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4878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docx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

目录

摘要2

引言2

(一)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二)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4

一、离异家庭的内涵7

(一)离异家庭的概念界定7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的现状8

(三)离异家庭父母教养方式8

二、银川市某一离异家庭孩子个案介绍9

(一)孩子的基本状况9

(二)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11

(三)孩子教育问题形成原因15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16

(一)用尊重唤醒离异家庭的孩子16

(二)用真诚感化离异家庭的孩子17

(三)用宽容理解离异家庭的孩子18

(四)用示范塑造离异家庭的孩子20

参考文献21

Abstract22

附录23

致谢词25

 

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

——个案研究

【摘要】:

近年来,离异家庭孩子的数量大有增长的趋势,特别是离婚家庭的年轻化,致使小学里的离异家庭孩子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在学习、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比较落后,成为学校工作的难点,若不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就有可能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日趋恶化,对其今后人格、情绪、认知等各方面发展产生影响。

为深入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笔者在从事基础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小学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形成原因及教育管理中的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就小学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及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孩子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对策

引言

近年来离婚者越来越多,而与此相对应的必然是离异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人们眼中的“问题孩子”,这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

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迈进。

”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和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气氛有利于个体早期人格的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缺乏对子女的监管,以及过分严格、易变或宽容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引发儿童青少年时期各种问题行为。

与双亲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由于部分家庭环境剥夺,父母性别角色缺失,父母不良情绪,不良家庭环境,不良教育方式,社会舆论,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容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美国伯明翰亚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埃利斯·凯施莫博士在他的《单亲家庭》一书中写道:

“影响离异家庭子女正常发展的因素很多,缺少父亲或母亲似乎是最次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缺少父亲母亲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教问题”。

可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不利影响的并不是离异家庭这种家庭形式本身,它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与子女间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进入青少年期后,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为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

而且,正是由于进入青少年期后,青少年与父母对抗性增加,更需要进一步揭示父母抚养方式的特点,为家庭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而目前国内仍然缺乏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多数研究认为解体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是消极的。

因此,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的相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通过个案追踪研究,对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一)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从事家教和实习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笔者接触了不少离异家庭孩子,甚至在个别孩子的管理方面笔者不止一次陷入了僵局,面对这一难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研究始于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本研究也不例外,正是在对该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1.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对银川市某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

以一个案例的追踪研究来反应一个社会现状,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这十分令人忧虑,经调查,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及家长生活和学习状况的研究,制定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使他们能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寻找妥善处理离异家庭所发生的各类矛盾的解决途径。

我们的目的是使离异家庭孩子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大家的关爱下能健康的成长,并且发展的同样优异。

2.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策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现实生活中的离异家庭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里所指的离异家庭包括离异后单方面抚养孩子的家庭,还包括离异后重新组合的家庭。

离异家庭的增加,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数量也在逐步增多。

离异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家庭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行为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1)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对广大父母,尤其是家庭离异的父母及其子女有所帮助,深刻反映当今社会的教育现状。

通过对离异家庭孩子的访谈,教育研究,总结出现有的教育形势,以便警示离异家庭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发展问题。

(2)研究的理论意义

此次研究不仅对离异家庭孩子和家长起着积极地作用,同时对他们在社会中的关注加以提高,这从某种意义上提高了知识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认识。

(二)离异孩子家庭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离家出走,另外,越轨和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

可见,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

当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备受困扰,不单是家庭内部,还有来自街坊邻居同学亲友诸方面的影响。

对他们的教育成了小学教育中最突出、最特殊的课题。

1.离异家庭的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家庭小型化趋势代表的核心家庭开始了新的裂变。

一大批只有母亲或者父亲,并由她或他携带未成年子女生活的离异家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家庭形式加入到社会生活中,并逐步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近年来,离婚率在不断的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离婚数从1979年的31.9万对增加到2000年的121.3万对,粗离婚率也从1979年的0.33‰上升到2000年的0.96‰。

这种离异家庭的存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许多的学者还进行了调查、测试,以此将离异家庭的孩子和双亲家庭的孩子进行对比。

可是这些调查中,有些调查的抽样存在着不科学和不合理之处,有些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带有某种偏见,这些偏见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使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到不应该有的歧视。

我国一向是世界公认的婚姻家庭最稳定的国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文明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开始多元化,不断有新的追求。

最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急剧上升,已引起普遍关注。

据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1098.3万对,办理离婚共有226.9万对,如此算来,全国离婚率高达20.7%;而近两年郑州的离婚率约为20%,尽管低于北京等地约50%的离婚率,但已经高出了河南省的平均水平。

其中是刚结婚一年左右和四十岁左右较多,不过现在也出现老龄化离婚高峰。

2.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

离异家庭在国外较早的形成规模,引发的社会问题较多,欧美国家对离异家庭的研究较为重视,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因此欧美国家对离异家庭的研究相对成熟。

在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方面,美国的休格(Sugar)和麦克.莫特(Mc.Dermott)等人做过许多研究。

他们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儿童在个性方面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容易激怒、孤独、容易闯祸、甚至会自杀;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父母产生愤恨。

关于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其研究成果也是比较丰富全面的。

苏畅(1997)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初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异时间短的儿童心理。

痛苦水平高于父母离异时间长的儿童,这说明随着父母离异时间的不断延长,儿童逐渐适应了父母离异带来的各种变化,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恢复。

这与Amato(2000)的研究相一致,认为离异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而言都是一个压力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都能逐渐适应,摆脱离异对他们的影响。

申继亮研究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对个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这说明父母离异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自尊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消极影响;且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儿童青少年,消极情绪的得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儿童青少年;研究结果还发现离异家庭比完整家庭儿童青少年感知到更高的歧视,离异家庭女孩的公正感得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女孩。

陈会昌等研究发现: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品德类的三种行为特征上其平均比例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为:

撤谎或欺骗;做错事不感到羞愧;吹牛自夸等。

以往的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总体水平低于完整家庭小学生;离异单亲家庭初二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较低,其公德性、求实性、纪律性、集体性、孝敬性等多个因素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离异单亲家庭小学男生的品德水平低于女生,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和纪律性上。

二、离异家庭的内涵

(一)离异家庭的概念界定

离异家庭作为一种家庭形式早已存在,但离异家庭大量增加,特别是离婚式、未婚式离异家庭大量涌现,则始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由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离异家庭出现,与此同时,女权运动的兴起及“性解放”思想的鼓吹与蔓延,大量未婚母亲不断涌现,离异家庭数量剧增。

离异家庭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离异家庭的概念便逐步被引入。

相比之下,我国对离异家庭的关注起步较晚,对离异家庭的概念也说法不一,大体有:

“残缺家庭中的一种类型,是指作为家庭主体的夫妻中缺少一方,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由夫妻一方带领未婚子女的家庭”;

中国关于离异家庭概念中没有对其子女年龄的划定,只是笼统的提出是处于未婚状态,这个年龄就有可能高于我国法定成人标准18岁,甚至包括20、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而西方的年龄划定为未成年(不同国家标准不同,或16岁或18岁)或未独立(正在学习阶段)。

《婚姻家庭大辞典》对离异家庭作了这样定义:

“离异家庭指的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这个概念没有对子女的年龄、其生父母离异后是否再婚进行确定。

本文也是选取这个定义来进行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的,现实生活中由于越来越多的夫妻离异后选择再婚,因而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再婚家庭,所以这一概念显得较为笼统。

后来的研究者更多参照刘鸿雁的离异家庭概念对离异家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父母因离婚,而其中一方(父亲或母亲)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离异家庭孩子心理特点的表现

父母的离婚往往使孩子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同时,孩子还会因自己不健全的家庭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

父母离婚在客观上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怀疑,他会认为如果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父母就不会放弃自己;而现在父母之一离开自己,正说明了自己不好,不可爱,因此有可能把父母离婚的过错归咎到自己身上。

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来替他们做出离不离婚的决定。

在如此情形下,离婚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心理投下的往往是一种永远无法释怀的重负,让孩子永远背负着不可饶恕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自卑心理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个消极的、对自我持否定态度,对自我缺少正确的评价,表现在对家事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把父母离异看得过重,与他人交流总是回避家事,极力隐瞒家庭情况,甚至家庭生活困难也不愿申请补助,怕别人从中了解家事;有低人一等的行为表现,做事、回答问题等没有自信,很少向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情况,上课主动举手发言少,让他独立完成什么任务,总是说“我不会”、“我不行”,没有完整家庭学生那种自信感和自豪感;对别人自己的态度上特别敏感,不能正确地理解老师、同学的帮助,特别是对他的批评帮助很容易被他视为瞧不起、讨厌自己。

当今社会离婚、再婚现象不断增多,甚至成为不少人的时髦追求。

“丈夫、妻子别人的好,娃娃自己的乖。

”已成为不少人的共同观点,这些人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离婚对于他们不但没有丝毫痛苦,相反有的还求之不得。

肉吃多了还想吃吃小菜呢!

可孩子却不同,失去家庭就是天塌地陷。

所以,孤独和恐怖时时笼罩着他们的心灵,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童年是美好的,而失去家庭的孩子却是苦难的。

在他们眼中,连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

自然他们便把失去家庭的不幸开罪于整个社会,开罪于他人。

“有些离异的父母总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接绝对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立情绪,小斌同学父母离异,母亲过度严厉,爷爷奶奶过度娇纵,他对家长的要求极端反感,和家长形成对立。

”毫无疑问,父母离异是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由此得出,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产生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和指导时,总是向相反的方向理解和处理。

特别对父母、老师、同学在心理上有排斥感;你让他那样,他偏这样;你越急躁他越不紧不慢;对任何人和事都持有过度敏感和防卫心态,这种心态是一种及其危险的心态。

(三)离异家庭父母教养方式

对父母教养方式本身的研究一直是早期心理学家感兴趣的内容,在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从系统论思想出发,企图深入探寻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强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整体把握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综合体,为父母教养行为的改善提供实际参考意见。

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多从单纯类型论角度界定父母教养方式。

桑标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

关颖从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家庭教养方式,把家庭划分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弓I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等。

离异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关于离异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最著名的研究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D·Ba叮rinid(1967)。

她采用家庭观察,实验室观察的研究方法,对离异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

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

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儿童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后来的一些研究支持并补充了她的研究,认为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需求反应及时,有适度控制,能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

专制型父母则经常使用专断权力和惩罚等高控策略,强调儿童的绝对服从,这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高度相关,易造成自我中心,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

宽容型父母对儿童很少提出要求,能给予他们最大的行动自由,甚至“听之任之”,易使儿童缺乏独立性。

漠不关心型父母对儿童不提要求、不关心,甚至拒绝,造儿童发展各方面的混乱。

三、银川市某一离异家庭孩子个案介绍

本文选取的是银川市某一离异家庭孩子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

小伟的妈妈是公务员,爸爸的工作不固定;貌似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女人当官”,势必导致“女人霸权”,事实却非如此。

父亲对婚姻的背叛使得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破裂,使得小伟从一个活拨开朗的、班上的佼佼者变成了今天的性格孤僻、班上的“倒一”。

像这种因婚姻不和谐导致家庭离异,使得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不再拥有原有的自信,甚至整个生活节奏都乱套的现状是司空见惯的,笔者借此展开访谈研究。

(一)孩子的基本状况

小伟是在家庭离异后因妈妈有固定收入的原因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母子相依为命,截止目前已经四年了。

妈妈是地税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她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忙碌,经常会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照顾不周。

【访谈一:

小伟的基本状况】

(访谈对象:

小伟的妈妈——杨女士时间:

2011年2月21日地点:

银川市湖畔嘉苑)

笔者:

“杨姐,您觉得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辛苦吗?

”杨女士:

“嗯……有时候很辛苦,有时候很快乐,每天下班之后觉得回到家儿子在等我,就觉得自己好快乐,有期望,有盼头,自己再辛苦也觉得值了。

生活的压力让自己快要窒息的时候,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快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每当我想起儿子,我就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要坚强的活下去,一切为了儿子。

可以说,有了他我的生活就有了希望;当然,说到辛苦,唉!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去改变小伟现在的学习状况,他不是个笨娃娃,他的脑子很聪明,但是自从我和他爸离婚后他的学习一落千丈,怎么也补不上去,他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多次打电话叫我去学校。

每次去就是指责小伟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托班里的后退之类的事情,他们说是我没有认真负责,可是,小路,我真的想尽了办法,给他报辅导班,请家教,带他去旅行增长见识等等。

他现在真的很叛逆,我说上他根本听不进去,他现在很贪玩,做什么事情都不怎么用心,我有好几次都被气哭了,他看我哭了就不再和我争了,真的很辛苦……”

笔者:

“杨姐,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抚养承担多少责任?

”杨女士:

“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所以我也没有指望他怎么样带孩子。

我一个人带了这么多年了,习惯了,我的工资也够我们娘俩花。

之前我没有考公务员的时候那么苦的日子我都熬过来了,那个时候我觉得挺对不起儿子的。

这些年,我一直在尝试着补偿给儿子,唉……”笔者:

“孩子每天都是你给做三餐吗?

”杨女士:

“是的,只是有些时候我没有时间,会让他去他大姨家吃饭,或者在大姨家直接住下,我完了去接他。

通过上述访谈,我们可以得知小伟的生活可以说是杂乱无章,凑凑合合的度日,生活的保障可以说的上是个未知数。

与之相随的就是学习成绩差,妈妈经常被老师传到学校,给妈妈施加压力,妈妈在努力地改变现状,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见起色。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教育方面有大姨、外公和外婆等亲属掺杂,使得他的教育对象没有重点。

这些人对他的教育和引导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爸爸妈妈的责任。

众所周知,处在不同的角度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本文将以该孩子的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现状。

陈会昌等(1990)研究发现:

离异离异家庭子女在品德类的三种行为特征上其平均比例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为:

撤谎或欺骗;做错事不感到羞愧;吹牛自夸等。

那么在小伟的生活里,会不会有这样的不良表现呢?

(二)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离异家庭孩子,他们的心灵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创伤,从而产生情绪上、人格上、行为上的障碍。

他们的主要异常心理和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的自卑心理

一个家庭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

亲人的意外亡故、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再婚等因素使原有的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

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原有的家庭亲情关系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孩子往往由于一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紧张、焦虑、失落的心情。

加之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人们还有一些偏见,有些人喜欢当众评议这些孩子特殊的家庭,以一种异样的、排斥的眼光,或是以一种同情的、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甚至有些老师也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抱有成见,显露出对他们信心的丧失,这些都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感到孤独、恐惧、悲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访谈二:

小伟的自卑心理】

(访谈对象:

小伟的妈妈——杨女士时间:

2011年2月21日地点:

银川市湖畔嘉苑)

笔者:

“杨姐,你觉得小伟在面对挑战时有没有自信?

”杨女士:

“没有自信,上回我给他办了个party.请他的一些同学和老师来家里玩,他的钢琴已经考到五级了,我想他在同学和老师面前露一手,同时也让他们多一点对他的钦佩。

可是,他怎么也不弹,说是怕自己丢人,他在家天天都练习的那首曲子他那个时候也拿不出手,他真的平时弹得很拿手的。

可是那会他觉得他不会,直到最后他们的班主任说让他试试,他才肯出手,他弹得很漂亮,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惊呆了,在他们的眼里,小伟就是个班上学习最差的孩子,用‘一无是处’来形容一点不过,没想到他还会弹得这么好。

”笔者:

“那在他弹完之后,听到大家的赞扬时,是什么样的反应?

”杨女士:

“他这个娃娃呀,从来不要我在别人面前夸他,他觉得很害羞,很不好意思。

那个时候他的脸都红了,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其实在我和他爸没离婚之前,他的话很多,老爱在我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习也不用我们太操心。

只能说他这样是我们这个家庭一手造成的”

在生活中他很不自信,即便是自己的长处,他也不愿意表现出来。

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小孩子而言,本应该是一个善于在同学的和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

可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得他的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和他的接触中,我体会的到,他的脑子不笨,不是那种反应很迟钝的孩子,他只是缺少关爱,在少了父爱的同时,也少了很多鼓励和赞赏,使得他一直处于生活的底层。

父母的离婚,使得他的生活从此走向了低谷。

【访谈三:

小伟的自卑心理】

(访谈对象:

小伟的班主任——马老师时间:

2011年2月23日地点:

银川市二十一小湖畔分校四号楼五年级办公室)

笔者:

“马老师,您觉得小伟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

您能简要的给我介绍一下吗?

”马老师:

“小伟这个孩子我头疼的很啊,是我们班上拉成绩的主儿,各个学科都考的是班上的倒一,我们班上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就当其它孩子的语数成绩基本上都能考80分以上的时候,小伟总是考个五六十分,更差点的时候会考到三四十分,各科老师都很不喜欢他,因为这样的成绩很影响班上的总成绩。

”笔者:

“那他在班上纪律怎么样?

”马老师:

“他这个孩子好的一点就是在班上的纪律很好,不让我们操心,在课堂上不捣乱,有时候我在课上看他头抬起来了,我以为他在思考我给他们的问题,当我叫到他饿时候他似乎很意外,如梦初醒的感觉。

这就表明他更本没有认真的听我的课,唉,真的能把人气死,叫起来就是一幢面,这个娃娃是让家里给害了,之前不是这个样子的,自从他爸妈离婚之后就上课的时候老发呆,不注意听讲,老师们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笔者:

“那他在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中,表现怎么样?

积极吗?

”马老师:

“还说什么积极呀,他更本不参加,他的个头大,身体壮实,也很爱打篮球,上回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