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04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docx

第四单元语文教案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

《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学习目标:

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难点: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时间: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学习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学习准备:

 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你吃惊吗?

为什么吃惊?

(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

)——

2、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

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5、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

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

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

(120亿)

6、第二个学生:

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

——还有谁也有同感?

——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

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

(20万年)

你想去吗?

(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

“科学家已经证明”

7、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8、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9、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

——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

(板书: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10、板书: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

(1)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2)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3)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4)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

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5)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广阔,目光远大。

(6)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7)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

《地球就诊记》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

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

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

——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

——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

——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

——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

为什么?

——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  可爱      其他星球(小) 易碎

             精         不

          造   心        适

           福   保       合

            后   护      生

             代         活

         资源  破坏        灾难

        (有限) 保护        生存  人类

作业设计: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遨游:

          慷慨:

    渺小:

          滥用:

2、按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读读背背。

遥望地球,这光晶莹透亮的球体周围裹着。

在群星璀灿的宇宙中,地球就像。

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

教学反思:

 

14*鹿和狼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

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

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学习准备: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

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板书: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

鹿

    过渡: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

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

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

指名读句子: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

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

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

“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鹿它想毁灭自己吗?

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

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教学反思: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材分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学习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准备:

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预设: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解题。

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

“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

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通过填空,突出“神圣”这一题眼,中心十分明确。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

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

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

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

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学生理解课文。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

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

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

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

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

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

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

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对课文的理解深浅不一。

预设理解的要点便于把握教学的“度”,使教学尽可能地面向全体。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

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

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

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

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

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

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

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

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过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西雅图”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对这片神圣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

(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

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

(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

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

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

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紧抓题眼“神圣”组织教学,化繁为简,长文短教,中心更加明确。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拓展训练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外搜集的资料用到课堂上来。

这一训练需要学生模仿课文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将语言诗化,因此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课堂练习: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作业设计:

小练笔:

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设计意图:

练习有层次,设计选做题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教学反思:

 

16、青山不老

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习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

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齐读课题

(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

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

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理解含义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