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51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

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

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

对。

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那,还有别的吗?

 

生:

(沉默)

 

师:

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

如下:

 

佳句: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棗杜甫《登高》

 

……

 

名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

 

师:

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

 

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

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

下面,以自读

 

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

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

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

试从主客观分析。

 

5.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为什么?

 

7.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师:

翻开课后练习2,请一位同学结合练习2来完成第一部分“总起”。

 

生:

①处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②处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北国之

 

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作者运

 

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

从这,同学们能回答练习1吗?

 

生(齐答):

“味”,即“清”、“静”、“悲凉”。

 

师(点头表示满意)(弹出板书,如下)

 

①北国之秋感受:

“清”、“静”、“悲凉”

 

总起向往:

“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

“慢”、“润”、“淡”

 

向往: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师:

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

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

现在,分

 

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下面请五位同学尽情发挥画艺

 

(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

 

师:

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生:

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

 

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师:

说对了。

 

五位同学都画好了。

请每位同学结合练习3来介绍秋景图。

 

生甲:

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师(投以赞赏的目光)

 

生乙:

这是槐树的落蕊图。

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生丙:

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

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丁:

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

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生戊:

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

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

这五位同学都画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

作者分别从色、

 

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

 

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

形散而神不散。

 

师:

那么,同学们能回答练习7吗?

 

生(参差不齐回答):

“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

 

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

 

“清”、“静”、“悲凉”。

 

师:

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

哪个同

 

学能结合练习4说一下?

 

生:

作者通过“清”、“静”、“悲凉”这共同点来处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

 

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

这样,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

 

什么样的情。

 

师:

很好。

同学们可结合“预习提示”来体会。

 

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是棗

 

生(齐答):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

(点头)(弹出板书,如下)

 

记叙①秋院:

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第三部分

 

师:

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

 

作者自己。

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哪个同学能回答练习5?

 

生:

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

 

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师:

回答得很好。

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

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

 

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

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

最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

 

次与前文呼应。

 

第四部分

 

师(弹出全文结构图,如下)

 

故都的秋

 

1、总起①北国之秋感受:

“清”、“静”、“悲凉”

 

向往:

“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

“慢”、“润”、“淡”

 

向往: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记叙①秋院:

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师:

全文学习完了,同学们定能回答练习6?

 

生(齐答):

颂秋。

 

师:

嗯!

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

 

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

如此写

 

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

学习了这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

 

用到做文章中。

 

结语设计

 

师:

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们就结合音乐《秋思》一起来齐声朗读这“一曲悲凉

 

的颂歌”。

 

生(齐声朗读)

 

课堂教学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