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684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docx

学年广州市高三化学调研试题

2007-2008学年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

化学

2007.12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1C12O16Al27Ca40Fe56Cu6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化学名词正确的是

A.含变   B.畜电池

C.油脂   D.铵基酸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氧化铝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可用来制造耐火坩埚

②氧化铁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③硅酸钠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原料

④用纯碱、石灰石、石英为原料可制普通玻璃

⑤石灰石、高岭石、石英和水晶的主要成份都是SiO2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3.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C(s)+O2(g)=CO2(g)△H1=–393.5kJ/mol

(2)H2(g)+

O2(g)=2H2O(l)△H2=–285.8kJ/mol

(3)CH3COOH(l)+2O2(g)=2CO2(g)+2H2O(l)△H3=–870.3kJ/mol

可以计算出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

A.△H=244.1kJ/molB.△H=-488.3kJ/mol

C.△H=-996.6kJ/molD.△H=996.6kJ/molkJ/mol

4.下列化学反应在金属冶炼工业中还没有得到应用的是:

2125℃

A.2NaCl(熔融)

2Na+Cl2↑

B.Al2O3+3C=====2Al+3CO↑

C.Fe2O3+3CO

2Fe+3CO2↑

D.2Ag2O

4Ag+O2↑

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滴定管用清水洗净后,先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2-3次,再装液进行滴定

B.用分液漏斗分液时,要控制好活塞,先让下层液体流出,再让上层液体慢慢流下

C.配制溶液时,液面接近容量瓶颈刻度线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测定溶液的pH时,将溶液滴到pH试纸上,并把试纸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

6.下列对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①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

②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

③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所以都叫气态氢化物

④氧化物常温下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

⑤非金属元素R所形成的含氧酸盐(MaROb)中的R元素必定呈现正价

A.②⑤B.①③C.①⑤D.②③④

7.已知25℃时,AgI饱和溶液中c(Ag+)为1.22×10—8mol/L,AgCl的饱和溶液中c(Ag+)为1.25×10—5mol/L。

若在5mL含有KCl和KI各为0.01mol/L的溶液中,加入8mL0.01mol/LAgNO3溶液,这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c(K+)>c(NO3—)>c(Cl—)>c(Ag+)>c(I—)

B.c(K+)>c(NO3—)>c(Ag+)>c(Cl—)>c(I—)

C.c(NO3—)>c(K+)>c(Ag+)>c(Cl—)>c(I—)

D.c(K+)>c(NO3—)>c(Ag+)=c(Cl—)+c(I—)

8.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乙烷,另一极通入氧气,电解质是KOH溶液。

下列对此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C2H6+18OH--14e-=2CO32-+12H2O

B.放电一段时间后,正极周围的pH降低

C.每消耗1molC2H6,电池中就消耗4molKOH

D.电池的总反应是2C2H6+5O2=2CO2+6H2O

9.设阿伏加德常数为NA。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浓硫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B.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数为0.1NA个

C.标准状况下,0.3mol双氧水中含有电子数为5.4NA

D.1molCH4与1molNH4+所含质子数相等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B.乙烯和苯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丁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D.乙烯和氯乙烯都能发生加聚反应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蚕丝、羊毛和淀粉分别属于纤维素、蛋白质和多糖

B.乙醇、氯化银和乙酸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FeO、Al2O3、NO2分别属于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D.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12.向一种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振荡,溶液的颜色一定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向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明矾溶液

C.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

D.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少量铁氰化钾溶液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

SO2+OH-===HSO3- 

B.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

Cu(OH)2+2H+=Cu2++2H2O

C.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醋酸:

   Ca(HCO3)2+2CH3COOH=Ca2++2CH3COO-+2CO2↑+2H2O

D.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Fe2++Cl2=Fe3++2Cl-

14.常温时,将V1mLc1mol·L-1的醋酸溶液滴加到V2mLc2moL·L-1的NaOH溶液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1一定大于c2V2

B.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1一定等于c2V2

C.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1一定等于c2V2

D.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1一定小于c2V2

15.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

、c

、c

(均不为零),到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08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

:

c

=1:

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

3

C.X、Y的转化率相等

D.c

的取值范围为0.04<c

<0.14mol/L

16.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应依次装入

A.水;无水CaCl2固体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C.碱石灰;浓H2SO4D.饱和Na2CO3溶液;无水CaCl2固体

17.俄罗斯科学家用含20个质子的钙的一种核素轰击含95个质子的镅元素,结果4次成功合成4个第115号元素的原子。

这4个原子生成数微秒后衰变成第113号元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15号元素衰变成113号元素是化学变化

B.核素

X的中子数为173

C.113号元素最高正价应为+3

D.115号与113号元素的原子质量比为115:

113

18.某学生为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用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右图示的三个装置中,放置一星期后观察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装置Ⅰ的U形管铁钉一侧的液面一定会上升

B.装置Ⅱ中的铁钉腐蚀最严重

C.比较U形管铁钉一侧的液面:

装置Ⅰ比装置Ⅱ的低

D.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19.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

H2O

H++O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稀NaOH溶液,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H4Cl,平衡正向移动,c(OH-)降低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碳酸氢钠,c(H+)减小,Kw不变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20.短周期元素X、Y可以形成化合物XY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XY2是共价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1

B.若XY2是离子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8

C.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离子化合物XY2不溶于水

D.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共价化合物XY2可溶于强碱溶液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80分)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1.(8分)酸碱中和滴定常用于测定酸碱溶液浓度。

(1)实践中,在正式测定前,常常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已知浓度的碱(或酸),测定滴定曲线,然后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如:

用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醋酸(HAc)溶液,有关数据计录如下表:

V(NaOH)

/mL

0.00

10.00

18.00

19.80

19.98

20.00

20.02

20.20

22.00

40.00

溶液pH

2.87

4.74

5.70

6.74

7.74

8.72

9.70

10.70

11.70

12.50

①根据上表数据绘制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醋酸(HAc)溶液的滴定曲线。

②根据你所绘制的曲线,确定pH的突变范围是。

③下列指示剂中适合于本实验的是。

A.甲基橙B.石蕊C.酚酞

(2)可用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0.1000mol/L的醋酸溶液。

在调节酸式滴定管的起始读数时,要使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满醋酸,如果滴定管内部有气泡,赶走气泡的操作。

(3)滴定过程中,眼睛应重点观察。

22.(9分)实验室以氯化钾和硝酸钠为原料制备硝酸钾的实验流程如下:

 

硝酸钾等四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右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加速固体溶解,可采取的措施是

(2)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操作时,将蒸发皿置于铁圈上,用酒精灯

加热。

取用蒸发皿应使用(填仪器的名称),为了防止

液滴飞溅,进行的操作是。

(3)“趁热过滤”操作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4)“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往滤液中加入少量水,

加热至沸,然后再“冷却结晶”,目的是。

(5)制得的KNO3产品中常含NaCl,进一步提纯的方法是。

23.(13分)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产物,进行了系列实验。

 

(1)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不与水反应)。

 

反应一段时间后,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时(填实验现象),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

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了研究一定时间内铁粉的转化率,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铁粉进行反应,收集并测量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体积,计算出铁粉的转化率。

①收集并测量气体体积应选下图中的    装置

 

②称取0.24g铁粉与适量石棉绒混合,然后加热至无气体放出。

若室温下氢气密度约为0.088g/L,最好选用    规格的量筒(选填字母序号)

  A.100mlB.200mlC.500mlD.1000ml 

③收集的气体体积为VL,铁粉的转化率为       。

(3)为了证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他们计划取出少量混合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过滤。

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在下表中填写滴加KSCN溶液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与解释(可以不填满)。

现象

结论与解释

可能①

可能②

四、(本题包括3小题,共31分)

24(9分)利用废铁丝、硫酸铜废液(含硫酸亚铁)和被有机物污染的废铜粉制备硫酸铜晶体。

生产过程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投入硫酸铜废液前需用稀H2SO4进行处理,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

(2)废铜粉与还原所得铜粉混合灼烧,检验发现灼烧后得到的是CuO和少量Cu的混合物。

原因是:

①灼烧不充分Cu未被完全氧化。

②CuO被还原。

还原剂是,该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为了使灼烧后的氧化铜混合物充分酸溶,在加入稀H2SO4的同时,还通入O2。

通入O2的目的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4)直接向氧化铜混合物中加入浓硫酸并加热进行酸溶,也可达到充分酸溶的目的,但实际操作中较少使用,原因可能是。

25、(10分)已知高锰酸钾(硫酸酸化)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转移了0.4mol电子,则参加反应的H2SO4物质的量为mol。

(4)高锰酸钾(硫酸酸化)溶液和草酸溶液的反应可用于测定血钙的含量。

方法是:

取2mL血液用蒸馏水稀释后,向其中加入足量草酸铵晶体[化学式为(NH4)2C2O4],反应生成CaC2O4沉淀,将沉淀用稀硫酸溶解后得到H2C2O4后,再用KMnO4溶液滴定。

①稀硫酸溶解CaC2O4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用KMnO4溶液滴定H2C2O4时,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

③若消耗了1.0×10-4mol/L的KMnO4溶液20.00mL,则100mL该血液中的含钙克。

26.(12分)工业制硫酸的核心反应是:

2SO2(g)+O2(g)

2SO3(g)△H<0,回答下列问题:

(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随着温度的升高,上述平衡常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将一定量的SO2(g)和O2(g)放入1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测得SO2为0.11mol,O2为0.05mol,SO3为0.12mol。

计算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SO2的转化为SO3转化率=。

(3)体积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SO2的转化率的是(填字母)。

A.通入氧气B.移出氧气C.增大压强D.减小压强E.加入催化剂

(4)工业制硫酸的尾气中含有少量SO2,可先用氨水吸收,再用硫酸处理。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这样处理的优点是。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27、(9分)石蜡油(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分解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试管①中加入石蜡油和氧化铝(催化石蜡油分解);试管②放在冷水中;试管③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实验现象:

试管①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试管内液体沸腾;

试管②有少量液体凝结,闻到汽油的气味;往液体滴加几滴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颜色褪去;

试管

中的有气泡放出;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

                       。

(2)试管①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有:

    C17H36   C8H18+C9H18

    十七烷    辛烷壬烯

     C8H18   C4H10+C4H8

辛烷   丁烷丁烯

丁烷和丁烯还可进一步裂解,除得到甲烷和乙烯外,还可以得到另两种有机物,它们的结构式为:

                ;                。

(3)写出试管③中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           。

(4)试管②中的少量液体的组成是     (填序号) 

 A.甲烷     B.乙烯   C.液态烷烃 D.液态烯烃  

六、选做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10分,考生只能选做一题。

28小题为“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的试题,29小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的试题  

28.(10分)丙烯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的中间体。

它的球棍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健,不同颜色球表示不同原子:

C、H、O、N)

(1)丙烯酰胺的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

(2)有关丙烯酰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丙烯酰胺分子内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B.丙烯酰胺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

C.丙烯酰胺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丙烯酰胺能够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3)工业上生产丙烯酰胺的方法之一是(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反应Ⅰ和反应Ⅱ都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反应Ⅰ所需另一反应物的分子式为,反应Ⅱ的方程式为。

(4)聚丙烯酰胺(PAM)是一种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写出由丙烯酰胺合成聚丙烯酰胺的化学方程式。

29.(10分)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元素由于受3d电子的影响,性质的递变规律与短周期元素略有不同。

(1)第四周期过渡元素的明显特征是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合物。

①CO可以和很多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

CO分子中C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C、O原子都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CO的结构式为,CO分子里的共价键有。

②金属镍粉在CO气流中轻微地加热,可生成液态的Ni(CO)4,它在423K就分解为Ni和CO,从而制得高纯度的Ni粉。

Ni(CO)4易溶于下列。

a.水b.四氯化碳c.苯d.硫酸镍溶液

(2)第四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的。

镓的基态电子排布式是。

31Ga的第一电离能却明显低于30Zn,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