她为儿子倾注了所有的爱,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丘索维金娜说:

“对我来说,儿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

只要他还生病,我就一直坚持下去。

他就是我的动力。

④母爱,千丝万缕,牵动着我们每一处神经。

母爱能让一个人走多远?

33岁的丘索维金娜会告诉你。

1.文章结尾划横线处是。

A.反问句B.设问句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毅然决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千丝万缕: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字为错别字,请你在下面横线上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奇迹。

(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要他还生病,我就一直坚持下去。

(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读第2自然段,你会发现这段中用了许多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丘索维金娜没有获得金牌却让世界为之动容,是什么原因?

在你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后面打“√”,不合理的打“×”

①她很爱国,这么大的岁数还为国争光。

(_______)

②她爱儿子,为儿子付出一切的精神打动了人们。

(_______)

③她在每一个项目上表现都非常出色,让人们为之动容。

(_______)

④她33岁的“高龄”仍然驰骋赛场,为荣誉而战的精神值得钦佩。

(_______)

三、课外阅读。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

冷不丁半路上下了大雨,便被浇成了“落汤鸡”。

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

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

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

“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

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杼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杼声入梦。

一早醒来,机杼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

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

“娘!

”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

我(   )说:

“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

“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

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包袱,(  )说:

“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

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

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

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欣喜之余,我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

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

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按要求填空。

“熬夜”的“熬”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部,这个部首与(____)有关。

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久煮;②忍受,耐苦支持。

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使人动作、神态、心理更具体

3.“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人物心理。

①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咱买一把。

娘沉思时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

眼里涌出了泪水……

我当时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情深深地感动我们,短文的结尾朴实而深情,说说这样的结尾好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

“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搖,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摇桂花时,“我”的心情怎样?

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摇桂花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节选自《________》,这段话中点明课题的句子是________;这句话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五、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回忆

如果重年是一幅画,那它便是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如果童年是一杯茶,那它便是回味无穷的上等白茶;如果童年是一朵花,那它便是百花之中最美丽娇艳的玫瑰。

是的,童年是每个人心里最美的一部分。

童年,躲在芳草茵茵的花丛里。

小时候,还未上幼儿园,我喜欢叫上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到楼下的花丛里捉迷藏,逮蚂蚁,玩过家家。

我们从来不嫌脏,只顾着用花瓣当蘑菇,用小草当葱,用土当面粉,我们炒莱,蒸馒头,煮面汤,有时还能捉住一两只蝴蝶,把它们当作我们的顾客。

小小的游戏,我们却如此喜欢,如此开心,也许这就是童真童趣吧!

童年,就这样遗失在花丛中了。

童年,躲在满是粉笔画的楼道里。

上幼儿园时,我和小伙伴们就不能天天那么开心地玩耍了,我们只有周末才能在一起玩。

而且,我们不在花丛中玩了,因为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时,我们就在楼道里画画,黑色的石灰地,白色的粉笔头,画出的东西格外明显。

我们从一楼画到七楼,又从七楼画到一楼,丝毫不觉得累。

我们画小人,画花草,画动物,觉得有趣极了!

童年,就这样遗失在楼道中了。

童年,躲在旋律优美的班歌里。

上了小学,我们要定一首属于自己的班歌国了,我又激动又兴奋。

老师让各个小组来编创,然后选出一个最好的。

同学们都十分积极,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有的同学认真思索,有的同学热烈讨论,还有的同学唱了起来。

最后,老师选出了第六小组的《四二欢迎你》,他们用的正是《北京欢迎你》的曲调,同学们都很高兴。

童年,就这样遗失在美好的旋律中了。

童年的回忆,美丽而甜蜜,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留在了花丛中、楼道里,还有美妙的音符中……令我们魂牵梦萦。

我爱缤纷的童年,爱这童年的回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回味无穷:

______________

(2)魂牵梦萦;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不包括(______)。

A.使文章节奏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

B.读起来朗朗上口,强烈地表现了童年生活在作者的心中是最美好的

C.表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D.使作者的童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本文按作者的成长顺序叙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请分别概括。

(1)小时候,还未上幼儿园,______________

(2)上幼儿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了小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

本文的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如“____________”,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喜爱之情。

六、阅读理解。

鸟的天堂(节选)

①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②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第①段是对榕树(静态动态)的描写。

(划掉不正确的答案)

2.“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主要体现在:

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个句子中的“颤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A.榕树的美丽B.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4.“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句话既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又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情景,是(静态动态)描写。

(划掉不正确的答案)这段话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6.用“△”标出鸟儿活动的词语。

七、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_作用。

2.给片段第一节空白处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藏(_______)   珍贵(______)  销毁(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线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市长的柱子

乌克兰的基辅市市政斤是一座距今已有1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

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府对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负责修缮的施工队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大厅中心的支柱和屋顶之间有1厘米的间隙。

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支柱下沉了还是屋顶变形了?

市长波尔金接到报告,立刻派人去把当年负责设计和建造这座大厦的工程师奥罗斯基找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奥罗斯基说:

“市长先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当年建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市长奇怪了:

“建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支柱没有顶到屋顶,那不是毫无用处吗?

”“是的,市长先生,毫无用处。

”市长越发地奇怪了:

“既然毫无用处,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

难道你觉得大厅里多一根柱子好看吗?

你不嫌它碍事吗?

奥罗斯基说:

“是的,它很不好看,也很碍事,就是画蛇添足。

我的设计里本来没有这根柱子,是后来接照柯蒙市长的要求加进去的,因为他认为没有这根柱子大厦会不安全。

如果我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将不会采用我的设计,不让我来负责建造这座大厦。

原来是这么回事!

波尔全一下子就明白了臭罗斯基的用意,他在屋顶和支柱之间留了1厘米间隙,是为了日后用它来证明自己原来的设计并没有错。

臭罗斯基对这位新市长说:

“现在柯蒙早就下台了,我们可以把那根毫无用处的柱子拆掉了。

”波尔沉思良久,却说:

“不,留着它,还有用处,让以后的市长和所有市政府的官员都能看到它。

”后来,那根奇怪的柱子被保留下来了,人们称它为:

柯家市长的柱子。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修缮——(__________)良久——(__________)画蛇添足——(__________)

2.“支柱没有顶到屋顶,那不是毫无用处吗?

”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自然段中施工队发现的“奇怪的事情”是什么?

请用“_____”画出来。

4.你认为设计师奥罗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波尔金市长知道这是根毫无用处的柱子后,为什么不拆掉,而把它保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内阅读。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赵王胆怯,不敢去。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加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使宜。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面,赵王为什么胆怯?

两相如和廉颇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赵王到渑池会面秦王这件事上,廉颇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4个字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这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提升。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1093项发明专利权!

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

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

“不教一日闲过”。

就是到了晚年,他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联系上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不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孜孜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一共写了三位有恒心,有毅力,最终成就事业的人物:

a.明代著名医药学家______,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______;

b.美国发明家______,毕生孜孜不倦,拥有1093项______;

c.现代著名书画家____,不教一日闲过,书画技艺达到______。

3.“滴水穿石”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知怎的,在一年四季中,我偏偏喜爱那炎热的夏季,也许是在寒冷的北方,夏日短暂的缘故吧。

夏日是一个生长的季节,不是吗?

那嫩绿的柔柳经过夏雨的滋润,日见婆娑地葱郁了;夏日又是一个纷繁的世界,各种花木聚拢来,装扮出迷人的夏。

小街的夏日虽没有这般华美,但却别有诱人的风韵。

清晨,小街是静谧的。

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小街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晨。

此时,小街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道旁的柳树低着头,柔顺地接收着晨光的沐浴挺拔的杨树像健壮的青年舒展着手臂;草丛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路边不知名的小花绽开了笑脸,那晶莹的露珠还在笑靥上滚动。

多么美好的夏日的晨!

此时,倘若你漫步在街头,你会觉得空气是那样清新,吸上一口,会留下一道沁心明肺的凉爽。

偶有几个晨练人的身影从你身旁闪过,融入这清晨的画卷中,不远处传来了优美的中老年迪斯科舞曲,奏响了晨的乐章。

此时你定会陶醉于这温馨的夏日之晨中了。

然而,小街的夏日之美,又何止是这夏日的清晨呢?

傍晚,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的时候,小街已在夜色笼罩中了。

这时的小街是热的,繁忙了一天的人们,此时紧张的神经舒以松弛,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或携家人散步,或在街头纳凉对弈。

男人们谈论着时事,谈工作,谈物价,谈子女就业妇女们谈论着她们各自感兴趣的话题。

这期间,同或听到小贩的叫卖声…夏日的小街是一个喧闹的小世界。

你看那位老爷斧,手摇着蒲扇,津津有味地讲述着那永远也讲不完的古老的故事。

不禁想起了儿时的我,不也是这样地偎依在爷爷的怀里,听着他讲那古老的传说吗?

那个至今我仍记得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便是从爷爷那里听到的。

啊!

迷人的夏夜,萦绕着我多少童年的梦……

1.在短文前的横线上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小街夏日________时的美丽景色,第一句是全段的_______句。

这一段中,作者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读后令人心醉。

3.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4.文中描写小街夏日晨景时主要是________描写,而描写晚景时主要是_______描写,因此,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5.你喜欢小街夏日什么时候的景色?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