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33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8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docx

重金属吸附材料调研报告

重金属吸附材料

1.调研背景

1.1背景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含重金属废水,这些废水因其不可降解且易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对环境和人类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治理重金属废水并回收有价金属是当今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主要有沉淀法、离子树脂交换法、电解法、活性炭吸附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普遍存在着有二次污染、成本高、处理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当水中的重金属浓度较低(<100mg·L-1)时,不仅去除率较低,而且运行费用较高。

生物吸附作为一种新兴的重金属去除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吸附就是通过生物体及其衍生物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能够吸附重金属及其它污染物的生物材料称为生物吸附剂,主要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和农林废弃物,与传统的吸附剂相比,它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适应性广,能在不同pH值、温度及加工过程下操作;

(2)选择性高,能从溶液中吸附重金属离子而不受碱金属离子的干扰;

(3)金属离子浓度影响小,在低浓度(<10mg·L-1)和高浓度(>100mg·L-1)下都有良好的金属吸附能力;

(4)对有机物耐受性好,有机物污染(≤5000mg·L-1)不影响金属离子的吸附;

(5)再生能力强、步骤简单,再生后吸附能力无明显降低。

在对废水重金属离子的处理中,活性炭是广泛应用的吸附处理剂。

然而,由于活性炭耗量大,以及在处理一些无机离子时,需添加配位剂等因素,使其成本升高。

因此,近10多年来寻求天然廉价、性能优良的功能吸附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应用研究的热点。

目前,应用较多的天然吸附材料有:

壳聚糖、天然沸石、粘土、低品位的煤,以及一些工业副产物如废纸浆产生的木质素、红泥、飞尘、煤灰、金属氧化物等,农加工副产品如稻壳、椰子壳等。

在价格方面,壳聚糖价格较贵,仅稍低于活性炭。

沸石是其中最廉价的天然吸附剂,其价格为壳聚糖的1/15。

当然由于壳聚糖优良物理化学性质与生理功能,随其在多领域需求的增加,促使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其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

若能用这些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天然吸附剂,特别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如造纸厂黑液提取的木质素、工厂排放的污泥等,替代传统的活性炭吸附剂,清除废水中毒性大的重金属离子,在维护人类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资源,变废为宝,意义巨大。

近年来,环境工程界越来越重视廉价高效替代技术的研究及其实际工程应用,其中包括低成本吸附剂。

吸附法是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中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方法,尤其适用于较低浓度的废水。

传统的吸附剂活性炭是孔性炭素材料,具有大孔隙结构和表面积,故而其优点是吸附能力强和去除效率高,但高昂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寻求来源广、价格低廉和吸附效率高的吸附剂材料成为治理重金属废水的关键。

现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廉价、高效、易处理吸附剂的开发应用上。

应用较多的天然吸附材料有:

壳聚糖、天然沸石、粘土、低品位的煤,以及一些工业副产物如废纸浆产生的木质素、红泥、煤灰、金属氧化物等,农加工副产品如稻壳、椰子壳等。

以较低浓度的重金属废水为目标,进行重金属吸附材料技术调研,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有应用前景的重金属廉价吸附材料的种类、现有技术成果、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储备技术合作方,跟踪现有项目情况,可以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吸附材料概述

2.1概述

2.1.1吸附材料的种类

应用较多的天然吸附材料有:

壳聚糖、天然沸石、粘土、低品位的煤,以及一些工业副产物如废纸浆产生的木质素、红泥、煤灰、金属氧化物等,农加工副产品如稻壳、椰子壳等。

 

2.2麦糟

2.2.1麦糟的来源、特征及利用现状

2.2.1.1麦糟的来源及特征

麦糟又称啤酒糟,是啤酒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占副产物的80%以上)。

麦糟产生在制备麦汁的同时,其主要成分是未糖化的麦芽、大米中的不溶性高分子物质和麦皮中的纤维素等。

此外还含有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用的酵母菌残体,成分非常复杂。

RusS等研究发现麦糟中纤维素的含量为23-25%,半纤维素的含量为30-35%,木质素的含量为7-8%,蛋白质的含量为19-23%,另外还含有少量灰分及钙、磷等矿物元素。

因其含有大量的功能基团,如羟基、羧基、仲酞胺基等易与金属离子配合可用于去除重金属。

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是麦糟的主要组分,也就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对以上四种物质的结构特征作进一步分析。

1)纤维素

纤维素(cellulose)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作为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物,至少包含了世界上植物材质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些植物材质中纤维素的含量随植物材质的不同而各异。

纤维素实际上是-种高分子量的无水葡萄糖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是由若干β-D-毗喃式葡萄糖基彼此以(1-4)-β-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形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化学式为(C6H10O5)n(n为聚合度)。

其分子链结构式如图(1-1)所示:

由于纤维素链中每个葡萄糖基环上含有三个活泼的羟基(一个伯醇羟基和两个仲醇羟基),能够发生一系列与羟基有关的化学反应,包括纤维素水解、酉旨化、醚化、接枝共聚和交联等化学反应。

纤维素葡萄糖基环中的羟基既可以发生一系列与羟基有关的化学反应,又可缔合成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图1-2),使反应试剂难以发生作用。

因此,采用适当的活化剂活化纤维素,可以使氢键断裂,从而增加其活性表面积,改善微孔结构,促进反应试剂的渗透、扩散和润胀。

2)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hemieenulose)是指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非纤维素也非果胶类物质的多糖。

半纤维素不是均-聚糖,而是-组复合聚糖的总称。

在不同的植物原料中,半纤维素的聚糖种类也不尽相同。

组成半纤维素的主要糖基有:

D-木糖基、D-甘露糖基、D-葡萄糖基、D-半乳糖基、L-阿拉伯糖基、4-O-甲基-D-葡萄搪醛酸基、D-半乳糖醛酸基和D-葡萄糖醛酸基等,部分糖基的结构单元如图1-3所示。

这些结构单元在构成半纤维素时,一般不是由一种结构单元构成一种均一的聚糖,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单元构成不均一的聚糖。

其分布模式有两种:

①围绕纤维轴成同心薄层状态集聚,常与非结晶态纤维素交织在-起。

②分散分布。

半纤维素-般为非结晶状态,存在于纤维素微纤丝之间。

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与纤维素有些相同。

半纤维素与纤维素共属于多聚糖,都是苷键连接,均含游离羟基,可以发生醋化(乙酞化)或醚化等反应。

3)木质素

木质素(Lignin)作为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高聚物,是支撑植物生长的主要物质,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一起构成超分子体系,以增强植物的机械强度。

在自然界中,木质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

木质素基本上是以苯基丙烷为结构单元,以醚键或C-C键彼此联接而成的网状高聚物。

其主要结构单元是对羟基苯丙烷、愈创木基丙烷和紫丁香基丙烷(如图1-4所示)。

木质素结构单元上的主要功能基团是苯环上的甲氧基和反应性能活泼的经基,木质素结构中的羟基主要是酚羟基和醇羟基,这些羟基可以以游离羟基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醚的形式和其它烷基、芳基连接。

羟基的存在使木质素有很强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

甲氧基一般是连接在苯环上,它是木质素最有特征的功能基。

这些功能集团的存在使木质素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另外,各结构单元间不同性质的连接键和单元上不同性质功能基的存在,既使木质素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又使木质素大分子中各部位的化学反应性能呈现出不均一性。

4)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主要的生物分子,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从高等动植物到低等微生物,从人类到最简单的病毒,都含有蛋白质。

蛋白质主要是由常见的20种L-a-氨基酸通过a-碳原子上的取代基间形成酸胺键连成的,是由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的肤链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主要由碳(50%-55%)、氢(6%-7%)、氧(19%-30%)、氮(12%-19%)、硫(0%-4%)。

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铁、铜、锌、锰、钻和铝等,个别蛋白质还含有碘。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氨基酸含有碱性官能团氨基和酸性官能团羧基,这些基团中的氮、氧原子能够提供孤对电子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因此,蛋白质本身即具有作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潜力。

因麦糟主要含有以上四种物质,可以推断出麦糟具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的基本性质。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是氨基酸,富含羧基(-COOH)和氨基(-NH2),这些功能基团与重金属离子有很好的亲和力;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多羟基性,表现出多元醇的性质,可以发生一系列与羟基有关的反应。

因此,麦糟除了本身含有具有吸附性能的羟基、羧基和氨基以外,还可以发生水解、氧化、酉旨化、醚化等-系列化学反应,引入有利于与重金属离子配合的功能基团,从而大大提高其吸附能力。

2.2.1.2麦糟的利用现状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麦糟的综合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麦糟在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途径:

1)动物饲料领域的应用

由于其蛋白、纤维含量高,麦糟在国内外的主要用途还是用作动物饲料。

麦糟在饲料行业的利用途径主要有生产干饲料、生产饲料酵母、生产多维高蛋白菌体饲料、生产麦芽蛋白等。

目前,麦糟不仅用于喂养牲畜,还可以用于喂养家禽,猪和鱼类。

2)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

麦糟在食品行业的利用主要是膳食纤维食品的开发和生产营养食醋。

麦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在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麦糟可以生产出纤维饼干、纤维面包等健康食品。

另外,利用鲜麦糟配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通过双菌种制曲和固体发酵法生产食醋,该种方法一方面使用鲜麦糟代替了部分填充料—稻壳,另一方面使麦糟中的蛋白质分解,增加食醋中的氨基氮,提高了食醋的质量并降低了粮耗。

3)能源领域的应用

麦糟直接用于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用来发电或生产蒸气等能源。

用于燃烧的麦糟湿度必须小于55%,燃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气如SO2和NOx,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另外,麦糟可以通过先水解然后厌氧发酵分两步产生沼气,其中水解步骤是决定麦糟是否能够完全降解的关键步骤。

4)其它领域的应用

a.木炭生产

Okamoto等研究了用麦糟生产木炭的方法,麦糟先干燥然后加压在低氧的氛围下碳化。

由麦糟制成的木炭含81%的固定碳和12%的灰分(包括47%P,22%Ca,14%Mg,13%Si,其他)。

热重分析表明,用麦糟制备的木炭的燃烧性能不如用锯屑制备的木炭,因为其燃点较高和燃烧周期较长。

b.造纸和制砖的原料

麦糟富含纤维素可作为造纸和制砖的原料。

使用麦糟能够生产一系列高品质的产品如:

纸巾、名片和纸杯等;使用麦糟制砖增加了砖的孔隙率并改善了砖的干燥性能而不影响其颜色或质量。

c.吸附剂

吸附过程必须是快速,有效的,且应该使用廉价的吸附剂才能凸显出其优越性。

因为麦糟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已经有少数研究者使用其作为吸附剂。

早在1992年,Chiang等人就使用热解的麦糟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其吸附能力与使用椰子壳制备的木炭相当。

近年来,Low等研究者研究了使用麦糟吸附废水中的隔和铅,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17.3和35.5mgg-1。

用Na0H处理的麦糟对福的饱和吸附量为18.94mgg-1,说明碱处理能够提高其吸附能力。

Silva等进行了利用麦糟去除废水中染料(Acidorange7dye)的研究,该种染料普遍用于造纸和纺织工业,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而严重污染环境,研究表明麦糟对AO7的饱和吸附量为30.5mgg-1。

因此,麦糟具有作为吸附剂的潜力。

在我国麦糟产量巨大,2002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啤酒产量最大的国家。

根据标准浓度啤酒计算,每吨啤酒会产生含水分85%的废麦糟220kg。

据中国国际啤酒网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啤酒产量达4236.38万吨,年产废麦糟量约932万吨,预计今后啤酒产量还将大幅度增长,废麦糟的产量也将随之增加。

然而这些麦糟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我国大部分啤酒厂一般直接将湿麦糟低价出售给农户用作饲料,少数厂家将湿麦糟干燥后作为饲料销售,收益甚微。

甚至有些厂家以废弃物的形式直接排放湿麦糟,这既浪费了宝贵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因此,积极开展麦糟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麦糟作为吸附剂具有一定潜力,采用合适的方法改性麦糟能够大大提高其吸附能力,所以利用改性麦糟来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研究麦糟的改性,需要从麦糟的主要成分入手,探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改性方法。

2.2.2木质纤维素类吸附材料的改性方法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富含羟基的结构特点使得其可以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取不同用途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木质纤维素类吸附材料是目前功能化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这类吸附剂既具有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又比吸附树脂更易再生,而且稳定性高,吸附选择性特殊,吸附剂价格远低于吸附树脂,因此充分利用地球上最丰富的再生性资源,进一步研制和开发新型的木质纤维素类吸附剂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将是吸附剂开发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具体木质纤维素类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2.2.2.1物理改性方法

表面物理修饰一般是指不利用表面修饰剂而对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实施表面修饰的方法,如电磁波、中子流、粒子、β粒子等的辐照处理,以及超声处理、热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等是常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表面物理修饰法。

物理改性方法仅能改变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某些物理特性,主要是通过改性改善表面结构,生成比表面积大、孔结构规则的吸附剂,以提高其吸附性能。

例如,宋肄业等人用热处理方法改性玉米芯:

在800-1000℃下,用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对玉米芯进行热解处理(炭化过程),以制得活性炭前驱体;然后升温至选定温度,将氮气转换为活化气体(如二氧化碳、蒸汽)开始活化;活化完毕后将活化气体再转换为惰性气体,将试样冷却至室温,用水洗涤,在27-127℃下干燥。

另外,低温等离子体作为-种新的结构表面修饰手段,能够快速高效无污染地改变各种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能,由于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对纤维表面碰撞所引起的“刻蚀,,作用使得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大,新生表面积扩大使-些极性基团(如羧基)更多地暴露。

王宇的博士论文中描述了利用低温氨等离子体对含2-甲基-5乙烯基吡啶和各种伯、仲氨基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及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后,这些高分子功能材料对水、SiO2、SiF2和HCI吸附容量明显增加;此外,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经高温水蒸气处理后,表面沟槽丰富,单丝直径明显增加,提高了其吸附动力学性能。

2.2.2.2化学改性方法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表面与处理剂之间进行化学反应,改变其表面化学结构和状态,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称为表面化学修饰。

目前,对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改性研究方面提到较多的还是化学改性。

化学改性方法除了可以改善吸附剂的表面结构外,还可以增加活性官能团的数量。

在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过程中,既存在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因此化学改性方法比物理改性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常见的化学改性方法包括最简单的酸、碱、盐浸泡改性法、直接功能化法、接枝共聚功能化法。

1)简单的酸、碱、盐浸泡改性

a.酸浸泡改性

酸浸泡改性应用较为广泛。

常用的有机酸有柠檬酸、乙酸,无机酸有磷酸、硫酸、硝酸等。

章明奎等用磷酸和柠檬酸对玉米芯和水稻谷壳进行活化处理后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结果表明:

酸改性处理后水稻谷壳的去除能力显著增强,经酸改性处理后的生物质对铜、铅、锌、福的饱和吸附量可达未处理的1.65-6.54倍。

Nasiruddinkhan和Farooq,Wahab用浓度为15M的硫酸将玉米芯在150℃下浸泡24h,室温下对Cu2+进行吸附,结果表明:

改性后玉米芯对铜离子的饱和吸附量达31.45mgg-1。

Leyva-Ramos等将玉米芯粉碎成直径约0.551mm的颗粒,分别用1.0M柠檬酸和硝酸浸泡,常温下对Cd2+进行吸附,结果表明:

用柠檬酸活化的效果明显优于硝酸活化的效果,吸附量分别增加10.8倍和3.8倍。

通过吸附和解吸循环实验,发现玉米芯对Cd2+的吸附具有可逆性,吸附达到平衡后,将玉米芯在pH值为2的溶液中浸泡,Cd2+能够完全解吸出来,解吸后的玉米芯可以重新用于吸附过程。

b.碱浸泡改性

常用于碱浸泡改性的试剂主要有NaOH、Na2CO3和Ca(OH)2。

Tarley等发现用NaOH改性的水稻壳对Cd(Ⅱ)的吸附量为7mgg-1,较改性前的吸附量(4mg·g-1)有明显提高。

Kumar和Bandyopadhyay报导了用Na2CO3处理后的水稻壳对Cd(Ⅱ)的吸附量为16.18mgg-1。

陈云嫩用Ca(OH)2改性麦糟,发现其对砷和镉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对As(Ⅲ)、As(Ⅴ)及Cd(Ⅱ)吸附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125mg·g-1、3.059mg·g-1、2.166mg·g-1。

章明奎和方利平选用NaOH对玉米芯和水稻谷壳进行处理,发现经过改性处理的生物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几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表现为:

Pb2+>Cd2+>Cu2+>Zn2+。

c.盐浸泡改性

Batzias和Sidiras分别用20%(w/v)的CaCl2,ZnCl2,MgCl2和NaCI溶液处理山毛样树锯屑,考察处理后锯屑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以Langmuir常数(KL)来衡量,有如下结果:

CaCl2处理后,KL提高至188%;ZnCl2处理后,KL提高至96%;MgCl2处理后,KL提高至82%;NaCI处理后,KL提高至300%。

Chubar等也报导了用CaCl2改性的软木粉对Cu(Ⅱ)的吸附量达15.6mg·g-1。

另外,Mohanty用ZnCl2改性Terminaliaarjunanuts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28.43mg·g-1。

2)直接功能化法

这种制备方法是利用有机高分子物质本身存在的易反应基团直接或经过简单预处理后与含各种功能基团的小分子进行反应,从而制备高效吸附剂的方法。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富含可功能化的羟基,它们经过酸化、酯化、醚化、磺化、磷化、羟基化、胺化可引一系列功能基团。

典型的直接功能化法己有广泛应用,如下所述:

a.酯化改性

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有机化学上称之为酯化(esterification)反应。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含有大量的游离羟基,如纤维素大分子的每个葡萄糖基中含有三个醇羟基,表现出多元醇的性质。

这些羟基均为极性基团,在强酸液中,它们可被亲核基团或亲核化合物所取代,即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酯。

采用酯化改性制备木质纤维素类吸附材料所选用的有机酸通常是柠檬酸,因为其廉价、无毒并且含有多个羧基。

Marshall等研究者在1999年报道了柠檬酸酯化改性大豆壳用于吸附金属离子的研究,具体改性方法如下:

柠檬酸于50℃加热一夜,脱水形成反应活性较高的柠檬酸酯,进而活性酸酐同大豆壳(经过NaOH溶胀预处理)中的纤维素类羟基在120℃反应90min形成酯键并引入羧基官能团至木质纤维素类材料的表面,反应原理如图1-5所示,酯化改性大豆壳对Cu(Ⅱ)的吸附量为1.7mmol·g-1。

此后,有许多学者使用以上同样的方法改性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制成高效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例如,Low等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柠檬酸转化为柠檬酸酐进而和木质纸浆中的纤维素类羟基基团反应形成酯键。

酯化反应过程增加了木质纤维素表面羧基的含量使得其吸附二价金属离子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使用酯化改性木质纸浆吸附Cu(Ⅱ)和Pb(Ⅱ)的吸附量分别为24mg·g-1和83mg·g-1。

Han等使用以上传统方法改性小麦秸秆,发现改性后产物对Cu(Ⅱ)的饱和吸附量为39.17mg·g-1;Lu等用同样的方法改性草皮(lawnggrass),发现用1mol·L-1的柠檬酸改性的产物对Pb(Ⅱ)的吸附量为1.55mmol·g-1;Zhu等研究了大豆壳的酯化改性,发现酯化改性碱处理后的大豆壳对Cu(Ⅱ)的吸附量为0.77mmol·g-1,未经碱处理的酯化改性大豆壳对Cu(Ⅱ)的吸附量为0.76mmol·g-1。

b.氧化改性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含有的游离羟基易被空气、氧化剂等所氧化,在分子链上引入醛基、酮基使功能基团改变。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碘酸盐、次氯酸盐、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等。

Maekawa和Koshijima使用高碘酸盐氧化法制备了二醛基纤维素,二醛基纤维素被次氯酸钠进一步氧化。

非水溶性的2,3—二羧基纤维素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其对Ni(Ⅱ)和Cu(Ⅱ)的吸附量分别为:

184mg·g-1,和236mg·g-1。

后来,Maekawa和Koshijima又使用二醛基纤维素合成了纤维素-氧肟酸衍生物(eellulose-hydroxamicacidderivatives)并研究了其吸附Cu(Ⅱ)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物质对Cu(Ⅱ)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量达246mg·g-1。

c.卤化改性

Tashiro和Shimura利用纤维粉和亚硫酰氯在溶剂DMF(dimethylformamide)中反应合成了氯化脱氧纤维(ehlorodeoxycellulose)。

氯化脱氧纤维能够被乙二胺、硫脲、氨基硫脲、硫代乙酰胺、羟胺和肼功能化。

但是纤维素和亚硫酰氯的反应活性很低,因此合成氯化脱氧纤维是很困难的。

而纤维素和溴之间的反应活性比和氯的反应活性要高,1999年,Aokil等用6-溴-6-脱氧纤维素合成6-脱氧-6-巯基纤维素和其硫取代衍生物。

然后将羧基、氨基、巯基等官能团引入纤维类物质制备成吸附剂,它们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如下: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与2-巯基丁二酸反应生成的含有羧基的衍生物对Cu(II),Ni(II)和Pb(II)的吸附量分别为:

36mg·g-1,9mg·g-1,和104mg·g-1;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与半胱氨酸反应生成的含氨基和羧基的衍生物对Cu(Ⅱ),Ni(Ⅱ)和Pb(Ⅱ)的吸附量分别为:

22mg·g-1,8mg·g-1和28mg·g-1。

d.醚化改性

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醇羟基能够与烷基卤化物在碱性条件下起醚化(etherifieation)反应,生成相应的醚类化合物。

Navarro等改性多孔纤维素载体是通过碱纤维素和有机卤化物反应生成醚的方法。

使用该方法,纤维素载体首先和甲醇钠反应生成碱纤维素,碱纤维素随后与有机卤化物、表氯醇反应生成环氧基团有利于与聚乙烯亚胺螯合。

制备的吸附剂命名为Cell-PEI,其对Co(Ⅱ),Cu(Ⅱ)和Zn(Ⅱ)的吸附量分别为:

2.5mg·g-1,38mg·g-1和12mg·g-1。

e.巯基化改性

西未雄巯基化改性方法创始于1971年,并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显著改善。

传统的巯基化方法多用于纤维素类物质的改性,其具体方法为:

将一定量巯基乙酸,乙酸酐,乙酸及少量催化剂浓硫酸混合加入至待改性的纤维素类材料中,置于38℃的水浴锅中反应,每隔24小时翻动一次,100小时后取出,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抽滤,烘干。

Lee和Mowrer以及Celo等人均沿用了此方法制备巯基棉。

Yu等人同样是使用以上的传统方法制备巯基棉(TCF)并研究了其吸附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结果表明巯基棉对Cu2+,Pb2+,Zn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为7-9mg·g-1,24-30mg·g-1,8-10mg·g-1和14-18mg·g-1。

3)接枝共聚功能化法

接枝共聚功能化法是以天然或合成有机纤维为基体(内架),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引发大分子自由基,使含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烯类单体接枝共聚,或使含有反应性基团的烯类单体接枝共聚,然后进一步功能化的方法。

引发大分子自由基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引发和化学引发。

物理引发一般采用高能射线(如60Coγ射线)或高能电子束等辐射引发,也可使用光或机械引发。

化学引发通常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例如H2O2-Fe2+和高价盐(包括枷KMnO4、Ce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