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63364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_4篇(共9页)5700字.docx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篇1

  《礼记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其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条目。

大量使用排比和蝉联句法,环环相扣,间不容发,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时刻都需要学习。

欲&;外王&;必须先&;内圣&;;欲&;内圣&;必然需要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

也就要做到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为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

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如此,只会消磨意志,沉沦下去。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这是首要的。

其次,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

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说: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

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

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

所以,我认为,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

如此,方可能安能静,知其本末,晓其终始。

发于心而动于行,如此,才能实现志向,有所作为。

  《大学》之道是一条立志,实现理想之道。

告诉我们凡事要从最基础的做起,牢记其本,明知其本,而后才能有所方向,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础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如此,谨小慎微,勤勤恳恳,才是实现&;外王&;的基础。

  《礼记大学》凝聚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其人格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均不无积极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励并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篇2

  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

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

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

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离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别墅、豪车、奢侈品,对自己来说也不过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虫;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称你一声&;奢侈的有钱人&;而已,对他们毫无意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这是《大学》的八目,总结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照这八条人生进修的阶梯,我发现,毕业后,我不仅没有继续要求自我进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就连小时候那最简单,最纯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

困惑、纠结、愤懑则是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礼记&;大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心门,我经过自我反省,认为自己选错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内心充实,让父母开心,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心,让全天下的百姓开心,而不是过分关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反思后,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进修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篇3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它的意义简释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为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为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他们的关系是:

  《大学》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在生活和教学中,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学生所拥护。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在工作中,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学生。

  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篇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篇,作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提出的&;三纲&;、&;八目&;等重要观点可被称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若是超脱出一个学术流派来看,《大学》中简单明确的观点与古今多数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也都有相通。

  而&;大学之道&;,究竟存于何方、归于何处,是一个最基本、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

《大学》一篇之所以能流传甚广,也就在于它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不意在学术而意在整个社会的解答。

这一解答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也融入了整个社会的血脉,以一种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传承至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中举例说: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否认,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实就已经在人的心中存在。

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合乎品质,需要的是&;唤醒&;。

  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

在耐心被耗尽之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沦为了简单易行却基本无效的幼稚化教育。

&;幼稚化教育&;的出发点绝非愚民,而是要启迪民众。

但其致命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大众当做&;零基础&;的愚民进行教育。

  在当下,面对&;道德滑坡&;这一类愈发猛烈的抨击和指责,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诸实施,却始终收效甚微。

道德滑坡导致了道德教育轰轰烈烈,而道德水准却又并无想象中的触底反弹,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运动化地进行。

但其实,民众从不缺乏道德知识,而只是不想运用。

一遍又一遍地灌输重复的知识,只能是短暂刺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

似乎我们该去重拾起《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吹散掩盖美德的阴霾,使其发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学之道,在亲民。

  《大学》引《盘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中所说的&;新&;却并非是与&;旧&;相对,甚至是与&;旧&;相合。

&;新&;的本质是不断调整而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无论道德上、物质上,人与社会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

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我们会将其归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的角色出现了错位。

因为个体总是太渺小,经受不住环境一丝一毫的改变。

但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世界运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却不能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碰撞&;&;是人在变,而非世界在变。

也许有某一个瞬间,你与世界、社会是如此契合,可这种状态却无法维持。

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你于不经意间与那一点错离,而只好通过不断的修正错折往返。

  新,归根到底是对&;正确&;的动态保持。

或许正确的标准没有改变;或许世界未变,人却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或许世界变了,人却不为所动。

无论变与不变,每一次自新都是一次新的挑战,结果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最终追求,并且有具体的蓝图。

《大学》中描绘道: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大学之道的目标没有设定为人人的道德标准都向&;君子&;看齐,而是很大度地给出了如此宽泛的标准。

  这种包容的理想目标,对现今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共生非常有借鉴意义。

多元的追求与发展,并不是我们迈向一致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而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本身。

道德标准的高低之间存在角度的差别,只要在最低界限之上,就都应当是以平等的地位存在的。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不同价值标准之间的共处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而非&;忍让&;。

后者所带有的对优劣的判别,会使得不公正的取向产生。

  所谓&;至善&;,&;至&;在社会秩序井然,&;至&;在个人的选择得到充分尊重,&;至&;在一切都拥有最丰富的可能性。

&;善&;的标准可能太过虚无、难以设想,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的善与每个成员的善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前者只不过是对后者的概括。

而对每个个体来说,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选择来完成的,而不能由他人或社会代劳。

这样的选择过程,既是为了满足个体,同样也是在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对不同可能性的尝试机会。

  大学之道,在求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对个人修养而言也好,对社会发展而言也好,恐怕都没有终极答案。

《大学》一文对此的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所认可。

但我以为,《大学》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本身。

  从古到今,无论个人、集团、社会,都会经历许多痛苦与灾难。

但他们探求&;大学之道&;的步伐却从未被打击、失败阻挡。

思考者们、践行者们,都怀抱着让个人、社会变得更好的不灭希望,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不断探索着。

  他们是寻路者也许他们从未得出完美的答案,却也一步步地以双手之力推动社会与其中每个个体的前行。

也许他们得出的结论相悖,也许他们采用的方法相反,但他们对世界的热爱与执着,将后人和身后的世界改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寻路直至今日。

我们都对完满的人格、美丽的世界有着同样热切的憧憬,我们也在寻路。

也许你对《大学》的作者提出的道路十分赞同,也许你的心中有另一条前行之路,也许你的看法模糊不清、难下决断。

每个寻路者都投射出一点星光,因为你曾为人与社会的前行贡献出哪怕最微薄的力量。

  没有哪一颗星能够照亮整片夜空,但所有的星却能联结起一个宇宙;没有哪一个寻路者能够为最理想的未来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但所有的寻路者却将脚印踏满了追寻历程中的每一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